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夜宴》与哈姆雷特的分析,表明《夜宴》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哈姆雷特》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出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命题的思索。冯小刚通过无鸾之口,通过《夜宴》完成了对哈姆雷特的困惑“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伟大命题的阐释,这也是《夜宴》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哈姆雷特 《夜宴》 生存 毁灭
2006年注定是中国电影不同寻常的一年。上映之前的热炒成为电影业一大景观。其直接后果就是吊足了观众胃口,使之充满无限憧憬与期待,大大提高了电影票房收入,即便是《无极》这部被搞得声名狼藉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很可观。但什么事都不是完美的,有好就有坏。热炒固然带来了票房,也易使观众看完影片后产生强烈失衡感。强烈的期待迅速转化为上当受骗后的恼羞成怒,些微的瑕疵都会导致铺天盖地的批评。《夜宴》上映之前走的也是热炒之路,在票房收入超亿同时也招致了铺天盖地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影片叙事差,故事讲的不好。太多过于绚丽的画面根本无助表现故事主题。重画面轻叙事,让电影变成绣花枕头。影评人魏君子曾评论到:“上映之前,几乎所有喜欢冯氏电影的人都认为,叙事一向是冯小刚导演的长项,《夜宴》应该不会在故事上像《无极》那样令人失望。但意外的事情恰恰发生在这个环节。”另一位影评人也指出:“实际上,剧本的硬伤就在于其无法找到真正要表达的意义”。“特别是在人物关系的必然性方面,就算我们能够理解影片包含了对今天现实环境的象征,它的寓意也因为欠缺人物行为‘为什么’的解剖而露出了苍白、软弱的逻辑。”
然而这部冯小刚号称要为中国文化拨乱反正的影片真的就没有一点意义,真的如有的人所言犯下“七宗罪”,已经罪不可赦了吗?笔者认为,任何一部电影总是想要试图展示导演对人生对艺术的一种思考,更何况冯小刚也是国内有名的大导演之一。抛开这些批评,把影片投射在中西方文化这个大背景下,还是可以看到闪光之处的。这种闪光主要集中在影片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哈姆雷特式命题的思考和回答上。把《夜宴》和《哈姆雷特》加以对比,可以看到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影子与原型的关系,而是体现出了异质文化背景下“中国式哈姆雷特”的困惑与思考。本文将通过《夜宴》与哈姆雷特的分析,表明《夜宴》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哈姆雷特》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出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命题的思索。哈姆雷特提出问题,《夜宴》站在中国立场上进行了回答。
1,提出问题者: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西方人文主义的理想人物,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哈姆雷特之所以被看作理想人物,并不因为他是一个充满力量、战无不胜的英雄。相反,同文艺复兴时期塑造的其他人物相比,哈姆雷特多多少少显得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他没有了《巨人传》中巨人家族的豪迈与无所畏惧,也没有了《十日谈》中人物对现实的嬉笑怒骂。甚至连唐吉诃德敢于追求理想、百折不挠的勇气也缺失了。这位人文主义之花多么得娇艳,多么得弱不禁风。在同冷酷的现实作斗争时他经常处于困惑之中。但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成为戏剧史上不朽典型,被认定为人文主义的理想代表。原因何在呢?
