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到南纬35?~40?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本文旨在研究美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对黑龙江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玉米;产业;结构调整
一、玉米产业在黑龙江的现状
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10,仅次于吉林和山东,居全国第三位。但由于90年代后期玉米生产发展很快,使得黑龙江省玉米成为严重供大于求的品种,玉米质量和价格均缺少竞争力,销售不畅,种植面积连年下调。其中1999年面积最大,2000年不到200万hm2,2004年恢复至214万hm2,2005年为273.0万hm2,近几年黑龙江省玉米年总产在800~1400万t,单产在4000~5100kg/hm2;玉米总产量约占我省粮豆产量的40%,玉米商品率在70%以上,每年大约有300万吨以上需销往省外和国外,因此,玉米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及国内玉米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国际玉米产业分析
众所周知,一国产业的发展的相对较快总体上得益于三方面的主要因素 :第一、本国或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例如,美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致使玉米先天生性生产成本较低;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向某一产业倾斜,其中以美国对玉米种植的补贴为代表;三是市场需求,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各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市场对玉米及其制品的需求增加,市场潜力大。总体上分析,国际玉米产业发达的地区,地理环境比较适合生长,尤其是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地。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刚性的特征,因此各国政府对此产业的改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玉米市场正处于国内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全球对玉米及其制品的需求也处于上升趋势,因此玉米市场发展前景大。
三、国际玉米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借鉴意义
1.制定玉米种植保护政策
美国的实际做法是农业补贴政策,此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多项支持保护政策是促进玉米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重视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公共拨款比重不断提高;向中小规模农场主提供优惠信贷政策和农产品抵押贷款;对农业实行特殊的补给和扶持政策以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2002~2007年美国农业新法案的实施更是加大了对农业补贴额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导向促进和拉动玉米的加工与需求,如根据农业贸易发展政策输出剩余农产品、实行出口补贴以及实施《新能源法案》等。《新能源法案》鼓励生物质能源生产,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必将在长期内提高对玉米的需求,从而大大促进玉米的生产。
在黑龙江,各级政府应制定玉米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保障玉米种植者的收益,提高玉米种植者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 WTO 框架下的绿箱政策,加强政府对一般性农业生产的服务、自然灾害的救济补贴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投资补贴等,以便对玉米生产过程中的科研、植保、区域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支持和保护,推动中国玉米生产健康、快速地发展。
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优化玉米产业布局
我过的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玉米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有适合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当地农民由于长期种植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因此,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两大产区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进一步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为扩大中国玉米生产规模和优化区域布局提供基础和保障。
3.加强玉米科研体系建设,做好科技推广工作
与国外进口玉米相比,黑龙江省玉米处于竞争劣势的主要原因就是产量较低、品质不一。2007年世界玉米的平均单产为 2.28 吨/公顷,美国为 2.3 吨/公顷,巴西和阿根廷为 2.8 吨/公顷,而我国玉米的单产为 1.75 吨/公顷,黑龙江更是不足1.5吨/公顷,尚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从品质上看,黑龙江省的玉米出油率较低,平均比南美玉米低 1% -2%,而且玉米水分含量高,杂质多。以上原因削弱了黑龙江的玉米市场竞争力,因此要积极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提高栽培耕作技术,同时要加强玉米科研人员的培养以及增加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将现有的高产优质品种进行全面推广,迅速转变为生产力。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玉米产业化经营
美国通过玉米高产竞赛不断创造玉米高产纪录。目前,世界玉米最高产量纪录是由美国依阿华州的Francis Childs在2002年的玉米高产竞赛中所创造的27 750 kg/hm2。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整个美国玉米生产的不断发展。美国首次玉米高产竞赛于1920年在依阿华州举行,随后逐渐扩大到全国。目前,美国玉米高产竞赛规则如对参赛人、参赛级别、参赛地块的要求及验收规则等也趋于完善。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已成为美国各大种子公司展示和宣传各自品种、玉米种植者充分利用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挖掘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重要平台。
根据“高产竞赛”的经验,省市级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各地玉米经济合作组织的创立,促进玉米市场信息交流,鼓励开展禁赛式发展,从提高生产技术出发,利用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玉米市场的开拓工作来完善产业发展;积极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利用各地的公司 +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体系的平台,开展生产竞赛。
四、结论
20世纪90年代世界玉米的种植为美洲规模最大,亚洲次之,进入21世纪美洲大陆特别是中美洲玉米规模发展迅速,亚洲与欧洲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加工的贸易大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中国。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不能孤立于产业的发展规律,更离不开玉米主产国的经验与借鉴,而黑龙江玉米产业发展更应主动借鉴国际玉米产业发展经验,特别是美国的经验,并且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立的发展特点。
作者简介:
于潇洋,(1983~),黑龙江哈尔滨人,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大勇,男,(1971~),黑龙江省延寿县人,管理学博士,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注:本论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512019。
