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an8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它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建筑设计也要适应经济的发展,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的自然理念相融合,实现设计的创新, 是我国的建筑设计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本文从多个方面对现代化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形态 创新 思维 思考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建筑设计在整个建筑行业起到了决定性的基础作用。当今社会,城市与建筑正在高速发展,城市急速膨胀,新建筑大量产生,此景象似乎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建筑师追赶最新潮建筑资讯,模仿最时髦设计方式,却常常忘记了自己不是潮流的创造者,而往往只是随波逐流的追随者。建筑设计创新的渊源为何,建筑设计创新的出路何在,建筑设计创新的多维度思考有何价值和意义? 面对此情此景,该如何应对?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使建筑设计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我们就要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加以认识、提高。理念的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生命之泉,它对于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种动力。
  1、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因素
  建筑设计创新有许多相关因素,而从建筑的本体和建筑设计的本源出发,下述三个方面值得深入探究,并有助于了解建筑设计创新的渊源。
  1.1 建筑的建造
  从产品实体考虑,建筑可认为是工程物的一种,但从设计方法来讲,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有很大差异,后者主要是与自然科学相关,并以逻辑思维为主。
  1.2 建筑设计的特点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学科创造性劳动,明显区别于其他创作劳动。首先,建筑设计涉及的领域广泛。其次,建筑设计涉及的思维方法又是全面的。再者,建筑设计是一种既属于个人又属集体的创造性劳动。
  1.3 建筑设计创新的动力
  (1)人的感官需求是喜新厌旧的,同一事物感受久了,自然会有感官疲劳。但同时人又是怀旧的例如古玩比现世艺术更能引起人的兴趣。
  (2)环境的改变
  环境的改变会促使物种进化,建筑亦不例外。
  (3)建筑师的自我批判
  这是创新的主观因素,亦是建筑创新的主要动力。建筑师虽以提供好的建筑设计为宗旨,但往往难以做到最好,即使是最好,也只是暂时的。因此,建筑师会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不断地审视自己,改善自身。
  2、建筑设计的思维创新
  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和高级过程。建筑设计思维创新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给问题以新的解决。
  2.1 发散和整合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整合思维是指在同上述的过程中,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前提。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更需要整合思维,两者缺一不可。
  2.2 立体和复合思维方式
  立体和复合思维方式是驰骋于整体空间的思维模式。立体和复合思维方式的关键是,它在确立了思维对象之后,强调思维的主体要从客观事物所包含的各种属性,全面、综合、整体地考察和反馈它,使整体性事物内在诸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2.3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特征举例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积极的求异性、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活跃的灵感等诸多特征。现举例如下:
  (1)尺度的把握——敏锐的洞察力
  选择何种建筑构成要素创新和尺度的把握,是决定能否达到某种令人满意的均衡状态的关键。
  (2)组合的规则——积极的求异性
  建筑构成因子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将一种构成因子的事物集合中的个体相替代,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强调结果的独特性,从而生成创新的成果。
  (3)模仿的手段——活跃的灵感
  利用其他门类中事物形态作为模仿对象,捕思维中的灵感闪现,发现现象内在的构成的相似性,并在抽象层次上归纳出实施方法,如建筑空间维度的变异等。
  3、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现今中国建筑界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以建筑师经验直觉判断和灵感为基础的设计方法,而建筑设计方法的改进更新会促进建筑的进化。因而,探讨建筑设计方法的改进和探寻新的建筑设计方法非常有必要。
  3.1 建筑设计方法学的体系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及秩序基础之上,同时要为多学科合作和使用者参与提供机会,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质和心理的需要。根据人工科学基本原理以及建筑的建造目的与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建立起建筑设计方法学的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方面包括:设计对象,即设计“什么”;设计环境,即在何处设计;设计主体,即谁来设计;设计程序,即如何设计;设计工具,即用何设计;设计评价指标,即设计好坏。
  3.2 几种重要的建筑设计方法
  (1)整体性和综合性建筑设计方法
  整体性建筑设计方法是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把握其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建筑的特征和运行规律。综合性建筑设计方法是从建筑的要素、构成、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反馈到上一层次与建筑整体进行比较,再回到综合,重新进行整合,使之达到高度统一。
  (2)构成性和联系性建筑设计方法
  构成性建筑设计方法认为构成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功能的载体,构成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构成。联系性建筑设计方法要求考虑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建筑这个系统本身,还要考察建筑的外部环境,建筑都是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作用。
  (3)动态性和最优化建筑设计方法
  动态性建筑设计方法要求探索建筑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速度和方式,以及动力、应用和规律。最优化建筑设计方法认为建筑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通过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面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3 建筑设计方法创新思潮举例