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哈姆雷特的困惑更具深刻现实性,是进行了独立思考之后的人文主义困惑。哈姆雷特之前,文学艺术领域里出现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不仅不困惑,还洋溢着乐观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巨人传》中高康大父子自始至终充满了乐观与自信,行为处事以“大”为特征,无所顾忌《唐吉诃德》中唐吉诃德为了虚幻的理想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战斗。但现实并非人文主义者的桃花源,“随心所欲,各行其是”仅仅只是一种理想,过分执迷于理想,只能被大风车摔得头破血流,现实是极为残酷的。及至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宣扬的一套理论才在作品中付诸于现实。在王室复仇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关于人关于世界的理念被验证被批判,文艺复兴宣扬的精神被落实到位。
另外一个原因是,哈姆雷特的困惑是理性的困惑。《十日谈》中侧重感官享乐,巨人们的无拘无束带有野蛮性的狂欢,以及唐吉诃德缺心眼似的战斗,从本质上来讲,只是在描绘一种画面,宣扬一种理想。这种理想究竟是否合乎理性,很少顾及到。到哈姆雷特情况才发生了转变,他用人文主义者宣扬的理性作为工具反思自身,审视自己审视人类。现实与理性结合必然产生思考:有了思考,人生就变成一道比斯芬克斯之谜还要难解的多元多次方程式。哈姆雷特初一登场就面临着父亲暴死、母亲改嫁、叔叔登皇位和外敌压境的混乱局面。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父亲的真正死因。在跟鬼魂交谈之后。他初步确定叔父就是凶手。但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鬼魂和魔鬼是密切相连的,相信鬼魂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因而哈姆雷特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查明真相。中国观众在传统鬼神戏浸染下,会觉得他的验证以及试探叔父纯属多余,耽误了报仇的时间,这就忽视了基督教文化这一背景。经过严密的思考与测试。他与叔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步步为营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
但如果哈姆雷特把这一切单纯当作一场复仇也就算了,他思考太多。父亲,不明不白地撒手人寰:母亲,让他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叔父,不仅窃取了王位还占有了王后:国家,世界是很大的一所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人类,“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背后隐藏的只是淫邪、肮脏。局面的混乱以及随着真相逐步被揭开而昭示的肮脏让他难以忍受。作为一个充满理想和抱负的王子,被奥菲莉亚称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原本应该是治国安邦平天下而生,现实却正好相反。这一切逼着他对人文主义者关于人关于世界的认定进行了彻底的反思。这种反思再也没有文艺复兴早期时的快乐与自信了,有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困惑,而这才更有可能是最真实的人性。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哈姆雷特才有了广为人知的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个让全人类都颇感困惑的难题——生与死如何选择。对哈姆雷特来说,生是痛苦的,但死也蕴含着未知的莫名恐惧。厌恶肮脏的世界,可以选择离开,但死亡也充满未可知的恐惧。在两堵巨大的面目可憎的墙之间夹着的,就是人类本身,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人根本无所适从,也无从回答。这不仅仅是哈姆雷特的困惑彷徨,也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一个永恒的天问。每一代人可能都要反复思考这样的问题,但一样会茫然。
