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学问题,让自主探究在课堂落地生根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合作、探究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论述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是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如何让自主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地生根?本文聚焦问题情境,捕捉探究的“眼”;再现问题情境,还原探究的“境”;点拨问题情境,引导探究的“法”;欣赏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情”,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愿行之有效。
  【关键词】数学课堂;眼光;情境;方法;热情;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合作、探究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经过几年的课改,笔者欣喜地发现,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已经达到了应有的共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成了当今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线,更是成为奏响课堂的主旋律。但静观细想,占了教学“鳖头”的“自主探究”是否真的有效呢?窥一斑而观全豹,当今普遍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考试机制下,只管传授知识,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发展,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在唱独角戏,而超过半数孩子本应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却收效甚微,自主探究只有其“形”而无其“实”,这让笔者感到心痛。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才是“双主课堂”中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下面,笔者以“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为例,从“眼、境、法、情”四个不同方面谈几点粗浅见解,望能抛砖引玉。
  一、聚焦问题情境,捕捉探究的“眼”
  “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如果,在音乐家眼中,世界是一首悦耳的名曲;在教育家眼中,世界犹如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大画家眼中,世界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那么,在数学家的眼中,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他可以用一双怎样的“眼”去探究世界?这应该如史宁中教授所说:“是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一双眼睛。”
  在生活中,对于一个普通的物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一个蛋糕为例,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可以对蛋糕的形状、味道等方面进行文字性的描述,譬如,“蛋糕如一个披着漂亮外衣的少女梦幻般出现在你面前,我仿佛能从图上闻到奶油的香味,口水不自觉地从嘴边流出来……”换作从数学的眼光来看,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正方体,表面涂满奶油,就像是在正方体的表面涂色。除此以外,还能想到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由此可见,理性与抽象是数学眼光的特质,它能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常识旧知中发现问题。但数学的眼光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靠的是在数学学习中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敏锐捕捉才渐渐养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迷茫时的引导,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一旦学生产生想法,就会对知识有突破,这也是探究力的生长点。
  二、再现问题情境,还原探究的“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正所谓慢工才能出细活,“匆匆来去”的学习从来不会让人有多少深刻的记忆,也不可能培养出卓越而精心的思考,只有“放慢脚步,细细品尝”的节奏才会有真实的经历以及能力的提高,最终才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特质。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时,理应放慢脚步,将知识探究的过程慢镜头展开来,与学生一起经历探究性质、规律的过程,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在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把正方体分割成不同小正方体的个数并探索个数具有何种规律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例如,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探索过程。我们的教材本身也对学生设置了相应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背后也潜在着引导。通过这些引导,学生可能会快速地发现个数其中的规律。但此时,教师可乘胜追击,继续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把正方体切成具有不同涂色面时,小正方体各能切多少个?涂色的面各在什么位置?”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把涂色的正方体平均分为27份,并且在这27个正方体中除了有三面、二面、一面涂色的正方体,就没有涂色在正方体存在了。根据这些结论,教师继续设问:“同学们,这时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这些正方体各有几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涂色情况小正方体的具体个数,学生会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三阶魔方”,并迫不及待地数不同涂色情况小正方体的个数。他们一边找,一边数,一边想,突然有学生欣喜地发现:“我发现3面涂色在小正方体在顶点处,2面涂色在小正方体在棱上,1面涂色在小正方体在面上。”“哎,对了,我也发现了!”
  总之,在整个探索个数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并非如同教材一般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而是始终站在幕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真实地还原探究的原始情境。教师的不说,给了学生真实经历的机会,给了学生获得意外惊喜的机会,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的能力。
  三、点拨问题情境,引导探究的“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才有猜想,有猜想才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学生探究学习规律的方法,笔者对这句话产生共鸣。
  上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切分成8个3面涂色的正方体”进入猜想:“还有没有不同涂色特点的正方体?”当学生发现“3面涂色的在顶点处、2面涂色的在棱上、1面涂色的在面上”时,引导猜想:“是不是所有切分后的3面、2面、1面涂色的正方体都在相应的位置呢?”把棱四等分、五等分后逐一观察,发现都符合刚才的猜想。引导思考:“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结合位置特点,发现:“顶点连接3条棱,与3个面有关,所以3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棱连接2面,所以2面涂色的在棱上;1面涂色的就是在每個面上。”再引导猜想:“既然同一涂色特征的正方体在同一位置,你又有什么想法?”学生猜想:“它们的个数有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很快得到四等分、五等分后不同涂色特征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很快发现:因为正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而3面涂色的都在顶点处,所以都是8个;因为正方体有12条棱,而2面涂色的都在棱上,所以都是12的倍数;因为正方体有6个面,1面涂色的都在面上,所以都是6的倍数。“当切分的份数足够多时,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它们各自的个数吗?”学生总结:“好像很难说清楚,我可以用字母n表示每条棱被平均分的份数,然后用字母来表示。”   实践得真知,因为一个好的疑问,聚成了一个好的问题;因为一个好的问题,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为一波“生机勃勃”的探究流,带动孩子“疑中精进”……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顺次完成了“猜想—验证—推理—表达”的过程,其中一个猜想的验证导出了另一个猜想,渐入探究佳境,最终自然而然地“慢慢走出答案”。探究的“法”不仅仅是探索这个规律的方法,还应该是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用合理推理来发现规律,用演绎推理来验证规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规律的“法”。
