语文课的导语激趣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eb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教师的导语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它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气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新颖别致的“好”的开端牵引学生“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顺畅地走进课堂,领略课文的精彩。
  导语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的方法,教师们不妨一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讲新课之前,教师不妨将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略点一二,这样,就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摄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下面课文的导人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出师表》之前,可以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然后设计导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刘备死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诸葛亮又是如何对待刘备的后人,即后主刘禅的呢?请跟老师一起走近诸葛亮,感受他那令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的赤胆忠诚吧……
  
  二、诗词铺垫法。
  
  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是一块瑰宝,美丽迷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积淀,沁人心脾。永远散发出动人的艺术光彩。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吟咏与课堂讲述有关的句子,则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之前,可以让学生说出有关“春”的诗词。有春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春风:“沾花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春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有迎春活动:“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导入,学生在教师讲新课之前已看到了满堂春色。已感受到了诗意盎然。教师用诗词歌赋作铺垫。能使课堂气氛“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接下来教师的课堂驾驭就可以顺理成章,信手拈来!
  
  三、情景渲染法。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情景,让学生触景生情,以导人对课文的讲述。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听后的感受。进而导入:大家想不想知道如此撼人心魄的乐曲出自谁的手笔?他的经历怎样?他的性格为人如何?如此一来,就能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与激情。
  
  四、时事迁移法。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新近发生的焦点时事,新闻,重大消息等与课文巧妙嫁接,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在讲述《月亮上的足迹》之前,教师可以插入有关中国航空的时事。如:“神七”升空,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船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壮举,这一时事激动人心,是中国航天事业中一个划时代的事情,而翟志刚,这个“中国出舱第一人”也将被载入中国航空史的史册。怀着同样的激动和骄傲,我们可以来缅怀早在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的壮举!同学们想知道是哪个国家率先踏足月球?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是谁的?登月的过程又是如何的吗?请跟老师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
  
  五、多媒体吸引法。
  
  科技的发展给语文课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更让教师的课堂如虎添翼,增加亮色。无可质疑,恰到好处的声光画影,在课堂上“点到为止”地运用,确实让学生大开眼界,情绪大受感染,气氛活跃灵动,思维恣意翕张,使课堂讲授或如涓涓细流,欢快愉悦;或如惊涛骇浪,动人心魄;或如小石激潭,涟漪荡漾!比如,在讲授《海燕》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在苍茫大海中搏击风浪的海燕,配以滔滔的海浪声。海燕勇敢的叫声,配以狂风雷鸣电闪的画面,学生能在最直观的感受中充分领略到海燕矫健的雄姿,感受到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光辉形象。多媒体手段的成功运用,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
  
  六、幽默调侃法。
  
  教师在讲新课之前,来点笑话,来点调佩。幽他一默,逗一逗学生,学生乐了,自然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所以,幽默调侃,不失为教师成功开讲的明智一举。比如,在讲授《吆喝》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街头卖东西的商贩的各种吆喝,尤其鼓励模仿具有地方色彩的吆喝,然后自己也用方言模仿一二,看到学生饶有趣味,乐在其中时,就可及时导入:其实吆喝不仅是一种叫卖,更是一种文化遗产,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会被岁月所湮没,但是,这种曾在街头响亮地荡漾过的声音,会和那些美好的往事一样,永远留在人们深深的记忆里。不信,请来听一听萧乾笔下,二十年代老北京的吆喝。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笑过之余,跟着老师走进那遥远的岁月……
  语文课堂的导语激趣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充分彰显了教师的修养和才智。作为教师,我们要像夸美纽斯说的那样:“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方法。”激发学生一切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潜质。让学生愉悦而成功地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我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只要怀着对教学、学生的热忱。努力探索,定能找到源源不断的“活水”。定能探寻到多姿多彩、实用有效的激趣方法,把语文课堂教学激活成一泓清如明镜、波光激滟的潭水!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很不理想,总是高耗低效。最近在报上见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在某所高校,一屋子大学生居然不会写“钥匙”二字。要改变上述状况,提高效率,我认为其源动力是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其核心应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    一.平时关爱学生是学生学语文的情感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学
晓苏的《陪读》(发表于《花城》2010年第3期)是一篇颇具解构意味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富有节奏感地讲述了一个“行动与目的悖反”的故事:在县城读书的女儿弯弯恋爱了,丈夫李怀坤担心影响到她的学习,因此要“我”去县城陪读。一般的作者若处理“陪读”这个题材,往往会较多关注陪读过程的辛苦,进而表达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这个主题。然而,作家晓苏解构了这种常规的叙述模式,他将故事时间控制在“我”去县城的
如今,江苏省教育厅正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教育新政——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可以这样说江苏教育新政吹响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表达了江苏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  一线教师的我们欣喜,一线教师的我们也深感担忧,因为——江苏实行教育新政这就是挑战!一线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用按部就班的模式上课了,我们必须要上高效高质的课。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
人们在日常写作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比喻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历来被喻为“修辞之母”“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正如作家秦牧所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出神入化,熠熠生辉,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呢?  这首先就要考虑到喻体的选择。有人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庸才
如何看待命运,恐怕是人生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一坛猪油》从标题上看很物质很具体很实在,其实写的却是这么个又玄又虚的问题。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提出所谓“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小说中的一坛猪油与那只蝴蝶相比,并不逊色,它最终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牵涉了6个人的命运,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或许也可以称为“猪油效应”。先看标题,自然会知道猪油
我们已逐渐步入“‘后图视文化阅读的时代’——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已被人们认同,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简单而直观,让人一目了然,而不少人也越来越偏爱这种图视的快餐阅读。近年来我们教育界也把多媒体请进来作为座上客,广泛地应用到门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与此同时,制作、研发、使用多媒体
语文本身是欣赏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古诗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鸟”都人性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所以,发拙古诗文质兼美的特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美,找到学习古诗的钥匙。    诗人严谨而准确地运用精辟的语言,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气质,或是豪迈的情感,或是爽朗的气概,或是表现孤寂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与体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并营造与之相适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无论是内容思想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就其内容思想来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陆游僵卧病床,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马致远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道出天下游子无边的悲苦惆怅;龚自珍以落花春泥自况,表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的知识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很难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