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场“操戈”和谐共生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ng7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场教学”即为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个教学场地、同一课时进行教学的行为。同场教学现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随着课时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同场教学班级数越来越多,人均场地占有率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客观存在的外界条件制约和人为因素是造成小学体育同场教学窘境的重要原因。
  1 课务安排不合理,同场班级教学发生冲突。课务安排不均,是造成许多小学同场教学窘境和问题以及激发同场教学冲突的直接原因。以某省实小(以下简称A实小)体育课务安排为例,该校班额72个,第1节没有体育课,第2节班数最多仅有3个;在3-6节次,同场8-9个班有5次,同场10-13个班有14次,操场变得拥挤不堪,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2 体育设施配备滞后。同场教学有序开展受到制约。场地、器材配备与同场教学需求的差距,已经成为许多小学同场教学的共同难题。以A实小为例,在籍学生3957名,体育教学场地18118平方米,人均活动场地仅有4.58平方米,这与江苏省小学人均体育活动场地不少于7.0平方米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该校器材配备种类不符合标准的有29种,占配备种类的74.36%。
  3 体育教师认识偏颇,同场教学价值受到质疑。体育教师不能理性认识同场教学的利与弊,没有将同场教学当成资源,而是片面夸大其弊端,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在多班同场教学的困境下,教师不能发挥其优势上出学生喜爱、注意力集中的课,班多、求安全成了某些老师理直气壮的借口,内容单一、教法枯燥、少用器材甚至不用器材成了课堂的主导,致使同场教学低效。
  基于客观问题解决迟缓的情况,体育教师对提高同场教学的质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小学体育同场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合理均衡安排课务,力求每课次的同场班数达到最优化
  
  摈弃“黄金”课时只安排语、数、英的陈旧观念,把体育课均衡分到每个节次,减缓其他节次班数多的压力,保证在操场上课的班级数始终处于适中的状态。如A实小一周可用体育教学有29节,如果全校216节体育课平均分到每节次,操场上课班级是7,45个,这个数字相对操场负荷和器材分配来说比较理想。
  
  二、合理划分场地,因地制宜、因地施教。遵循小让大、少让多的分配原则
  
  1 合理划分场地
  根据同场教学的班级数对场地做出对应数目的具体划分。A实小在场地划分的尝试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校依据同场教学最多13个班,对应地把场地划分为13块,再以此为基础,依据在不同节次的同场班数对场地做了相应数目的划分。这样,老师课前只要让学生到划分好的场地上课。就能避免班级问的“打架”现象,保证同场教学的畅通。
  2 因地制宜、因地施教
  依据场地的不同特点和大小不均等原因,遵循因地制宜、因地施教原则。如直道以安排短距离跑、跳以及接力类游戏为主;弯道以技巧、韵律舞蹈、素质训练、武术类教学内容为主:篮球场以球类及难控制、有危险系数的器材类教学为主;足球场上因大小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大场地安排对场地要求高的教学内容,如投远教学、耐久跑类游戏等,小场地安排安全隐患小的教学内容,如技巧、韵舞、跑跳、游戏、武术;对场地要求高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同场班数少的节次,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锻陈。
  3 遵循“小让欠、少让多”同场教学的场地分配原则
  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上课班级对场地定期循环使用的方法,让每个班都享受到在大场地上课的乐趣,保证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在同场教学班数最多的节次,场地遵循“小让大”原则,即低年级的学生把相对大点的场地让给高年级的学生;“少让多”原则,即班级人数少的把大点的场地让给班级人数多的,使场地利用达到和谐最优的目的。
  
  三、合理使用、开发器材功能,缓解学校器材配备滞后的压力
  
  1 均衡调配、一“材”多能
  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对现有的器材进行均衡调配,如几个班级同时上篮球课,就要把现有的篮球相对均衡地分配到上课的班级,力求每班都能顺利完成篮球教学;其次要开发器材的多种功能,如一个圈,可以跳也可以做套圈的练习等,一根绳可用来做操、做投掷物、拼图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2 变废为宝、自制器材
  鼓励学生制作一些安全、实用、新颖的小器材。笔者曾针对矿泉水瓶的功能开发上了一节课:热身游戏钻山洞用矿泉水的瓶比作照亮的灯:韵律热身操“铃儿响叮当”用矿泉水瓶做铃铛:投掷练习中矿泉水瓶成了喷射器、手榴弹;拓展练习中矿泉水瓶用作保龄球、足球等;接力游戏用矿泉水瓶做障碍,学生进行跑、绕、跨、跳障碍的练习;放松练习用矿泉水瓶作为放松器材。
  3 联系生活、巧用器材
  生活中的物品都能成为教学的器材,如有的教师就用书包进行体育教学:小战士身背“背包”(书包)出发了(走跑练习)——他们跋山涉水(跳、跨书包等游戏)——到达目的地,举“包”欢庆(负重练习)——暮色中安营扎寨(调整放松)。学生在趣中乐、乐中学,器材使用既经济又丰裕。
  4 安全为先、选择使用
  同场的班数多,对应的场地小,限制了一些器材特有功能的发挥,如垒球、足球等。出于安全考虑,教师要依据同场班级数“避重就轻”选用器材,班数多时,如投远教学可以选用纸飞机、羽毛球等轻质物做投掷器材;班数少时就可以大胆选用垒球、实心球等器材进行教学。总之,教师应依据同场班数有选择地使用器材,确保体育教学的安全。
  