  从建筑历史来看,系统论的思想促使传统的建筑观得以扩展与深化,使建筑师有了新的高度看待建筑,把建筑视为人、建筑、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大量新兴的人文科学的涌现也深深影响了建筑设计方法的改进。
  4、建筑设计形态创新
  伴随着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刺激,建筑的形态变异成常态型呈现和发展。建筑形态创新除结构变异方面的创新外,主要還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4.1 表面变异创新
  建筑的表面主要指的是墙面、屋面等用于区分和形成空间的重要构件,其表达也是建筑创新的重要着眼点。
  ①消隐建筑——建筑分界线的划分是模糊的,周围环绕格栅或类似覆盖物,使用轻质和透明材料以及最新的照明技术,产生一种仿佛消隐的感觉。
  ②轻薄构件——伴随着建筑的消隐、非主体、无深度、极端强调表皮的倾向,为使建筑呈现出可渗透性,建筑师开始使用表层皮。
  ③质感变异——同样是强调建筑表皮的表现力,还有一些建筑仍然承袭着建筑表皮的建构性。
  
  图1 图2图3
  
  4.2 构成变异创新
  建筑构成既有对自然的模仿又反对自然形状的结构价值与语言价值的分离,建筑的理性在这里变异为“自然的理性”。
  ①碎裂——在建筑中碎裂体现为镶嵌。
  ②叠加——差分叠加规律在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采用此手法不仅突出了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观的需要(图1-2)。
  ③辐射——辐射与中心性有关但却脱离圆心并且是一种不完善的线条。
  ④孔洞——门洞作为起到保护和分隔空间作用的墙上突然出現的孔洞,在人的意识中带有空间或时间通道的含义。
  ⑤透明——观察光线照射在建筑形体上产生的效果时,人们会获得有关透明、明暗、光线对比度、深度和空洞的概念(图3)。
  4.3 绿色变异创新
  生态建筑是一门综合性复杂的系统工程,甚至颠覆着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建筑的形态在这种整合生态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产生了重大的变异。
  ①覆盖——覆盖带来的建筑形象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建筑形体轮廓和界面的弱化,同时又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对钢、混凝土和玻璃塑造能力的表现,而是环境对建筑的蔓延。
  ②消解——消解也是一种通过对自身形态的弱化来达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方法,是通过柔化自己的建构系统来适应环境,采用嵌入城市缝隙或自然肌理的方式与环境建立起和谐。
  ③脱离——脱离的策略则相反,即建筑形体避开环境,通过减少和环境的接触来保护已有的环境。建筑呈现一种超然的姿态,回应敏感的地形地貌。
  结 语
  现今社会需要的不是知识的复制,而是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新的构想。建筑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建筑形态等诸多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和实践,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思想的建筑作品,从而无愧于建筑师的称号。柯布西耶曾说过:“建筑设计师的激情可以从顽石中创造出奇迹。”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立山.创造思维与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05(11):83-85.
  4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对钢筋混凝土厂房柱的动态可靠度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它的可靠指标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基于动态可靠性探讨了钢筋混凝土厂房柱的耐久性设计,提出了耐久性设计系数计算式。其方法和
在现行JCSS方法及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1],提出了一种对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柱及其他柱的动态可靠度分析方法,编制了实用分析程序,分析了大量工程实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供设计、基
摘 要 围绕国网公司“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深入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工作方针,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结合标准工艺APP程序推广应用,加强过程质量管理,加大标准工艺应用率,努力实现“零缺陷”移交,不断提升电网建设质量水平。  关键词 标准工艺应用;APP开发应用;电网建设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
摘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领域的设计工作也越来越丰富。各项规章、标准被广泛应用到设计内容中,变成了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当前,在城市建筑中,地下室项目越来越多,对各类地下空间的使用率逐步提高,从而就需要增强地下空间的施工质量及功能性。文章主要针对地下室给排水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关键词:给排水设计、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
期刊
基于服役结构的特点,对服役单层厂房的荷载进行了概率分析,提出了服役厂房荷载的概率分布模型和统计参数的计算方法,可供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
摘要: 新区发展正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兴起,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关注的焦点。作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滨湖新区是提升合肥形象与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城市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较差等原因,滨湖新区已经出现了多方面的发展难题。本文将依据城市规划中的经典之作——雅典宪章,探讨滨湖新区开发与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合肥市滨湖新区,开发与
期刊
摘要:城建声像档案是城市建设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实记录和形象反映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阐述了声像档案的定义,有哪些形式,如何建立,为何要保存声像档案,以及它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城建;声像档案管理;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在当今时代,我国城市建设速度非常快,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城建声像档案,它们对于城市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