哈姆雷特之前,西方人的生死抉择主要集中在个人与集体、宗教之间,如荷马史诗中的赫克托尔,圣经中殉难的斯提反。更为严重的是,基督教统治西方之后,个人连自杀的权力都被剥夺了,所谓的抉择根本就没 有给个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实际上也就是不存在。正统的道德宗教已经规定好路线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用遵从就是好人就是英雄。先信仰后理解,或者根本就不用理解,只用信仰就是最大的智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只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圣经·旧约》中,耶和华动辄击杀人类便是例证。这样的情况在东方亦是如此。中国传统儒家的舍生取义,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印度的天人合一生死轮回思想,不管是伦理还是宗教,都规定好了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哈姆雷特思考的重要价值在于,给铁板一块的传统打下一道深深的裂痕。它启示人们:要用自己的理性思考人生的真谛,即便得不到真正的答案。哈姆雷特之死带来的巨大震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众们看到了一个高贵人的高贵理性的毁灭。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然而哈姆雷特的毁灭还有另一重含义,就是把他的思考留给了全人类。
2 回答问题者《夜宴》
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在于蕴含伟大思考,这种思考会超越时空,引导一代又一代人去研究探索,这些研究探索又不断丰富着作品的思想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伟大的作品就是一个提问者,后继的人们就是回答者,在回答中又不断提问,在这样的问答互动中,启发新的思想,也形成了伟大作品不朽的生命力。《夜宴》毫无疑问是以《哈姆雷特》这部伟大作品为蓝本的,评价它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停留在是否抄袭原作这样的层面,而应该看它是否对《哈姆雷特》蕴涵的前述思考进行了思索和回答,再看这种回答是否具有新意和启发性。
《夜宴》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无鸾之口和整个剧情为哈姆雷特的思考和困惑给出了一个中国式的答案。“能死,真好”是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的中国式阐释。有论者抓住中西方文化异质的特点,指责《夜宴》中西夹杂,不伦不类。其实对现代人而言,何谓中国何谓西方文化是很难泾渭分明的。民族文化固然是传统,但每一个人更是世界的一员,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样是传统。不管是西方人思考的问题,还是东方人的问题,都是人类要回答的问题。长期以来,囿于传统,中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太过贫乏,与泱泱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从这个意义上讲,《夜宴》对哈姆雷特的思考和回答不管正确与否都有着重要价值。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占据了最为核心的位置,全剧都是围绕着他展开,而《夜宴》并没有把复仇王子无鸾作为最主要人物进行着力刻画,而是设置了更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厉帝、婉后、青女,这也意味着《夜宴》并非是《哈姆雷特》的绝对翻版。
而实际上在回答哈姆雷特的思考上还是体现出了自己的深刻所在。尽管论者对《夜宴》指摘不少,但很多网友对太子的那句话“能死,真好”进行了高度评价。
首先从剧情来看,《夜宴》中主要人物都从死中都得到了解脱。《夜宴》的主题是欲望和寂寞。挣扎在欲望中的厉帝、婉后以及生活在寂寞中的太子都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苦痛,活得都不踏实。生存还是毁灭,对他们来说是无可避免的选择。太子背负杀父之仇,充满煎熬与苦痛地活着。孤独寂寞流淌在血管里,最终报仇任务完成了,也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最懂自己的女人——青女。当无鸾抱着濒死的青女说,有你我不寂寞时,他的寂寞从此再也无法消除了。亲情早已不在。爱情也最后消失,生亦何欢?殷隼的剑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解脱,生不如死何不坦然赴死,死是他最好归宿。青女爱着太子,为了让他不寂寞,忍受着万箭穿心的剧痛为太子唱歌。活着,和心爱的人不能相依相伴,但刻骨铭心的爱至死不渝,为爱而死,死得其所。厉帝虽然是一个奸恶之徒。但他也有自己的困惑,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今夜之前不困惑,因为我心里惟有江山:今夜之后困惑了,有了嫂嫂。我还要江山作甚?”最后他选择放弃江山,死在爱人怀里。死让厉帝罩上了一圈爱的光环,让他找回了些许人的尊严。婉后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为了保护无鸾,忍辱负重。不择手段,机关算尽,最后她实现抱负,得以登上王位。然而婉后失去的太多了,心爱的,不爱的一个个都离她而去,剩下的只有一个空荡荡的王位。拥有了权力而失掉了所有感情,这样的权力还有何用?婉后比《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王后更为悲惨,后者虽然失掉了权力但还拥有元杰的爱。对婉后而言,只欠一死。所有的主要人物都在死中找到了归宿。正如有网友评论的那样:“我爱你,当我死了,我在爱情中解脱。我恨你,当我死了,我在仇恨中解脱。你爱我,当我死了,要你怀念我。你恨我,当我死了,要你痛恨自己。能死,真好!”死让一切平静,让欲望止息,让寂寞变成永恒。