  四、欣赏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硬塞给学生的不会真正成为他的东西,只有学生喜欢的、想要的,他才會全身心地主动投入,亲身经历中获得的才会真正纳入学生的自我认知结构和能力经验。
  根据上述事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把握复杂的规律,并且把这种规律用字母来表达出来:当把棱平均分为n份时,共有8个小正方体为3面涂色,2面涂色的有12(n-2)个,1面涂色的有6(n-2)?个。此时,我们还可以研究那些规律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正方体的空间形态进行了想象。学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把大正方体想象成一个大盒子,里面包含着的就是小正方体。而当把外面的盒子去掉,这里面的小正方体都是没有涂色的。有(n-2)?个。3面、2面、1面、没有涂色的正方体个数与正方体的点线面各要素相对应。
  “问题是学生的心脏”,好的问题就像“春风吹过大地”,使得“万物充满生机”。虽然这节课讲授完毕,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点燃”之后,会出现怎样“生机盎然”的景象呢?他们探究的兴趣依然浓厚。探究延伸到了课外,利用课间时间,学生围在一起共同研究表面涂色长方体中涂色小正方体的规律……这样一来,真实的探究情境,积累的探究经验和方法,教师充分放手的慢环境,燃起了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这才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总之,教师只要多策并举,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真正让自主探究活动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孕育成长,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肯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2]晏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5).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沈龙明,吕菊芬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艺术[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5]陈华忠.新理念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教学重点之一是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对语文学科长远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学生初级阶段学习的引导者,语文老师要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營造和谐、有趣、轻松、积极的课堂气氛。四年级的小学生初步形成对学科的系统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显得不耐烦,而借助良好的氛围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笔者从四年级语文教学经验着手,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课堂气氛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小学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里,英语教学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小学教育里要更加关注英语教学,为后期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们的年龄较小,这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只有通过趣味性教学才能在激发小学生们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小学六年级的英语教学来说,这更是实现小学和初中衔接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小学英语;趣味教学;应用价值  新课程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互联网 ”信息已日渐成为公众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党员是学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示范者和建设者,教师党组织活动是教师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面对信息时代,如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提高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学校党务工作者
“瞧你那张乌鸦嘴!”每当听到这句话,乌鸦恨得牙齿痒痒的。人类被批,乌鸦躺枪。这,还有天理吗?整整被人类误会了上千年。  乌鸦已经忍无可忍了,它要反击了。乌鸦飞进绿油油的森林,森林的深处住着一位有魔法的魔法师。乌鸦请求魔法师给它一件神奇的衣服。(衣服是它的羽毛)  魔法师见它有礼貌,就给了它一件神奇的衣服,衣服不仅漂亮,而且非常神奇。乌鸦曾经做过一次实验,它把羽毛拔了一根下来,落在一家人的门前,那家
小学生爱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故事文本大多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故事教学已被许多小学英语教师所接受,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但许多教师在对故事教学进行活动设计时,过分强调词句的理解和文本的释义,而缺少对学生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个体体验的关注。这样的故事教学是低效的,不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情节的起伏,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
【摘要】中考数学压轴试题,总给人以启迪。以“2019年广州市中考数学题第24题”为例,是一道延续往年创新风格的压轴题,题面简洁明快,但内涵极为丰富。本文从构建合适的基本模型着手,探究多种解法,破解压轴题。  【关键词】构建模型;压轴题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现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它明确地表述了这样的意义:建立模型思想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
【摘要】本文从思维导图的含义出发,论述思维导图在现代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并且就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意义进行了论述,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异同,最后针对思维导图的特点,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论述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在英语的教学中是一个不可获取的部分。传统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教
一、案例背景  我班有一个男生叫小穗,是班上的“四大天王”之首。經常违反班规、校规,上课开小差,欠交作业,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习成绩都是待及格,老师耐心教育也无进步。班主任还向我抱怨,跟小穗的家长沟通,根本没有效果,刚开始还好,打多几次电话索性不接听也不复信息。  二、案例过程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我决定先观察小穗一段时间。我发现小穗智力没有问题,只是记忆力稍微差点,但也不至于形成三科学
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历经三年尝试之后开始全国普及, 以读书为要是它最突出的特点。阅读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提升语文能力的关键。世界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阅读的实质就是:对文字为主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与理解,并运用人类自身的思维与语言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终身发展至关重要。那么语文教学该如何朝着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这个目标努力呢?
【摘要】在高中教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点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學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合理的学习技巧,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同步提高。因此,教师在制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时,应该增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以收获理想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