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的母爱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名称:《被宠坏的孩子》(1765年画)
  画家:让·巴蒂斯特·格勒兹
  作品规格:66.5厘米×56厘米(布面油彩)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爱画市民家庭的画家
  格勒兹是法国18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风俗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大都以平民、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为描述对象。1725年8月21日格勒兹生于图尔尼,1805年3月21日卒于巴黎。他先进入里昂,后进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又曾在朋友的资助下去意大利两年。他擅长风俗画和肖像画。代表作有《给孩子读圣经的父亲》(1755年)、《乡村新嫁娘》(1761年)、《父亲的诅咒》(约1765年)、《被惩罚的儿子》(约1765年)、《破壶》(约1773年,藏于户佛尔博物馆等地。这些作品尽管有些像在演戏,但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面向当代生活以及在形象和心理刻画技巧等方面有高超的技巧。格勒兹热情地赞美普通民众的朴实和纯洁道德,把市民家庭奉为楷模,把天真少女奉为理想,而表达了中产阶级与上层社会的情感与想象。《被宠坏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幅广受赞誉的作品。
  被宠坏的孩子
  《被宠坏的孩子》描绘了一个平常而又戏剧性的场景。年轻的母亲微笑着看着年幼的孩子吃饭,而孩子却偷偷地将碗中的食物喂给家中的小狗吃,浑然不觉这是母亲辛勤准备的。画面采用了一个倒三角形的不稳定构图,使得作品犹如一幕正在发生的舞台剧。剧中的主角衣着朴素而神情生动,孩子的惴惴不安、母亲的宠溺、小狗的欢快,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而更真实的是画家对场景细致入微的刻画,木制的壁橱、藤编的椅子、陶制的罐子、衣服头巾与玻璃水杯,每一个物件都洋溢着日常生活质朴的气息,反映出画家出色的观察能力和写实功力。母亲和孩子,一个平凡生活中吃饭的场景,一个我们常常会遇到的教育问题,格勒兹像是在给我们讲述他身边的故事。这幅作品或许就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景象,他怀着一颗教育的心做了艺术的描绘——勤俭节约,莫要浪费。
  有道德理想的画家
  格勒兹的艺术活動处于法国封建君主制走向腐化堕落和启蒙思想兴起的时代。当时的思想家们认为,艺术家要向社会和民众提供有道德理想的作品;例如狄德罗就说,“每一件雕刻和每一幅画都必须是有原则的,都必须是对观赏者有教育意义的。”而另一位思想家卢梭也认为,艺术可以促进人们在道德上的完善。在思想家们的影响下,法国画坛出现了一种被称作“训诲剧”的艺术,格勒兹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第一位赋予艺术以伦理道德,并以画来叙说故事的艺术家。
其他文献
【摘要】为提供给儿童一个健康的电影娱乐世界,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电影领域里,电影工作者划分出儿童电影,并将儿童作为其服务对象。但在多年实践中,儿童电影最为重要的内容一受众对象和表现内容,却并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时至今日,儿童电影的窘境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走出窘境,走向繁荣,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儿童电影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儿童电影 受众对象 表现范围    什么是
作为艺术殿堂的后起之秀。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电影在诞生之初曾毫无顾忌的吮吸了姊妹艺术的营养,其中又以对文学的借鉴最多,文学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节结构、细节描写都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正如有人所言“影视对文学的借鉴和汲取最多。也是最关键的。影视从文学那儿学习了诗的抒情。散文的纪实,小说的叙事和戏剧文学的冲突。文学构成了影视最坚实的基础,是影视古老的艺术母亲。”而曾经获得2006年第7
摘要 一部电视剧如若能掀起一股收视热潮,必有其吸引人之处。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能够赢得各个文化层次和年龄段的观众的追捧,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军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其真实感人、非功利的情感打动了观众,并为许多精神迷茫的人注入一剂清醒剂。  关键词 《士兵突击》 观众 情感    2007年,有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上至饕餮老人、下至稚龄少年,都为剧情所深深吸引
[摘要]线条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摄影构图的视觉语言,通过精心安排组织线条,可以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被摄物体,把画面中不同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或由它们来表现纵深和动感。  [关键词] 摄影构图 视觉语言 线条    线条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条是形状的边缘。线条明显与否取决于形状与其背景之间的对比。线条不仅确定形状,还能将观赏者的视线从画面的一处引向另一处。人们的视线往往会随着线条移动,无论它们是
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中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心理、生理的条件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应当从社会历史方面去寻找。”[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文化心理,而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影响到我国广大受众对艺术作品的选择和喜好,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爸爸去哪儿》恰恰是符合了这种民族审美理想的艺术作品。  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伦理与人文关怀  “在世界各大民族和文化传统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
A:她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对表演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佟丽娅,锡伯族人,1984年8月8日出生在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金泉镇。小时候,她就是一个野孩子,她家住在农村,家里有好几亩地,有个小庭院,在院子里种些蔬菜,从小就到田地里去玩儿,小时候喝的牛奶,是她亲手从牛身上挤出来的奶,烧开加热后就可以饮用,牛奶特别纯净,也非常好喝。母亲给她买了一个特别大的洋娃娃,让她拿着玩,但她不是特别喜欢,她喜
[摘要]随着电影《色戒》、《苹果》的热播,人们满脑子充满了饮食男女的食色表演,2007年的电影似乎进入了肉欲的漩涡,非色不能引起观众的看欲,可以说目前的电影进入了媚俗的时代,人们从影视作品中感觉不到愉悦的快感。但是冯小刚导演推出的《集结号》一洗今年电影市场的色欲风暴,采用全新的视角,引发人们进行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谷子地 悲剧英雄 人的价值 现实意义    《集结号》采用了叙事性的结构模式,
[摘要] 宣传推广是保证栏目收视率和观众知晓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开播初期的收视率,还是栏目最终的寿命都与初期的营销宣传息息相关。在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撑体系下,一系列新的媒体形态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它们因为其互动性,共享性,及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成为了宣传手段的新宠儿。  [关键词] 电视栏目宣传 新媒体 《中国好声音》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
[摘要] 以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华语电影的主要阵地之一的台湾电影也不甘落后,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来加快本地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的发展,自新世纪以来,甚至形成了一种具有其本土特色的电影新类型和自己独特的观念范式,如青春加偶像的非常态恋爱的常态叙事表现形式,MTV般的影像风格,视听结合方面的新探索等等。  [关键词] 新世纪 台湾同性恋电影 青春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
[摘要]本文通过《夜宴》与哈姆雷特的分析,表明《夜宴》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哈姆雷特》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出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命题的思索。冯小刚通过无鸾之口,通过《夜宴》完成了对哈姆雷特的困惑“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伟大命题的阐释,这也是《夜宴》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哈姆雷特 《夜宴》 生存 毁灭    2006年注定是中国电影不同寻常的一年。上映之前的热炒成为电影业一大景观。其直接后果就是吊足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