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读《瓦尔登湖》。
翻开《瓦尔登湖》,感受着梭罗把自己的恋情消融在瓦尔登湖上,把自己的魂魄投注于瓦尔登湖中:“在天气好的夏季里,从稍远地方望去,它呈现出蔚蓝色,特别在水波荡漾的时候,但从很远的地方望去,却是一片深蓝。在风暴的天气下,有时它呈现出深石板色……甚至从同一个观察点,看瓦尔登湖是这会儿蓝,那忽儿绿。置身于天地之间,它分担了这两者的色素。从山顶上看,它反映天空的颜色,可是走近了看,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
从一面湖中能读出这么多的色彩,这需要一双多么纯洁无瑕的眼睛啊!由于有双纯洁无瑕的眼睛和同样纯洁无瑕的心灵,对梭罗来说,“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
我们常把儿童比作天使。先哲老子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复归于婴儿。”老子是要我们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保留一颗像婴儿那样自然、纯真的心。孟子也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一种“神圣的灵性”。儿童是自然之子,是诗意地栖居在大自然中的精灵。儿童的天性和灵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不正像这一汪瓦尔登湖水吗?我问自己,我也有一双纯洁无瑕的眼睛吗?我能从儿童世界中读到那么多的色彩,每天都会愉快地去赴那一个愉快的邀请吗?
梭罗的一生简单而纯净,纯净得就像他钟爱的瓦尔登湖。他的心灵里装得下整个宇宙,山川、树木、雁雀、古今哲人,都是他神交的朋友。梭罗不排斥知识,但他更看重智慧。智慧是知识与美的结合。他特别看重古典文学,他认为古典作品是最崇高的人类思想的记录,是唯一不朽的神示卜辞,是永久的暗示,具有永恒的激发的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智力锻炼。一个心灵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的人,能在任何大自然的造化中找到最甜蜜温柔,最天真鼓舞人的伴侣。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简单生活,也是艺术生活。听着天籁之音,感受宇宙生命的流动和跳跃,我的感觉也变得细腻起来。如果我们的内心远离了自然,我们教学的生命也必定枯萎。
现在,理论界许多人士都在讨论“精神生态”问题,尤其是都市生活的喧嚣繁杂,人心的浮躁功利,消解了种族的“童年”和个人的“童年”。许多人在寻找生活的根基和自然的庇护。当下的儿童,未来的成人,他们纯美的心灵有没有被污染?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才能让他们永远葆有这颗纯美的赤子之心呢?
大自然伸出手臂拥抱着我们,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像天地一样开阔宏伟。当我从《瓦尔登湖》上抬起头来,我发现我教育的触角也伸向了那一方明媚的天空,那一汪清澈的湖水——
《牧童短笛》教学中,和孩子们一起吟诵“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感受自然的盎然生机,领悟“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安然自乐。在《孔子游春》中和孔子及弟子们赏春、论水、谈志,明白“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人类的导师,它能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启迪”,体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然性情。在《推开窗儿》中让孩子们创作:“我不知道()从哪儿来,当我打开小窗()扑了个满怀”,当阳光、春风、花香、鸟鸣在推开的窗儿中自由出入,当“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的节奏和旋律流动于窗间,回荡在儿童心里时,儿童就多了一双审美的眼睛,多了一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心灵。在《望月》的教学中引领儿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体会月亮女神的圣洁、仁慈与祥和,感悟“自然赋予人的诗性与浪漫情怀”;在《开天辟地》的教学中,用古老的“口耳相传讲故事”的方式,追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体会“人生天地间”的意蕴,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妙吟诵中,感悟天地之伟大,自然之神圣。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学课堂,能稍稍对抗现代社会给人的心灵世界带来的一些偏颇,培养儿童的自然质朴、纯真敏锐的心性,以防止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被僵硬的理念、过度的大话、滥施的机巧所污染、所窒息。我发现,我的教学因为聆听自然的声音而变得越来越敞亮。
自从和《瓦尔登湖》结缘,我的教育人生便抹上了不一样的色彩。行走在教育的大道上,我的感觉也变得像林中的啄木鸟一样警惕和敏感。我把自己深深陷入教育的“河床”,让自己的全部生活变得脚踏实地。我不断超越现实,找回失落的天性,走向儿童,并和儿童一起追寻自由、欢乐与充实的审美人生。
我坚信梭罗的话,“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的身体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来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琢凿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与尊神的。”我信仰,一个人只要忠实地追随自己最自然最美好的本能倾向,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生活的法则,就能寻找到心中的天堂。
我推荐的10本书:
1.《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2.《美学四讲》,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童庆炳,陕西人民出版社
5.《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复旦大学出版社
6.《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陆志平,译林出版社
7.《为儿童的学习》,李吉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哲学与幼童》,加雷斯·皮·马修斯,三联出版社
9.《心中的旷野》,鲁枢元,学林出版社
10.《沙乡年鉴》,利奥波德,吉林人民出版社
翻开《瓦尔登湖》,感受着梭罗把自己的恋情消融在瓦尔登湖上,把自己的魂魄投注于瓦尔登湖中:“在天气好的夏季里,从稍远地方望去,它呈现出蔚蓝色,特别在水波荡漾的时候,但从很远的地方望去,却是一片深蓝。在风暴的天气下,有时它呈现出深石板色……甚至从同一个观察点,看瓦尔登湖是这会儿蓝,那忽儿绿。置身于天地之间,它分担了这两者的色素。从山顶上看,它反映天空的颜色,可是走近了看,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
从一面湖中能读出这么多的色彩,这需要一双多么纯洁无瑕的眼睛啊!由于有双纯洁无瑕的眼睛和同样纯洁无瑕的心灵,对梭罗来说,“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
我们常把儿童比作天使。先哲老子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复归于婴儿。”老子是要我们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保留一颗像婴儿那样自然、纯真的心。孟子也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一种“神圣的灵性”。儿童是自然之子,是诗意地栖居在大自然中的精灵。儿童的天性和灵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不正像这一汪瓦尔登湖水吗?我问自己,我也有一双纯洁无瑕的眼睛吗?我能从儿童世界中读到那么多的色彩,每天都会愉快地去赴那一个愉快的邀请吗?
