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我的瓦尔登湖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读《瓦尔登湖》。
  翻开《瓦尔登湖》,感受着梭罗把自己的恋情消融在瓦尔登湖上,把自己的魂魄投注于瓦尔登湖中:“在天气好的夏季里,从稍远地方望去,它呈现出蔚蓝色,特别在水波荡漾的时候,但从很远的地方望去,却是一片深蓝。在风暴的天气下,有时它呈现出深石板色……甚至从同一个观察点,看瓦尔登湖是这会儿蓝,那忽儿绿。置身于天地之间,它分担了这两者的色素。从山顶上看,它反映天空的颜色,可是走近了看,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
  从一面湖中能读出这么多的色彩,这需要一双多么纯洁无瑕的眼睛啊!由于有双纯洁无瑕的眼睛和同样纯洁无瑕的心灵,对梭罗来说,“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
  我们常把儿童比作天使。先哲老子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复归于婴儿。”老子是要我们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保留一颗像婴儿那样自然、纯真的心。孟子也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一种“神圣的灵性”。儿童是自然之子,是诗意地栖居在大自然中的精灵。儿童的天性和灵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不正像这一汪瓦尔登湖水吗?我问自己,我也有一双纯洁无瑕的眼睛吗?我能从儿童世界中读到那么多的色彩,每天都会愉快地去赴那一个愉快的邀请吗?
  梭罗的一生简单而纯净,纯净得就像他钟爱的瓦尔登湖。他的心灵里装得下整个宇宙,山川、树木、雁雀、古今哲人,都是他神交的朋友。梭罗不排斥知识,但他更看重智慧。智慧是知识与美的结合。他特别看重古典文学,他认为古典作品是最崇高的人类思想的记录,是唯一不朽的神示卜辞,是永久的暗示,具有永恒的激发的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智力锻炼。一个心灵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的人,能在任何大自然的造化中找到最甜蜜温柔,最天真鼓舞人的伴侣。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简单生活,也是艺术生活。听着天籁之音,感受宇宙生命的流动和跳跃,我的感觉也变得细腻起来。如果我们的内心远离了自然,我们教学的生命也必定枯萎。
  现在,理论界许多人士都在讨论“精神生态”问题,尤其是都市生活的喧嚣繁杂,人心的浮躁功利,消解了种族的“童年”和个人的“童年”。许多人在寻找生活的根基和自然的庇护。当下的儿童,未来的成人,他们纯美的心灵有没有被污染?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才能让他们永远葆有这颗纯美的赤子之心呢?
  大自然伸出手臂拥抱着我们,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像天地一样开阔宏伟。当我从《瓦尔登湖》上抬起头来,我发现我教育的触角也伸向了那一方明媚的天空,那一汪清澈的湖水——
  《牧童短笛》教学中,和孩子们一起吟诵“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感受自然的盎然生机,领悟“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安然自乐。在《孔子游春》中和孔子及弟子们赏春、论水、谈志,明白“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人类的导师,它能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启迪”,体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然性情。在《推开窗儿》中让孩子们创作:“我不知道()从哪儿来,当我打开小窗()扑了个满怀”,当阳光、春风、花香、鸟鸣在推开的窗儿中自由出入,当“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的节奏和旋律流动于窗间,回荡在儿童心里时,儿童就多了一双审美的眼睛,多了一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心灵。在《望月》的教学中引领儿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体会月亮女神的圣洁、仁慈与祥和,感悟“自然赋予人的诗性与浪漫情怀”;在《开天辟地》的教学中,用古老的“口耳相传讲故事”的方式,追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体会“人生天地间”的意蕴,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妙吟诵中,感悟天地之伟大,自然之神圣。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学课堂,能稍稍对抗现代社会给人的心灵世界带来的一些偏颇,培养儿童的自然质朴、纯真敏锐的心性,以防止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被僵硬的理念、过度的大话、滥施的机巧所污染、所窒息。我发现,我的教学因为聆听自然的声音而变得越来越敞亮。
  自从和《瓦尔登湖》结缘,我的教育人生便抹上了不一样的色彩。行走在教育的大道上,我的感觉也变得像林中的啄木鸟一样警惕和敏感。我把自己深深陷入教育的“河床”,让自己的全部生活变得脚踏实地。我不断超越现实,找回失落的天性,走向儿童,并和儿童一起追寻自由、欢乐与充实的审美人生。
  我坚信梭罗的话,“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的身体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来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琢凿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与尊神的。”我信仰,一个人只要忠实地追随自己最自然最美好的本能倾向,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生活的法则,就能寻找到心中的天堂。
  
  我推荐的10本书:
   1.《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2.《美学四讲》,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童庆炳,陕西人民出版社
   5.《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复旦大学出版社
   6.《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陆志平,译林出版社
   7.《为儿童的学习》,李吉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哲学与幼童》,加雷斯·皮·马修斯,三联出版社
   9.《心中的旷野》,鲁枢元,学林出版社
