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为引,以“趣”为药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anhua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并不是一项容易干的活。给一个题目或一段材料,让学生审题写作,教师讲解例文等,传统作文指导方法不外乎这几个套路。从小学刚一接触作文到初中、高中,作文指导方法机械而缺乏生趣,致使学生视作文为难以攀登的峭壁悬崖。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的前进,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发挥自身潜力,寻找新的路径。
  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对症下药呢?
  一药引: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来源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夫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怎么解释呢?接照笔者的理解,这句话诠释了写作者和观文者的关系。写作者将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以隐晦的方式融入文字中,而观文者则如抽丝剥茧一样,将文字隐含着的写作者之“情”之“义”寻找出来,从而得到自己的领悟。
  写作者以“情”为写之基础,而观文者则以“情”为续之前提。
  为什么在语文教学要学生阅读那么多的名著及名家作品,这是要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属于自己个人的体悟。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语法教学、文言文教学等归根结底是为了作文教学服务的,读一篇课文,让学生披文入情,是激发学生作文灵感之重要药引。
  笔者选取了冰心先生的《谈生命》作为本月作文教学循环周期的精读课文。
  师:本课题目为《谈生命》,那么课文是否开篇便点题“生命是什么”。
  生:不是,作者写的是“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是什么”。
  师:为什么作者这样写?
  生1:生命是一个深奥的概念,佛说一花一世界,世界万物皆有生命,而一朵花,一滴水,一粒沙即使渺小,但所代表的涵义却远远不能用语言来描述,我认为作者这样开篇很真实,让人信服。
  生2:作者并不直接说“生命是什么”,而是讲写“生命像什么”,少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读来多了一种亲切感。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篇文章的开篇告诉我们作文之道贵在“诚”。有哪一位同学结合本课开篇和刚才同学的回答解释一下这个“诚”字的意思。
  生3:我觉得这个“诚”应解释为“诚恳”、“真诚”。这启示我们写作所应持有的一种的态度。
  师:说得很好!不过,老师倒觉得,时代潮流总是不停地变化着向前,文字也是这样,只有不停地注入新的元素,我们的写作才有意义,所以我想请同学挑战一下冰心先生,给这篇课文改一个开篇。
  生A:生命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对于生命的认识,古往今来许多圣人贤者都发出了诸多感慨。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哲学家柏拉图更是说到了:“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对于渺小如我等来说,生命又代表了什么呢?
  生B:生命是什么?生命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何要追寻生命的起源?石缝里的一棵小树,一支含苞的花骨朵,一只死虫的尸体,一粒沙子……这些都是生命吗?而我们又能从“生命”的探寻中获得什么?
  师:刚才两位同学写出了自己的《谈生命》开端。同学们觉得怎样?
  生C:A同学举出了名言名句作为例证,多了说服力。B同学以递进句作为开端,吸引了阅读的欲望。但总觉得和冰心先生的开端比少了一些什么。
  教师和学生讨论,大家在争辩中明白了冰心先生的《谈生命》开端具有的简洁美和别具匠心的思考方式。
  这一节的作文示例课让学生明白了“披文入情”的涵义。何为“入情”?就是指一种角色代入。举个例子,如果作者所创造的字是一片浩瀚的海洋,而学生不妨为游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方始为“悟”。
  二药方:新鲜、独特、有趣的电影写作法。
  对于善写作者来说写作是乐事,但对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是桩苦差事。他们创作出来的文章,不仅老师不愿意看,连他们自己也觉得粗制滥造,应付了事。为何现在我们的学生都如此惧怕作文?答案不外乎“写了十几年什么新意都没有了”或是“不知道怎样写”。
  究竟作文课要如何引导才能成为治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药呢?
  将优秀影视剧当作生动教材,让学生一边观看电影,一边学习写作。学生脑子里存贮了一定数量的情节桥段,在不断的深入探讨中,对写作叙事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不妨将一部电影看作一篇恢宏的“大作文”,教师予以分解指导。
  首先,我挑出七部影片,选取学生投票率最高的《拯救大兵瑞恩》作为影片作文教学的示范。
  观看影片布置在课后进行,我在课前布置了四项任务。第一,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故事情节;第二,记下令人感动或者触动的瞬间画面;第三,找出精彩的有哲理的对白;第四,在观看影片至三分之一时找出自己最有冲动想写一写的电影人物,仔细地观察他(她)。
  师:昨天大家都看了这部电影吗?老师还接到了一位家长的来电,她忧心忡忡地责问老师昨天她儿子一进门大就摆大摇地去开了电脑,说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看电影!
