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jia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顺序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血液杂病病房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入院时常规筛查Hp,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Hp感染组(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非感染组),比较2组:1.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2.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分析Hp感染是否为影响ITP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3.分析根除Hp对存在Hp感染病例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

结果

共收集221例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感染组52例(23.5%),非感染组169例(76.5%)。1.2组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96,P=0.000),存在Hp感染的ITP患儿年龄偏大;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0.459、1.317,P均>0.05)。2.超过1年随访到173例病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ITP中位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4个月(95%CI 1.56~6.44)、2个月(95%CI 1.77~2.23),2组完全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3,P=0.033),提示Hp感染患儿血小板恢复较缓慢。2组ITP疾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4,P=0.036),提示Hp感染患儿易发展为持续性、慢性、复发型ITP。但对2组年龄进行校正后,Hp感染并不影响ITP患儿治疗效果(P=0.900)及疾病转归(P=0.145)。3.超过1年随访到的45例Hp感染患儿,抗Hp治疗后33例Hp根除、12例Hp未根除,比较Hp根除与未根除2组完全缓解及慢性疾病转归(χ2=1.452、4.448, P=0.228、0.035),提示根除Hp有利于阻断ITP疾病慢性转归。Hp根除患儿中无ITP复发病例,而未根除患儿中4例(33.3%,4/12例)ITP复发。

结论

虽然受Hp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影响,存在Hp感染的ITP患儿发病年龄偏大,但Hp感染患儿在发病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方面与非感染患儿无区别;经过年龄因素校正后Hp感染并非影响ITP患儿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但根除Hp有助于减少存在Hp感染ITP患儿的慢性疾病转归、减少复发。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儿房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性期前收缩患儿21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169例患儿完成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和平板运动试验。结果(1)212例房性期前收缩患儿以4~6岁和≥11岁者比值略高,分别为28.8%(61/212例)和29.8%(
蛋白质能量消耗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现就儿童慢性肾脏病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发病机制,营养状态评估及蛋白质能量消耗的诊断进行简要介绍。
目的探讨以儿童慢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以慢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15例患儿中,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3例,表现为进行性慢性小脑共济失调,神经影像学提示不同程度小脑萎缩。另12例表现为非进行性,其中Joubert综合征2例,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下肢共济失调及言语表达障碍,神经影像学提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脑性瘫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S)与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3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75例D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DS合并CHD的患病率、类型、染色体核型与CHD类型之间的关系、肺动脉压力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共收治575例DS患者,合并CHD 370例(64.35%,370/575例),其中间隔类缺损322例(87.03%,322/370例),包括
儿童发生颅脑损伤的概率较高,是临床常见病种,也是当前临床救治的难点。儿童重型颅脑外伤不同于成人,其特点为原发伤重、继发伤进展快、生命体征紊乱、对冲伤少、癫发生率高、脑缺血常见、预后较好等。在治疗策略上重点探讨近年来儿童颅脑外伤救治方面的2个热点问题:颅内压监测与亚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测技术简便、安全、实用性强,值得各级医院普及开展。
目的探讨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患儿的临床特点、基因及蛋白表达。方法1.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1例WAS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该患儿及其母亲的血样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WAS基因编码的蛋白(WASP)的12个外显子进行扩增,然后进行双向测序,用Western blot对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分析。2.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1
不明原因晕厥(UPS)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但UPS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很多研究报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具有昼夜节律,可用自主神经、动态血压、心率变异性等来反映。心脑血管恶性事件多发生在早晨,为了更好地防治UPS,研究其时间节律具有重要意义。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可能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复杂性精神障碍,其临床诊断主要基于行为表现且预后不佳。ASD的病因、病理、表型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异质性,增加了临床诊疗的难度,需要发展有效的工具筛选同质性个体以便制定优化治疗方案。现综述现有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技术与基因技术等在ASD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现有研究进展表明将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技术与基因技术有机结合有望揭示ASD的病理机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断裂点基因1(DIS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汉族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HumanHap CNV370-Duo芯片对278个孤独症核心家系(患儿及其父母)、157例孤独症患儿和435例正常对照进行全基因组SNP分型。从中选取DISC1基因的分型数据,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及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等位基因与孤独症的关系。结果共有52个SNPs纳入本研究
目的研究3例新生儿色素失禁症(IP)及家系临床特点及核因子κB基本调制器(NEMO)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总结3例新生儿IP及家系临床特点,抽取患儿及家系女性亲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NEMO基因特异引物In2/JF3R和假基因△NEMO特异引物Rev-2/JF3R,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3例患儿均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2例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脑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