  四、合理选择和利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保障同场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
  
  1 准备细化
  同场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需全校体育教师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实。首先体育教师要针对各自的单元计划、课务安排、场地和器材的实际进行研究,再针对计划的内容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个体单元计划、体育组的学期计划和学期场地分配表:其次教师课前要对本课教学场地、器材都有清晰的认识;再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场地划分的知识教育,课前及时通知学生上课的场地和所用的器材,保证每节课教学畅通。
  2 丰富教材
  教材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保证教材的健身性、教育性、发展性、文化性与趣味性。积极吸收社会上带有时代性的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如我市解放路小学引进了跆拳道,通灌路小学引进了太极拳,有的学校把旱冰、滑板等流行运动项目引进课堂,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和同场教学质量。
  3 教法多样
  为减少同场教学的干扰因素,体育教师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比如,一项教材多种教法,一种器材多种用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室内讲解,室外练习,减少干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体育知识的理解;练习上通过多分组多练习、增加练习次数、布置体育课后作业等方法弥补课上因场地小、器材少而练习不足的问题。
  4 组织管理严密
  组织形式上采用适合场地的队列队形,如队列、队形变换要适合场地、器材与分组安排练习,学练队形尽可能面向干扰最小的方向,合理调动队伍,做到充分利用场地;建立和贯彻必要的课堂常规,组织严密,不“放羊”,以避免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5 科学施教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场教学的效能为目标,笔者和同行进行了同场教学形式改革的大胆尝试,并收到了一定成效,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种同场教学形式:同级同材、共同互学,即同年级同内容不同班级的合班教学,如在二年级学生接力跑的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跑动距离,两班场地合并进行班间迎面接力;异级同材、以高导低,即不同年级相同内容的合班教学,如在新授广播操教学中我们施行多年级集体教学一高低两班互助教学一单班巩固教学流程;同级分项、以爱激趣,即在高年级中施行按兴趣选项目的教学形式,如高年级学生兴趣分化明显,为此我们在一定的课次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教材内容。
  体育同场教学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同场教学中存在的难题需要各级部门、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体育教师更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同场教学,正确认识其利弊,化不利为有利,这样才能让同场教学做得更加完善,让同场教学之路走得更远、更通畅、更完美。
其他文献
【关键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42-02  2012年3月20日,教育部在江苏苏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会议”。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向全体代表说明,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是建立新型质量保障体系,全面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为此,全省在建立健全基
【摘要】“多元目标英语”认为,语言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是教会学生语言知识,还应包含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但目前的英语教学对学生品格方面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教师可以从挖掘教育素材、联系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内心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品格。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品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11-02  【作者
【摘 要】常州市实验小学与常州市平岗小学是集团化办学体制下的结对学校,以强带弱寻求教育均衡发展是集团化办学的宗旨。基于对两校优劣势的分析,学校提出了以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为突破口,探索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促进学科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历经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项目建设盘活了集团的优质资源、开发了新资源、引入了社会性资源,带动了师生发展,形成了辐射效应,为两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均衡发展奠
【摘要】词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词语学习过程泛化的现象。提炼整合词语,创造性地运用词语,让学生在与词语“对话”的过程中,实现词语教学的结构化、功能化,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儿童的语文思维能力。  【关键词】词语组块;多维运用;适时迁移;结构化;功能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2-
【摘要】说清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问题,是一次“难上加难”的回答。吴勇团队专题探索的五篇论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视角,阐释了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教学通道和核心要素培育的实施策略,让写作核心素养看得见、摸得着,让写作核心素养可以教化、可以习得。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核心素养;“文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20-02
学科建设首先是基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方法和见解。近年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对全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学科教学基本能力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了听课、参加学校教研组活动、问卷、座谈和测试等方式。特别是今年组织了一次书面作答的大面积测试,测试的课题为《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调研测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出的课题,解答以下四个问题
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是“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学力,简单说,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力”概念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强调主体性学习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力”的内涵不仅包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要素。  以“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理念为指导,钱老师的课具有以下特点:  突出
主持人语  不同的时期,都曾有人提过单元教学,虽然说法不一,但意思差不多。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美新教育时期,据饶杰腾先生的研究,其主张是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反对把教材分割成一课又一课,这样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也不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当下的教学,虽然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照单元组编的,但教师在操作实施的时候,仍然是一课一教案,即使是“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的集体备课
【主持人语】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成为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发展成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在这一追求的引领下,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这只是“人的回归”的“真正条件”之一。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果想实
“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经典名言。几个世纪过去了,这质朴的文字与深刻的哲理仍震撼着我们并引发着我们不断对课堂进行追问与思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课堂转身中,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