  众生笑,七嘴八舌地回应:还不是吗,我妈管我可严了,但一听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没辙了,老师谢谢你啊,让我们享受了两个多小时的美妙时光,不用揪着心做作业的感受可美了。
  师:哪一位同学来简单讲一讲这部影片的大概内容。
  生:这是一部热血的电影!故事情节曲折而催人泪下,描绘了诺曼底登陆战后,一位工作人员发现瑞恩的家庭中四个兄弟已有三个相继阵亡,而唯一幸存的儿子瑞恩空降兵仍在诺曼底战区工作,米勒中尉受命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瑞恩,希望找到瑞恩,把他送回母亲身边,八人小分队在艰难的搜寻中从质疑不理解到英勇投入战争中,卡帕左、韦伊云、梅利西、拉宾、米勒相继死去。这是一个惨烈的故事,但同时也是一曲人性的赞歌!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他用了不到两百字概括出了全部梗概,他是抓住了人物、情节这两个重要因素。这告诉了我们写作文,特别是记叙文,就应该在文中设立鲜明的、有血肉的人物形象以及曲折感人的情节。哪些同学来讲一讲打动你心灵的情节。
其他文献
一个我认识的姑娘,写过这么一句话:生命总会给你甜头,你只管伸出舌头,舔着那股甜,一直跟着去。  什么甜,什么苦,人都是跟着甜头在走。没有人为了吃苦而活着。问题就是,是现在甜,还是以后甜,是甜一阵子,还是甜一辈子?  我从小喜欢读书,喜欢写字。八岁的时候生病,住隔离病房,父母每天只能探视一次。隔壁病床的病人留下一本《大侠陈真》,我一边翻字典一边读完。九岁,还是十岁?在课本的天头地脚开始写小说,对,就
期刊
通过英文报刊的阅读促进中学生英语词汇的习得指的是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英语报刊时自然而然地学会某个单词,掌握它的意思和用法。一、报刊阅读的必要性1.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潜意
近段时间来学校出现了两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是在班主任之间,有些班主任为了拿文明班,不断地叫班上一些“特别听话”的学生做好事,按照学校的规定,这班做的好事越多,那么这个班就越容易获得学校的文明班,而学生所做的好事通常是,班主任指派一些特别听话的学生,打扫领导办公和校园的其它一些地方,领导办公室被扫了一遍又一遍;二是学生变得越来越容易起哄,只要学校出现什么风吹草动的异样,学生就一涌而出,猛烈地起哄,而
有一次,三月,去爬中部的一座山,山上有一种蔓藤似的植物,长着一种白紫交融、细丝披纷的花。我蹲在山径上,凝神地看,山上没有人,无从问起。忽然,我发现有些花已经结了小果实了,青绿椭圆,我摘了一个下山去问人,对方瞄了一眼,不在意地说:“那是百香果啊,满山都是的!现在还少了一点,从前,我们出去一捡就一大箩。”我几乎跺足而叹,原来是百香果的花,那么芳香浓郁的百香果的花。如果再迟两个月来,满山岂不都是些紫褐色
期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就要抓住“自然、活动、想象、媒体”等环境对学生所产生的情感碰撞。  一、抓住自然环境,切入情境学习  孩子们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视角。他们带着自己对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世界朴素的解读进入课堂。真正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时,不是隆重宣布学习内容,而是选准一
我觉得,一个人不对劣于自己的人说刻薄的话,也不对优于自己的人出讥诮之语,就是慈悲。因为,前者会让人变得刻毒,后者会让人变得狭隘,两者加起来,其实就是魔鬼的模样。  人在内心不平和的时候,面目上就会显得可憎,只是自己看不见,也感受不到。這样的人,一般都深陷人格危机。看不上不如自己的,也容不下优于自己的,正是他内心兵荒马乱的体现。他脱口而出的,往往就是自我人格的真相。  活得卑微,没有人明目张胆地踩着
期刊
诗与佛法是否相妨问题首次被明确提出和详细论述见于苏轼作于元丰元年(1078)的《送参寥师》,然而,这个问题并非始于苏轼也未止于苏轼,在唐朝的时候就已被广泛论及,在苏轼之后
期刊
以前,有各种各样的修理匠,修伞的、修碗的、修钢笔的、修表的。现在几乎都没了。东西用坏了就直接扔了。我们使用这些东西的成本降低了,我的消费被持续刺激。似乎我们活在世上就是为了消耗器物,是为了生产垃圾。   对了,还有补锅的匠人。现在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锅漏了的话也是可以修好的。洞较小的话,就打个补丁。洞太大了,或者洞太多,就把整个锅底换掉。   我家有好几口铝锅是换过锅底的。新的锅底是用铁皮镶
期刊
初为人母,医生抱过来7斤8两的大胖小子,心里的喜悦和甜蜜与天下母亲一样。她万万没有想到,接下去,是无穷无尽的痛,痛彻心扉。她的痛,是因为她的儿子不知道痛,且不会出汗,出不了汗,就会发高烧。稍稍幸运的是她嫁了个好男人。每到夏天,村里人都能看见这样的“风景”———一辆摩托车,在乡间路上来来回回,风驰电掣,爸爸带着妈妈,妈妈抱着儿子,三个人“兜风”,这样孩子稍微舒服一点。买了空调制冷,村里的电压不稳,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