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眷恋:班主任管理的智慧诉求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265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班主任“职业眷恋”,即教师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时,基于需要的欲望与尊严得以满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所获得的持续的幸福体验与主观道德情感体验所产生的对班主任职业的依赖、留恋与不舍离去的愉快状态与心理体验。班主任“职业眷恋”最根本的特点是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专业技术进行学习与研究,并当成终身事业来做。一群有“职业眷恋”的班主任,必定是一个异常优秀的班主任团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团队一定会造就一所优秀的学校。
  墟沟小学作为一所省级实验学校,历来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年,学校都要对班主任职业状态进行问卷调查,不仅关注班主任的基本生存状态、专业发展和事业成功,更关注他们的内心体验和幸福指数。近年来,立足绩效工资背景下班主任的生存状态,学校对2006-2010学年班主任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发现:绩效工资前,只有26.9%的老师愿意做班主任,其中17.3%的教师是为了获得职称。2007年,学校提高了班主任津贴,班主任的生存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这一岗位成为教师甚至教师骨干争相抢干的工作,班主任工作不再完全是教师晋级职称的需要。许多人认为实行绩效工资可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但现实并非如此, 2009年, 71.2%的教师认为在绩效工资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限增大,班主任身心疲惫比例剧增,300元的津贴相对于工资比例显得太少。80.8%的教师认为不缺钱用了,开始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小富即安”中迷失了自我。
  调查说明,班主任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与认同。为此,从2009年始,学校在“安全、情感、尊重与自我实现”上做足文章,将“职业眷恋”作为班主任管理的智慧诉求,打造优秀的班主任团队。
  一、唤醒班主任的职业尊严
  实现生命意义的自觉建构,满足渴望尊重的心理需求,唤醒班主任的职业尊严,是班主任产生“职业眷恋”的基点。在绩效工资背景下,更要唤醒班主任内在的需要和渴求,唤醒班主任的工作崇高感,从而产生“职业眷恋”。
  1.“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方案”: 让做班主任成为一种荣耀
  学校设计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方案”,尊重选择、客观对待、双向兼顾,让教师尽可能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让喜欢做、善于做班主任的教师做班主任,让做班主任成为一种荣耀。
  班主任的聘任以教师自主申报为前提,绝不强加;选择做班主任的教师自己拟定任职班级,并陈述三点任职优势;班主任考核方案的制定者也是班主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执行,其出发点是唤醒,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令。在绩效工资实行条例中,学校提高了班主任工作权重,在教师中营造以从事班主任工作为荣的氛围;学校的模范班主任、首席班主任不参加外校人事交流;孩子读初三、高三的教师,在本人提出申请后,可以不做班主任,但享受班主任的职龄;凡班主任年限累计满15年,在考核中处于年级领先位置的班主任,学校授予“导师型班主任”荣誉称号,履行传帮带义务的,享受学校的特殊津贴;同等条件下,班主任在评定职称、评选先进、出国进修等方面享受优先,增强班主任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2.“班主任聊天室”:让班主任感受职业的快乐与自豪
  学校在每个楼层都建立了“班主任聊天室”, 其出发点是更加关注班主任的职业尊严与价值,让班主任感受工作的快乐与自豪。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大家都会到聊天室,一边上网等待网络上的班主任,一边等待前来聊天室的班主任。学校不作强行规定,班主任来去自由,方式自选,可以私聊也可以群聊。聊天室里没有领导,只有朋友和尊重。管理者与班主任打成一片,更能深入了解班主任的工作状况与心态,适时给他们朋友式的关心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用真诚的关爱和赞美,让班主任享受到“身累心苦”中的快乐与职业尊严,从而产生“职业眷恋”。
  海伦·凯勒说:“假如一个人有了高飞的冲动,他又怎会甘于在地上爬行呢?”从事班主任工作就是一种高飞,管理者就是要用心的力量帮助他们高飞。当班主任惊喜地感受到跃动的活力、成长的愉悦、难以遏止的激情与冲动时,管理也就回归到了它的本义——唤醒。当他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被欣赏时,便实现了生命意义自由自觉的建构,工作热情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二、守候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是班主任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应耐心守候班主任的成长,激励他们不断地自我实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班主任队伍管理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 耐心守候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1.班主任草根讲坛:点燃工作热情
