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用教材教”的方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用教材教”的探究体会和实施途径进行了论述。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情感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追求美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积极探索和尝试以情促教的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以情促教 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靠理性因素,即使它尽善尽美,也不可能保证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为影响学业成绩的除了智力和基础知识以外,还有情感因素,教学过程必须有非智力因
摘 要: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此结合实例谈一谈
一、反馈与矫正的一般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体会到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著名心理学家鲁布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这样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认为,对初中数学学习质量的
在中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存在一种可怕的危险——一些中下学生上课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索然无味。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像一潭湖水,平淡无奇、不可开窍。这些学生整天就生活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日复一日。教师应共同努力,拯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僵化的数学思维。我们的教育一味地把学习强调是任务,是使命,而忽视学习乐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而兴趣,就如燃烧,可谓“星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