跳出电影,“能死,真好”也是对中国历史对人性悖论的一种回应。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充斥着血腥和暴力。为了欲望,为了权力,骨肉相残,手足相残,隋炀帝弑父,唐太宗杀兄,感情在历史的积压下变得残忍。古代历史充斥着统治阶级、王公贵族们的人性挣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像无鸾、婉后、厉帝都被异化为非己的存在。生活在是非之地,人人都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朝不保夕。有话不能说,有苦不能诉,欲望让人们寂寞,寂寞成了共同的特征。而且这样的状态也不能一直维持,一旦权力引发斗争,随时都会人头落地,血流成河。这样的活着,能死,不好吗?《夜宴》的回答抽了中国历史一记响亮的耳光。联系哈姆雷特的困惑彷徨,可以看到《夜宴》在思考历史时态度更为鲜明,更具反讽意味。“能死,真好”同样也是对人类困境的冲击与反抗。这里没有哈姆雷特“生与死”的纠葛和困惑,把原本是恐怖的死,看作生命的一种解脱,心灵的慰藉,在表现出对现实对人性的极度失望同时,也带有中国式的豁达与洒脱。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一切尽在不言中,包含了东方式的自然、天人合一的哲思。
3,在问答中升华
《夜宴》在和哈姆雷特的答问中,赋予了生与死一种新的思考。既丰富了《哈姆雷特》的思想意义,又赋予了自身深刻的反思。《哈姆雷特》蕴涵的伟大思考成就了无鸾太子的回答。好的问题直接决定了回答的价值,回答的深意也让整个问答过程充满更多的意义。冯小刚通过无鸾之口,通过《夜宴》完成了自己的思考。完成了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伟大命题的阐释,这也是《夜宴》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哈姆雷特 《夜宴》 生存 毁灭
2006年注定是中国电影不同寻常的一年。上映之前的热炒成为电影业一大景观。其直接后果就是吊足了观众胃口,使之充满无限憧憬与期待,大大提高了电影票房收入,即便是《无极》这部被搞得声名狼藉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很可观。但什么事都不是完美的,有好就有坏。热炒固然带来了票房,也易使观众看完影片后产生强烈失衡感。强烈的期待迅速转化为上当受骗后的恼羞成怒,些微的瑕疵都会导致铺天盖地的批评。《夜宴》上映之前走的也是热炒之路,在票房收入超亿同时也招致了铺天盖地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影片叙事差,故事讲的不好。太多过于绚丽的画面根本无助表现故事主题。重画面轻叙事,让电影变成绣花枕头。影评人魏君子曾评论到:“上映之前,几乎所有喜欢冯氏电影的人都认为,叙事一向是冯小刚导演的长项,《夜宴》应该不会在故事上像《无极》那样令人失望。但意外的事情恰恰发生在这个环节。”另一位影评人也指出:“实际上,剧本的硬伤就在于其无法找到真正要表达的意义”。“特别是在人物关系的必然性方面,就算我们能够理解影片包含了对今天现实环境的象征,它的寓意也因为欠缺人物行为‘为什么’的解剖而露出了苍白、软弱的逻辑。”
然而这部冯小刚号称要为中国文化拨乱反正的影片真的就没有一点意义,真的如有的人所言犯下“七宗罪”,已经罪不可赦了吗?笔者认为,任何一部电影总是想要试图展示导演对人生对艺术的一种思考,更何况冯小刚也是国内有名的大导演之一。抛开这些批评,把影片投射在中西方文化这个大背景下,还是可以看到闪光之处的。这种闪光主要集中在影片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哈姆雷特式命题的思考和回答上。把《夜宴》和《哈姆雷特》加以对比,可以看到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影子与原型的关系,而是体现出了异质文化背景下“中国式哈姆雷特”的困惑与思考。本文将通过《夜宴》与哈姆雷特的分析,表明《夜宴》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哈姆雷特》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出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命题的思索。哈姆雷特提出问题,《夜宴》站在中国立场上进行了回答。
1,提出问题者: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西方人文主义的理想人物,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哈姆雷特之所以被看作理想人物,并不因为他是一个充满力量、战无不胜的英雄。相反,同文艺复兴时期塑造的其他人物相比,哈姆雷特多多少少显得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他没有了《巨人传》中巨人家族的豪迈与无所畏惧,也没有了《十日谈》中人物对现实的嬉笑怒骂。甚至连唐吉诃德敢于追求理想、百折不挠的勇气也缺失了。这位人文主义之花多么得娇艳,多么得弱不禁风。在同冷酷的现实作斗争时他经常处于困惑之中。但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成为戏剧史上不朽典型,被认定为人文主义的理想代表。原因何在呢?