梭罗的一生简单而纯净,纯净得就像他钟爱的瓦尔登湖。他的心灵里装得下整个宇宙,山川、树木、雁雀、古今哲人,都是他神交的朋友。梭罗不排斥知识,但他更看重智慧。智慧是知识与美的结合。他特别看重古典文学,他认为古典作品是最崇高的人类思想的记录,是唯一不朽的神示卜辞,是永久的暗示,具有永恒的激发的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智力锻炼。一个心灵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的人,能在任何大自然的造化中找到最甜蜜温柔,最天真鼓舞人的伴侣。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简单生活,也是艺术生活。听着天籁之音,感受宇宙生命的流动和跳跃,我的感觉也变得细腻起来。如果我们的内心远离了自然,我们教学的生命也必定枯萎。
现在,理论界许多人士都在讨论“精神生态”问题,尤其是都市生活的喧嚣繁杂,人心的浮躁功利,消解了种族的“童年”和个人的“童年”。许多人在寻找生活的根基和自然的庇护。当下的儿童,未来的成人,他们纯美的心灵有没有被污染?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才能让他们永远葆有这颗纯美的赤子之心呢?
大自然伸出手臂拥抱着我们,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像天地一样开阔宏伟。当我从《瓦尔登湖》上抬起头来,我发现我教育的触角也伸向了那一方明媚的天空,那一汪清澈的湖水——
《牧童短笛》教学中,和孩子们一起吟诵“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感受自然的盎然生机,领悟“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安然自乐。在《孔子游春》中和孔子及弟子们赏春、论水、谈志,明白“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人类的导师,它能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启迪”,体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然性情。在《推开窗儿》中让孩子们创作:“我不知道()从哪儿来,当我打开小窗()扑了个满怀”,当阳光、春风、花香、鸟鸣在推开的窗儿中自由出入,当“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的节奏和旋律流动于窗间,回荡在儿童心里时,儿童就多了一双审美的眼睛,多了一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心灵。在《望月》的教学中引领儿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体会月亮女神的圣洁、仁慈与祥和,感悟“自然赋予人的诗性与浪漫情怀”;在《开天辟地》的教学中,用古老的“口耳相传讲故事”的方式,追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体会“人生天地间”的意蕴,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妙吟诵中,感悟天地之伟大,自然之神圣。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学课堂,能稍稍对抗现代社会给人的心灵世界带来的一些偏颇,培养儿童的自然质朴、纯真敏锐的心性,以防止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被僵硬的理念、过度的大话、滥施的机巧所污染、所窒息。我发现,我的教学因为聆听自然的声音而变得越来越敞亮。
自从和《瓦尔登湖》结缘,我的教育人生便抹上了不一样的色彩。行走在教育的大道上,我的感觉也变得像林中的啄木鸟一样警惕和敏感。我把自己深深陷入教育的“河床”,让自己的全部生活变得脚踏实地。我不断超越现实,找回失落的天性,走向儿童,并和儿童一起追寻自由、欢乐与充实的审美人生。
我坚信梭罗的话,“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的身体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来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琢凿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与尊神的。”我信仰,一个人只要忠实地追随自己最自然最美好的本能倾向,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生活的法则,就能寻找到心中的天堂。
我推荐的10本书:
1.《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2.《美学四讲》,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童庆炳,陕西人民出版社
5.《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复旦大学出版社
6.《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陆志平,译林出版社
7.《为儿童的学习》,李吉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哲学与幼童》,加雷斯·皮·马修斯,三联出版社
9.《心中的旷野》,鲁枢元,学林出版社
10.《沙乡年鉴》,利奥波德,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