  学校在每双周三开设班主任草根讲坛,让每位班主任自由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分享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表达辛苦并快乐着的强烈教育情感,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与思想境界。每次论坛后,管理者在第一时间为“坛主”写激励性评语:对老班主任的讲述,感激他们的引领与示范,激发他们发挥余热;对中年班主任的讲述,低调并彰显关切,找出他们的亮点,认定他们是中坚力量;对年轻班主任的讲述,则寄予美好的希冀和重托,激发他们燃起不灭的工作干劲和热情。
  这样的一线培训互动,具体朴实,鲜活生动,是平等交流而不是训诫教导,激发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班主任感受到学校的真诚与期望,“职业眷恋”也因此潜滋暗长。
  2.班主任研究院:体验科研乐趣
  学校成立了以首席班主任为主体的班主任研究院,教师自愿报名参加,让喜欢做研究的班主任走进研究院,用目标评议法让一部分班主任先“富”起来。
  学校制定了班主任研究院的章程与课题指南,每学年都有研究的主课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子课题,制订并申报3~4条个人成长目标。管理者对申报的个人成长目标逐条研讨后,以喜报的形式公示。研究院对成员实行动态管理,要求成员把每条目标细化成行动细则,制订目标完成的进度表并进行过程性汇报。学年末,对照目标,逐条落实。让班主任用个体思想和自觉自愿的行为在专业成长中,体验专业研究的幸福和同伴交流的快乐,实现自我成长。
  3.年级组亮点展示:鼓励发展创新
  学校把每学期末的班主任总结变为年级组的集体亮点展示,是否愿意展示、内容和形式等都由年级组决定,让班主任发自内心地将“最得意”的一面展现出来,构建班主任团队并鼓励团队主动发展创新。展示中,有班级的特色活动、年级的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资料、学生活动文字图片展板等。各年级组代表借助课件、录像、图片、文字等,为全校教师边介绍边展示。学校在评价中特别关注集体特色,从而调动年级组班主任的积极性,鼓励班主任团队不断创新。
  三、让职业幸福陪伴班主任
  陪伴能给人带来安全和温暖,有安全和温暖的感觉才能使人眷恋。面对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高水平的管理不仅要关注班主任的基本生存状况、专业发展和事业成功,更要让班主任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馨与快乐,冲淡心灵上倦怠的尘土,累并快乐着,从而产生深深的“职业眷恋”。
  1. 班主任节:打造精神家园
  在绩效工资背景下,班主任更需要管理者精神上的认同、信任与欣赏。学校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班主任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如风采展示图板、激情演讲、班队会课展示、成长团体辅导、才艺展示、厨艺展示、给班主任家属写一封感谢信、学生感恩系列活动等,营造学习、理解、欣赏、陪伴与感激班主任的氛围,让每一位班主任享受职业幸福。在班主任节的开幕式上,校长为每位班主任献上鲜花,诵读颁奖词,表达学校发自内心的感激与感恩。颁奖词中这样写到:
  王老师:你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大男孩。环境日,你带着全班的孩子上山给小鸟安个家;儿童节,你给每个孩子送了一个肯德基的大鸡腿……你是孩子心中的“神”,每个孩子谈起你,眼里都充满了幸福与快乐。
  班主任节,就是让每位班主任在节日气氛中充分感受到学校是班主任的精神家园,肯定班主任的成绩。当班主任感到自身的付出有校长在关注,并且了然于胸时,无论多苦多累,报酬多少,都会无怨无悔。当管理者把每个人的优点和成就、进步,在班主任节上一一宣讲出来时,在班主任心里管理者就由人变成了无所不知的上帝,在工作中会时刻感觉到校长温暖的目光。
  2.“心愿包”:唤起德性光辉
  每学年末,学校会为每个班级提供一个用彩纸包装好的“心语箱”,为每个孩子提供一张精美的画纸,让他们在画纸上写下最想对班主任说的话,或一个让他们感动、难忘的班主任故事,并在规定时间投放进心语箱。之后,学校把孩子们的“心语”做成一个精致的“心愿包”,在期末典礼现场送给所有的班主任。有孩子在“心愿包”中这样写道:
  刘老师,您还记得吗?校运动会那天,您带领我们拿着硕大的扫帚在风雨中清扫着积水……没想到老师您一点都不怕脏,不怕累,我们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自豪。
  道德不是呵斥他人的鞭子,而是点亮自己心灵的灯火。通过孩子的眼光、儿童的灵魂与学生的情感,唤起班主任的德性光辉来照亮儿童的心路。用儿童纯洁的灵魂撼动班主任的灵魂,引领班主任建立个人美德、能力和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逐步成为“有道德灵性的动物”,从而让班主任对职业充满眷恋。
  3.健康苑:冲淡职业倦怠
  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规定,班主任考评的加分指标之一是每位班主任每周运动不少于150分钟。每天早晨专门开设30分钟的班主任健康苑活动时间,项目有跳绳、呼啦圈、各种球类、健美操等,班主任自选活动内容与地点;学校每年向班主任赠送健身房的“健身卡”,并定期组织班主任踏青、亲子运动会、登山野炊露营等活动。推行班主任休假制度,在寒暑假组织班主任旅游疗养、外出考察,并注意不占用班主任休息时间开展活动或召开会议。多项举措让班主任从“工作体”走向了“生命体”,放松身心,沟通情感,冲淡了心灵上倦怠的尘土,使他们自然地把自己的前途与学校的荣辱联系起来,心情舒畅地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为学校的兴旺而努力工作。
  泰戈尔曾说:“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在绩效工资背景下,班主任管理工作更应是唤醒,是守侯,是陪伴,“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其臻于完美,享受到职业的荣耀。唤醒班主任的职业尊严,守候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让班主任享受班主任的职业幸福,从而产生强烈的“职业眷恋”,才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智慧诉求。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江苏连云港 22204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对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结合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实际,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立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从德育目标一体化、德育课程系统化、德育活动常态化、德育评价过程化和教育队伍整体化,探索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实践路径,构建整体化德育衔接体系。  