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哈姆雷特的困惑更具深刻现实性,是进行了独立思考之后的人文主义困惑。哈姆雷特之前,文学艺术领域里出现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不仅不困惑,还洋溢着乐观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巨人传》中高康大父子自始至终充满了乐观与自信,行为处事以“大”为特征,无所顾忌《唐吉诃德》中唐吉诃德为了虚幻的理想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战斗。但现实并非人文主义者的桃花源,“随心所欲,各行其是”仅仅只是一种理想,过分执迷于理想,只能被大风车摔得头破血流,现实是极为残酷的。及至哈姆雷特,人文主义宣扬的一套理论才在作品中付诸于现实。在王室复仇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关于人关于世界的理念被验证被批判,文艺复兴宣扬的精神被落实到位。
另外一个原因是,哈姆雷特的困惑是理性的困惑。《十日谈》中侧重感官享乐,巨人们的无拘无束带有野蛮性的狂欢,以及唐吉诃德缺心眼似的战斗,从本质上来讲,只是在描绘一种画面,宣扬一种理想。这种理想究竟是否合乎理性,很少顾及到。到哈姆雷特情况才发生了转变,他用人文主义者宣扬的理性作为工具反思自身,审视自己审视人类。现实与理性结合必然产生思考:有了思考,人生就变成一道比斯芬克斯之谜还要难解的多元多次方程式。哈姆雷特初一登场就面临着父亲暴死、母亲改嫁、叔叔登皇位和外敌压境的混乱局面。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父亲的真正死因。在跟鬼魂交谈之后。他初步确定叔父就是凶手。但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鬼魂和魔鬼是密切相连的,相信鬼魂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因而哈姆雷特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查明真相。中国观众在传统鬼神戏浸染下,会觉得他的验证以及试探叔父纯属多余,耽误了报仇的时间,这就忽视了基督教文化这一背景。经过严密的思考与测试。他与叔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步步为营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
但如果哈姆雷特把这一切单纯当作一场复仇也就算了,他思考太多。父亲,不明不白地撒手人寰:母亲,让他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叔父,不仅窃取了王位还占有了王后:国家,世界是很大的一所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人类,“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背后隐藏的只是淫邪、肮脏。局面的混乱以及随着真相逐步被揭开而昭示的肮脏让他难以忍受。作为一个充满理想和抱负的王子,被奥菲莉亚称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原本应该是治国安邦平天下而生,现实却正好相反。这一切逼着他对人文主义者关于人关于世界的认定进行了彻底的反思。这种反思再也没有文艺复兴早期时的快乐与自信了,有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困惑,而这才更有可能是最真实的人性。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哈姆雷特才有了广为人知的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个让全人类都颇感困惑的难题——生与死如何选择。对哈姆雷特来说,生是痛苦的,但死也蕴含着未知的莫名恐惧。厌恶肮脏的世界,可以选择离开,但死亡也充满未可知的恐惧。在两堵巨大的面目可憎的墙之间夹着的,就是人类本身,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人根本无所适从,也无从回答。这不仅仅是哈姆雷特的困惑彷徨,也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一个永恒的天问。每一代人可能都要反复思考这样的问题,但一样会茫然。
哈姆雷特之前,西方人的生死抉择主要集中在个人与集体、宗教之间,如荷马史诗中的赫克托尔,圣经中殉难的斯提反。更为严重的是,基督教统治西方之后,个人连自杀的权力都被剥夺了,所谓的抉择根本就没 有给个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实际上也就是不存在。正统的道德宗教已经规定好路线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用遵从就是好人就是英雄。先信仰后理解,或者根本就不用理解,只用信仰就是最大的智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只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圣经·旧约》中,耶和华动辄击杀人类便是例证。这样的情况在东方亦是如此。中国传统儒家的舍生取义,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印度的天人合一生死轮回思想,不管是伦理还是宗教,都规定好了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哈姆雷特思考的重要价值在于,给铁板一块的传统打下一道深深的裂痕。它启示人们:要用自己的理性思考人生的真谛,即便得不到真正的答案。哈姆雷特之死带来的巨大震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众们看到了一个高贵人的高贵理性的毁灭。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然而哈姆雷特的毁灭还有另一重含义,就是把他的思考留给了全人类。
2 回答问题者《夜宴》