   10.《沙乡年鉴》,利奥波德,吉林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词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词语学习过程泛化的现象。提炼整合词语,创造性地运用词语,让学生在与词语“对话”的过程中,实现词语教学的结构化、功能化,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儿童的语文思维能力。  【关键词】词语组块;多维运用;适时迁移;结构化;功能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2-
【摘要】说清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问题,是一次“难上加难”的回答。吴勇团队专题探索的五篇论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视角,阐释了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教学通道和核心要素培育的实施策略,让写作核心素养看得见、摸得着,让写作核心素养可以教化、可以习得。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核心素养;“文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20-02
学科建设首先是基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方法和见解。近年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对全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学科教学基本能力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了听课、参加学校教研组活动、问卷、座谈和测试等方式。特别是今年组织了一次书面作答的大面积测试,测试的课题为《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调研测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出的课题,解答以下四个问题
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是“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学力,简单说,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力”概念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强调主体性学习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力”的内涵不仅包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要素。  以“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理念为指导,钱老师的课具有以下特点:  突出
主持人语  不同的时期,都曾有人提过单元教学,虽然说法不一,但意思差不多。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美新教育时期,据饶杰腾先生的研究,其主张是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反对把教材分割成一课又一课,这样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也不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当下的教学,虽然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照单元组编的,但教师在操作实施的时候,仍然是一课一教案,即使是“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的集体备课
【主持人语】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成为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发展成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在这一追求的引领下,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这只是“人的回归”的“真正条件”之一。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果想实
“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经典名言。几个世纪过去了,这质朴的文字与深刻的哲理仍震撼着我们并引发着我们不断对课堂进行追问与思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课堂转身中,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目
“同场教学”即为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个教学场地、同一课时进行教学的行为。同场教学现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随着课时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同场教学班级数越来越多,人均场地占有率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客观存在的外界条件制约和人为因素是造成小学体育同场教学窘境的重要原因。  1 课务安排不合理,同场班级教学发生冲突。课务安排不均,是造成许多小学同场教学窘境和问
因阅读过极其引人入胜的《万物简史》一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这个名字一直被我牢记于心,故当《趣味生活简史》这个书名映入眼帘,作者仍是比尔·布莱森时,我毫不迟疑地买下,并一气读完。如果说《万物简史》用最新的科学史料和引人生趣的笔触阐释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趣味生活简史》则叙述了人人生活其中的家庭居室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比尔·布莱森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
【摘要】教学的变革如何才能真正基于学习的变革?如何才能真正指向学习的本质?如何才能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聚焦素养价值、满足内需逻辑和追求超越智慧这三个维度对“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题进行探究,可以发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核心价值在于聚焦素养,核心逻辑在于满足内需,核心智慧在于追求超越。  【关键词】教学变革;聚焦素养;满足内需;追求超越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