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在于课堂上教室的启发与引导。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优化设计每一节课,是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课堂教学中,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将给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溶知识于脑海中。
例如:讲述石油的重要性,如果按教材中那样平铺直叙一遍,对学生学习毫无作用。在这里,我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生动、激昂的语调朗诵:汽车在公路上奔驰,轮船在大海里航行,飞机在万里晴空上飞翔,拖拉机在田野上轰鸣,这一切都是以石油作为动力;你身上穿的衣裤,脚上踩的胶鞋,背上背的书包,手中提的提包也大都是用石油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产品。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石油,那一切车辆将长卧路边,大部分工厂的机器将停止转动,,人们的生存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动力的源泉”。这样描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得了知识。
再如:在对学生解答“为什么误服氯化钡等可溶性盐之后,可服用硫酸钠解毒?”时,常会这样回答:“硫酸钠能和氯化钡等可溶性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硫酸钡。”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中毒的是钡离子,再分析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本质,最后启发学生精炼为“硫酸根粒子可沉淀钡离子”,这样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有一种简明的美感。
二、 注重课堂实验的趣味性
利用化学现象的直观性、化学与生活的贴近、化学反应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课堂内容变的丰富多彩。
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丰富多的色彩和现象。如硫酸铜的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变为血红色;把氯化铁溶液滴入苯酚溶液振荡,溶液变为紫色;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转眼后白色的金属变成白色粉末;“喷泉实验”“空杯生烟”“滤纸自燃”等。在教学中呈现这些现象,学生大多会引起好奇,产生强烈吸引力。
化学反应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滴水生烟”实验,当学生看到锌粉和碘粉混合滴水后升腾起的紫色烟雾时,兴趣打增。“毛刷实验”——铝条用砂纸去掉表层氧化膜,插入硫酸汞溶液片刻,取出,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就发现铝条“发了霉长了毛”,学生参与意识倍长。
化学与生活贴近的,正确运用可起到很好的效果。如酒精检测器的使用,我让学生观察酒精检测器使用前的颜色(橙色)遇到酒精蒸汽后的颜色(绿色)。其原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从而学生体验到当前学习内容的实质性价值。
三、 注重课堂趣味知识的插入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插入趣味知识,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目的。如在碳组元素的教学中,利用复习石墨的导电性,插入介绍石墨炸弹的原理及作用,由激光制导的石墨炸弹在目标上空炸开后会释放100到200个易拉罐大小的罐体,罐体尚的小降落伞使其减速并保持垂直下落,随后,每个罐内的炸弹装置起爆把小罐底部炸开,使罐里的石墨纤维团散开,只要其搭落在裸露的高压电线或变电站的所有电器设施上,经过特殊处理的,具有极好导电性能的石墨纤维就会使之发生短路,造成大范围停电。石墨纤维造成短路时,还会受热气化和产生电弧,使导电的石墨纤维附着在电力设备尚,破坏它们原有的绝缘层使电力设施长期受损,难以修复,所以石墨炸弹又被称为“断电炸弹”。
新奇的事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容易引起兴趣。当然,趣味知识的插入,要紧扣教材,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促进创造欲的产生。
四、 注重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反馈
教学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学对某一事物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地讲,观其学生却注意力涣散。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特征之一是能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否始终使多数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即取决于教师能否灵活地驾驭学生的情绪,导控好课堂的“静”与“动”,制造课堂的“矛盾和起伏”。因此,注重学生思维的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例如:我第一次讲铝热反应时,联系到野外焊接铁轨,大部分学生反应冷淡;第二次讲铝热反应时,联系到不久前电视报道的定向爆破新闻,原理是利用铝热反应的高温来熔断大楼的承重地基,从而实现定向爆破,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铝热反应有如此大的用途。再如:对于阿佛伽德罗常数的描述,单说6.02×1023是一个很大的数值,学生表情很漠然。我提出:现有6.02×1023粒小麦,如果每5000个小麦粒为0.5公斤,以平均每人每年能吃200公斤小麦,则这6.02×1023粒小麦能让全世界50亿人吃3010万年。学生听后情绪激动感触颇深。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只有经过钻研教法、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思维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技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只有重视优化设计每一节课,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创造型人才,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