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在于蕴含伟大思考,这种思考会超越时空,引导一代又一代人去研究探索,这些研究探索又不断丰富着作品的思想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伟大的作品就是一个提问者,后继的人们就是回答者,在回答中又不断提问,在这样的问答互动中,启发新的思想,也形成了伟大作品不朽的生命力。《夜宴》毫无疑问是以《哈姆雷特》这部伟大作品为蓝本的,评价它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停留在是否抄袭原作这样的层面,而应该看它是否对《哈姆雷特》蕴涵的前述思考进行了思索和回答,再看这种回答是否具有新意和启发性。
《夜宴》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无鸾之口和整个剧情为哈姆雷特的思考和困惑给出了一个中国式的答案。“能死,真好”是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的中国式阐释。有论者抓住中西方文化异质的特点,指责《夜宴》中西夹杂,不伦不类。其实对现代人而言,何谓中国何谓西方文化是很难泾渭分明的。民族文化固然是传统,但每一个人更是世界的一员,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样是传统。不管是西方人思考的问题,还是东方人的问题,都是人类要回答的问题。长期以来,囿于传统,中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太过贫乏,与泱泱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从这个意义上讲,《夜宴》对哈姆雷特的思考和回答不管正确与否都有着重要价值。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占据了最为核心的位置,全剧都是围绕着他展开,而《夜宴》并没有把复仇王子无鸾作为最主要人物进行着力刻画,而是设置了更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厉帝、婉后、青女,这也意味着《夜宴》并非是《哈姆雷特》的绝对翻版。
而实际上在回答哈姆雷特的思考上还是体现出了自己的深刻所在。尽管论者对《夜宴》指摘不少,但很多网友对太子的那句话“能死,真好”进行了高度评价。
首先从剧情来看,《夜宴》中主要人物都从死中都得到了解脱。《夜宴》的主题是欲望和寂寞。挣扎在欲望中的厉帝、婉后以及生活在寂寞中的太子都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苦痛,活得都不踏实。生存还是毁灭,对他们来说是无可避免的选择。太子背负杀父之仇,充满煎熬与苦痛地活着。孤独寂寞流淌在血管里,最终报仇任务完成了,也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最懂自己的女人——青女。当无鸾抱着濒死的青女说,有你我不寂寞时,他的寂寞从此再也无法消除了。亲情早已不在。爱情也最后消失,生亦何欢?殷隼的剑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解脱,生不如死何不坦然赴死,死是他最好归宿。青女爱着太子,为了让他不寂寞,忍受着万箭穿心的剧痛为太子唱歌。活着,和心爱的人不能相依相伴,但刻骨铭心的爱至死不渝,为爱而死,死得其所。厉帝虽然是一个奸恶之徒。但他也有自己的困惑,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今夜之前不困惑,因为我心里惟有江山:今夜之后困惑了,有了嫂嫂。我还要江山作甚?”最后他选择放弃江山,死在爱人怀里。死让厉帝罩上了一圈爱的光环,让他找回了些许人的尊严。婉后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为了保护无鸾,忍辱负重。不择手段,机关算尽,最后她实现抱负,得以登上王位。然而婉后失去的太多了,心爱的,不爱的一个个都离她而去,剩下的只有一个空荡荡的王位。拥有了权力而失掉了所有感情,这样的权力还有何用?婉后比《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王后更为悲惨,后者虽然失掉了权力但还拥有元杰的爱。对婉后而言,只欠一死。所有的主要人物都在死中找到了归宿。正如有网友评论的那样:“我爱你,当我死了,我在爱情中解脱。我恨你,当我死了,我在仇恨中解脱。你爱我,当我死了,要你怀念我。你恨我,当我死了,要你痛恨自己。能死,真好!”死让一切平静,让欲望止息,让寂寞变成永恒。
跳出电影,“能死,真好”也是对中国历史对人性悖论的一种回应。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充斥着血腥和暴力。为了欲望,为了权力,骨肉相残,手足相残,隋炀帝弑父,唐太宗杀兄,感情在历史的积压下变得残忍。古代历史充斥着统治阶级、王公贵族们的人性挣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像无鸾、婉后、厉帝都被异化为非己的存在。生活在是非之地,人人都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朝不保夕。有话不能说,有苦不能诉,欲望让人们寂寞,寂寞成了共同的特征。而且这样的状态也不能一直维持,一旦权力引发斗争,随时都会人头落地,血流成河。这样的活着,能死,不好吗?《夜宴》的回答抽了中国历史一记响亮的耳光。联系哈姆雷特的困惑彷徨,可以看到《夜宴》在思考历史时态度更为鲜明,更具反讽意味。“能死,真好”同样也是对人类困境的冲击与反抗。这里没有哈姆雷特“生与死”的纠葛和困惑,把原本是恐怖的死,看作生命的一种解脱,心灵的慰藉,在表现出对现实对人性的极度失望同时,也带有中国式的豁达与洒脱。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一切尽在不言中,包含了东方式的自然、天人合一的哲思。
3,在问答中升华
《夜宴》在和哈姆雷特的答问中,赋予了生与死一种新的思考。既丰富了《哈姆雷特》的思想意义,又赋予了自身深刻的反思。《哈姆雷特》蕴涵的伟大思考成就了无鸾太子的回答。好的问题直接决定了回答的价值,回答的深意也让整个问答过程充满更多的意义。冯小刚通过无鸾之口,通过《夜宴》完成了自己的思考。完成了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伟大命题的阐释,这也是《夜宴》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