关键词:玉米;产业;结构调整
一、玉米产业在黑龙江的现状
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10,仅次于吉林和山东,居全国第三位。但由于90年代后期玉米生产发展很快,使得黑龙江省玉米成为严重供大于求的品种,玉米质量和价格均缺少竞争力,销售不畅,种植面积连年下调。其中1999年面积最大,2000年不到200万hm2,2004年恢复至214万hm2,2005年为273.0万hm2,近几年黑龙江省玉米年总产在800~1400万t,单产在4000~5100kg/hm2;玉米总产量约占我省粮豆产量的40%,玉米商品率在70%以上,每年大约有300万吨以上需销往省外和国外,因此,玉米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及国内玉米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国际玉米产业分析
众所周知,一国产业的发展的相对较快总体上得益于三方面的主要因素 :第一、本国或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例如,美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致使玉米先天生性生产成本较低;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向某一产业倾斜,其中以美国对玉米种植的补贴为代表;三是市场需求,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各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市场对玉米及其制品的需求增加,市场潜力大。总体上分析,国际玉米产业发达的地区,地理环境比较适合生长,尤其是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地。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刚性的特征,因此各国政府对此产业的改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玉米市场正处于国内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全球对玉米及其制品的需求也处于上升趋势,因此玉米市场发展前景大。
三、国际玉米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借鉴意义
1.制定玉米种植保护政策
美国的实际做法是农业补贴政策,此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多项支持保护政策是促进玉米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重视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公共拨款比重不断提高;向中小规模农场主提供优惠信贷政策和农产品抵押贷款;对农业实行特殊的补给和扶持政策以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2002~2007年美国农业新法案的实施更是加大了对农业补贴额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导向促进和拉动玉米的加工与需求,如根据农业贸易发展政策输出剩余农产品、实行出口补贴以及实施《新能源法案》等。《新能源法案》鼓励生物质能源生产,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必将在长期内提高对玉米的需求,从而大大促进玉米的生产。
在黑龙江,各级政府应制定玉米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保障玉米种植者的收益,提高玉米种植者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 WTO 框架下的绿箱政策,加强政府对一般性农业生产的服务、自然灾害的救济补贴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投资补贴等,以便对玉米生产过程中的科研、植保、区域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支持和保护,推动中国玉米生产健康、快速地发展。
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优化玉米产业布局
我过的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玉米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有适合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当地农民由于长期种植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因此,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两大产区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进一步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为扩大中国玉米生产规模和优化区域布局提供基础和保障。
3.加强玉米科研体系建设,做好科技推广工作
与国外进口玉米相比,黑龙江省玉米处于竞争劣势的主要原因就是产量较低、品质不一。2007年世界玉米的平均单产为 2.28 吨/公顷,美国为 2.3 吨/公顷,巴西和阿根廷为 2.8 吨/公顷,而我国玉米的单产为 1.75 吨/公顷,黑龙江更是不足1.5吨/公顷,尚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从品质上看,黑龙江省的玉米出油率较低,平均比南美玉米低 1% -2%,而且玉米水分含量高,杂质多。以上原因削弱了黑龙江的玉米市场竞争力,因此要积极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提高栽培耕作技术,同时要加强玉米科研人员的培养以及增加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将现有的高产优质品种进行全面推广,迅速转变为生产力。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玉米产业化经营
美国通过玉米高产竞赛不断创造玉米高产纪录。目前,世界玉米最高产量纪录是由美国依阿华州的Francis Childs在2002年的玉米高产竞赛中所创造的27 750 kg/hm2。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整个美国玉米生产的不断发展。美国首次玉米高产竞赛于1920年在依阿华州举行,随后逐渐扩大到全国。目前,美国玉米高产竞赛规则如对参赛人、参赛级别、参赛地块的要求及验收规则等也趋于完善。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已成为美国各大种子公司展示和宣传各自品种、玉米种植者充分利用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挖掘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重要平台。
根据“高产竞赛”的经验,省市级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各地玉米经济合作组织的创立,促进玉米市场信息交流,鼓励开展禁赛式发展,从提高生产技术出发,利用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玉米市场的开拓工作来完善产业发展;积极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利用各地的公司 +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体系的平台,开展生产竞赛。
四、结论
20世纪90年代世界玉米的种植为美洲规模最大,亚洲次之,进入21世纪美洲大陆特别是中美洲玉米规模发展迅速,亚洲与欧洲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加工的贸易大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中国。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不能孤立于产业的发展规律,更离不开玉米主产国的经验与借鉴,而黑龙江玉米产业发展更应主动借鉴国际玉米产业发展经验,特别是美国的经验,并且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立的发展特点。
作者简介:
于潇洋,(1983~),黑龙江哈尔滨人,系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大勇,男,(1971~),黑龙江省延寿县人,管理学博士,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注:本论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5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