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的独特性与发展性内涵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en8431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德育的原点问题是“关系”问题,“班组串换”很巧妙地通过关系和结构方面的调整,把原有凝固了的关系、凝固了的结构、凝固了的那几个屈指可数的节点,形成新的网络结点、新的网络组织。通过机制创新,让改变了的环境、制度和关系系统促使学生产生自我调整的新的欲求和需要,从而实现了从道德“教育”到道德“学习”的转变,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的内在道德需要。  ——朱小蔓    在中国旅游名镇——徐霞客镇,有一所透着
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对班级管理大有助益。对此班主任应把握家长心理,坚持当众表扬、同感同理、及时家访和认真倾听等原则,实现和家长的正向沟通,助力学生成长。  学生发展;家校沟通;班级管理  G41  A  2095-1183(2017)03-00-02  在班级管理中,不少班主任由于与家长沟通不畅,因此常常发出“不仅孩子难教,家长也难缠”的抱怨。对此我们该怎么办?毋庸讳言,现在的教师大都学历高,有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中学德育学科教师的基本素质修炼  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课改,开创了“生活化德育”“主体性德育”“实践性德育”等理念主导下
摘 要 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对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结合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实际,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立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从德育目标一体化、德育课程系统化、德育活动常态化、德育评价过程化和教育队伍整体化,探索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实践路径,构建整体化德育衔接体系。  关 键 词中小学德育衔接;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德育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亦是引领儿童走向美好人生的必然之路。教学须从纵横两个维度研读分析劳动教育内容,把握教材编写对儿童生活逻辑及道德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遵循;把握学习活动这一“明线”,以活动组织教与学,才能凸显“暗线”,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而构建联通儿童生活“过往”“当下”与“未来”的三大学习策略,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习、成长并幸福生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策
河北石家庄:节能环保进校园助力打造“低碳生活”    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石家庄市3月22日启动首届“低碳宣传周”系列活动,力图使低碳环保理念进学校、进军营、进农村。作为生于物质充裕年代而节约意识相对淡薄的一代人,中小学生是此次低碳宣传周的重要宣传对象。  学校通过课堂主渠道,把节能、节水、节电、节粮等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使中小学生对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何要选择低碳生活、怎样做到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怀特海的名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品格,而不是其它。在此意义上,教育即德育,所以教育必须是道德的。而作为学校最基础、最重要的德育阵地——班级管理,也必须是道德的。但班级的产生,却不是为了学校德育。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目标是培养更多、更合格的产业工人。人类社会延续至今,班级的这一文化“基因”,仍根深蒂固。  我们可以班规为例。既然班级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为德育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道德也是可以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隐喻可以成为丰富道德体验的重要手段。将隐喻应用到德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道德认知的情境感、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度以及探索道德背后的文化属性。  关 键 词 隐喻;跨域映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刘庆龙在《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3期《两种规训观及其教育意蕴》一文指出,以康德为代表的肯定的规训观将规训当作正面的教育过程,认为惩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以福柯为代表的否定的规训观则将规训视为负面的教育现象,认为惩罚权力可能会侵害学生的个人自由。肯定的规训观在理论上描绘了一幅关于教育惩罚的美好画卷,但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在实践中可能出现偏差。首先,大多数惩罚仅仅停留在他律的层面,未能达到让学
摘 要广州市从化区J小学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未能良好发挥,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缺位及局促问题,需要借助学校重塑家长的主导地位。J小学将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制定了基于《弟子规》的实践策略,为重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 键 词家庭教育; 家长; 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