关 键 词中小学德育衔接;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德育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亦是引领儿童走向美好人生的必然之路。教学须从纵横两个维度研读分析劳动教育内容,把握教材编写对儿童生活逻辑及道德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遵循;把握学习活动这一“明线”,以活动组织教与学,才能凸显“暗线”,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而构建联通儿童生活“过往”“当下”与“未来”的三大学习策略,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习、成长并幸福生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策
河北石家庄:节能环保进校园助力打造“低碳生活”    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石家庄市3月22日启动首届“低碳宣传周”系列活动,力图使低碳环保理念进学校、进军营、进农村。作为生于物质充裕年代而节约意识相对淡薄的一代人,中小学生是此次低碳宣传周的重要宣传对象。  学校通过课堂主渠道,把节能、节水、节电、节粮等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使中小学生对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何要选择低碳生活、怎样做到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怀特海的名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品格,而不是其它。在此意义上,教育即德育,所以教育必须是道德的。而作为学校最基础、最重要的德育阵地——班级管理,也必须是道德的。但班级的产生,却不是为了学校德育。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目标是培养更多、更合格的产业工人。人类社会延续至今,班级的这一文化“基因”,仍根深蒂固。  我们可以班规为例。既然班级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为德育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道德也是可以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隐喻可以成为丰富道德体验的重要手段。将隐喻应用到德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道德认知的情境感、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度以及探索道德背后的文化属性。  关 键 词 隐喻;跨域映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刘庆龙在《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3期《两种规训观及其教育意蕴》一文指出,以康德为代表的肯定的规训观将规训当作正面的教育过程,认为惩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以福柯为代表的否定的规训观则将规训视为负面的教育现象,认为惩罚权力可能会侵害学生的个人自由。肯定的规训观在理论上描绘了一幅关于教育惩罚的美好画卷,但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在实践中可能出现偏差。首先,大多数惩罚仅仅停留在他律的层面,未能达到让学
摘 要广州市从化区J小学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未能良好发挥,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缺位及局促问题,需要借助学校重塑家长的主导地位。J小学将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制定了基于《弟子规》的实践策略,为重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 键 词家庭教育; 家长; 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4-00
摘 要21世纪,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这一独特、发展的群体呼唤着与时俱进的解读。基于瑞典教育政策法规,从宏观角度理解瑞典教育对学生独特性和发展性的理解和关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学生观,以期为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所助益。  关 键 词学生;学生观;瑞典法规;独特性;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0)12-00-05
摘 要 国家认同素养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思想政治课程实践中具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探讨国家认同素养的本质内涵,以及它与理性精神、法治意识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关系,并围绕常态性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和活动型综合课程三种样态下的实践进行尝试。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
摘 要 借鉴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仅仅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等静态“结构-制度”范式认识及消解师生冲突是不够的,还应从整体的关系性思维出发,与个体行为、情境相结合的“过程-行为”范式思考师生冲突发生的缘由。重构师生交往场域网络,形塑师生正面惯习,实现两者的高度结合是消解师生冲突的主要路径。  关 键 词 新移民情境;场域;惯习;师生冲突;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