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芝麻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焙炒,研究焙炒方式对芝麻酱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焙炒方式(油炒锅、微波炉、电磁转锅)和出料温度(170、180、190℃)下芝麻酱离心析油率、粒径、质构、风味物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 表明:不同焙炒方式下芝麻酱的离心析油率变化显著,油炒锅焙炒的芝麻酱离心析油率最低,电磁转锅焙炒的芝麻酱离心析油率最高.电磁转锅将芝麻焙炒至170℃出料制得的芝麻酱D50最低,为33.73 μm.3个焙炒方式下芝麻酱的硬度、黏聚性和黏度均为油炒锅的最高,电磁转锅的最低.芝麻酱的主要风味物质为醛类、醇类、
【机 构】
: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45000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郑州450002;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45000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郑州450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芝麻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焙炒,研究焙炒方式对芝麻酱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焙炒方式(油炒锅、微波炉、电磁转锅)和出料温度(170、180、190℃)下芝麻酱离心析油率、粒径、质构、风味物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 表明:不同焙炒方式下芝麻酱的离心析油率变化显著,油炒锅焙炒的芝麻酱离心析油率最低,电磁转锅焙炒的芝麻酱离心析油率最高.电磁转锅将芝麻焙炒至170℃出料制得的芝麻酱D50最低,为33.73 μm.3个焙炒方式下芝麻酱的硬度、黏聚性和黏度均为油炒锅的最高,电磁转锅的最低.芝麻酱的主要风味物质为醛类、醇类、吡嗪类和烃类,相对含量基本超过10%,其中吡嗪类物质最多,相对含量为34.17%~75.44%.壬醛、1-辛烯-3-醇、2-乙基-3,5-二甲基吡嗪和2-戊基吡啶等风味物质存在于大多数芝麻酱中,而且相对气味活度值很高,说明它们是形成芝麻酱风味的主要物质.焙炒方式和出料温度对芝麻酱的感官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芝麻在油炒锅焙炒至180℃出料制得的芝麻酱感官最佳,得分最高,为90.82.
其他文献
临床中,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不仅需要考虑患者的角膜形态、镜片各个参数之间的匹配情况,同时对验配人员及检查设备等也提出了更多的专业要求.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角膜塑形镜的发展历程、适应人群、设计情况, 探讨角膜塑形镜的验配.
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其主要有3种存在形式,其中甘油酯型n-3 PUFA因其生物利用度高和不易被氧化而优于游离型和乙酯型.然而,目前鲜有对甘油酯型n-3 PUFA进行高纯度富集的方法.为了对甘油酯型n-3 PUFA的高值化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综述了富集甘油酯型n-3 PUFA的3种常见方法(物理一步法、两步法和酶一步法)及优缺点.物理一步法可以避免产物氧化,但得率较低;两步法工艺复杂,并有可能产生环境污染;而酶一步法具有简单、高效等优点,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有脂
为了拓展南极磷虾油的应用范围,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囊粉.通过对比微囊化效果确定最佳壁材、乳化剂及工艺条件,并对最终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制备南极磷虾油微囊粉的最佳条件为:最佳壁材组合为麦芽糊精(75%)与酪蛋白酸钠(2%),最佳乳化剂为单甘酯,单甘酯添加量2.0%,均质压力40 MPa,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90℃.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南极磷虾油微囊粉表面含油率为0.68%,包埋率达到95%以上,载油量约为20%.南极磷虾油微囊粉为淡红色,具有一定的虾油味道,流动性良好
采用溶剂浸出法提取马泡瓜籽油,对马泡瓜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通过Rancimat加速氧化实验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马泡瓜籽的粗脂肪含量为(27.96±2.15)%;马泡瓜籽油的酸值(KOH) (0.24 mg/g)、过氧化值(0.036 g/100 g)均达到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马泡瓜籽油中共检测出8种脂肪酸和7种甘油三酯,主要是亚油酸(68.56%)和三不饱和甘油三酯(66.50%);马泡瓜籽油中植物甾醇(总含量619.21 mg/100 g,其中粘霉烯醇140.83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