一、 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课堂教学中,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将给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溶知识于脑海中。
例如:讲述石油的重要性,如果按教材中那样平铺直叙一遍,对学生学习毫无作用。在这里,我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生动、激昂的语调朗诵:汽车在公路上奔驰,轮船在大海里航行,飞机在万里晴空上飞翔,拖拉机在田野上轰鸣,这一切都是以石油作为动力;你身上穿的衣裤,脚上踩的胶鞋,背上背的书包,手中提的提包也大都是用石油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产品。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石油,那一切车辆将长卧路边,大部分工厂的机器将停止转动,,人们的生存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动力的源泉”。这样描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得了知识。
再如:在对学生解答“为什么误服氯化钡等可溶性盐之后,可服用硫酸钠解毒?”时,常会这样回答:“硫酸钠能和氯化钡等可溶性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硫酸钡。”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中毒的是钡离子,再分析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本质,最后启发学生精炼为“硫酸根粒子可沉淀钡离子”,这样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有一种简明的美感。
二、 注重课堂实验的趣味性
利用化学现象的直观性、化学与生活的贴近、化学反应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课堂内容变的丰富多彩。
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丰富多的色彩和现象。如硫酸铜的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变为血红色;把氯化铁溶液滴入苯酚溶液振荡,溶液变为紫色;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转眼后白色的金属变成白色粉末;“喷泉实验”“空杯生烟”“滤纸自燃”等。在教学中呈现这些现象,学生大多会引起好奇,产生强烈吸引力。
化学反应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滴水生烟”实验,当学生看到锌粉和碘粉混合滴水后升腾起的紫色烟雾时,兴趣打增。“毛刷实验”——铝条用砂纸去掉表层氧化膜,插入硫酸汞溶液片刻,取出,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就发现铝条“发了霉长了毛”,学生参与意识倍长。
化学与生活贴近的,正确运用可起到很好的效果。如酒精检测器的使用,我让学生观察酒精检测器使用前的颜色(橙色)遇到酒精蒸汽后的颜色(绿色)。其原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从而学生体验到当前学习内容的实质性价值。
三、 注重课堂趣味知识的插入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插入趣味知识,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目的。如在碳组元素的教学中,利用复习石墨的导电性,插入介绍石墨炸弹的原理及作用,由激光制导的石墨炸弹在目标上空炸开后会释放100到200个易拉罐大小的罐体,罐体尚的小降落伞使其减速并保持垂直下落,随后,每个罐内的炸弹装置起爆把小罐底部炸开,使罐里的石墨纤维团散开,只要其搭落在裸露的高压电线或变电站的所有电器设施上,经过特殊处理的,具有极好导电性能的石墨纤维就会使之发生短路,造成大范围停电。石墨纤维造成短路时,还会受热气化和产生电弧,使导电的石墨纤维附着在电力设备尚,破坏它们原有的绝缘层使电力设施长期受损,难以修复,所以石墨炸弹又被称为“断电炸弹”。
新奇的事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容易引起兴趣。当然,趣味知识的插入,要紧扣教材,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促进创造欲的产生。
四、 注重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反馈
教学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学对某一事物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地讲,观其学生却注意力涣散。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特征之一是能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否始终使多数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即取决于教师能否灵活地驾驭学生的情绪,导控好课堂的“静”与“动”,制造课堂的“矛盾和起伏”。因此,注重学生思维的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例如:我第一次讲铝热反应时,联系到野外焊接铁轨,大部分学生反应冷淡;第二次讲铝热反应时,联系到不久前电视报道的定向爆破新闻,原理是利用铝热反应的高温来熔断大楼的承重地基,从而实现定向爆破,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铝热反应有如此大的用途。再如:对于阿佛伽德罗常数的描述,单说6.02×1023是一个很大的数值,学生表情很漠然。我提出:现有6.02×1023粒小麦,如果每5000个小麦粒为0.5公斤,以平均每人每年能吃200公斤小麦,则这6.02×1023粒小麦能让全世界50亿人吃3010万年。学生听后情绪激动感触颇深。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只有经过钻研教法、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思维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技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只有重视优化设计每一节课,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创造型人才,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