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生长,静等花开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dog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展示是花开的惊艳,那么预习则是静默的生长。 ——题记
  (一)
  以颠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特质的生本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教育生态,平等对话的课堂形态,力求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自由呼吸自由飞翔,因而迅速成为课改时代的宠儿,倍受青睐。纵观形形色色的高效课堂模式,无一例外都将目光聚焦于展示课,将展示课作为精彩看点、亮点。但繁华褪尽,探本溯源,我们不禁要问:高效课堂的本质是什么?
  高效课堂不该只有狂欢、围观和表演,更应该有理性的思考,深度的思考。
  (二)
  展示课作为学生自学预习的成果展示,无疑是重头戏,是高效课堂的精髓。展示课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学生旁若无人的讲解,顾盼生姿,神态自得,从容镇定,有时辅之以恰当的肢体语言,也不乏语惊四座的精辟观点,颇有循循善诱的小老师的范儿。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后来的展示设计,提问诱导,这让我们很多老师赧然汗颜的同时,更多的是欣喜。回想当初自己上讲台时,常常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看看现在的学生,语言表达流畅准确,个个都有主持人的范儿,我时常感慨,要是我读书时有这样的课堂,那该多么幸运。
  展示课上,真正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参与、投入,甚至沉浸其中,乐此不疲,高效课堂的初衷——避免精力流失,提高抬头率,确实体现得淋漓尽致。但笔者以为,诚然,展示课是生命的狂欢,最能体现生命的彩排和人生的奠基,但更确切地说,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未来人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思考力的提升,是有些缺位缺席的,或者说微乎其微。高效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在远离喧哗中实现,需要学生有一种从容平和的心境。从这种意义上说,有时静悄悄比喧哗热闹更有生命力。
  当下盛行的展示课,变传统课堂教师的表现主义为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的表现主义,由师灌走向生灌。与其说是生本回归,不如说是私利主义使然。出于观摩的需要,刻意追求剧场效应和表演效果,追求温度和热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示课堂上纷繁浮华的形式,往往掩盖了思想的光芒。高效课堂下的预习和展示,如同生长、孕育和花开的关系,就像秋天的硕果,甜美和芬芳来自四时节气的孕育,风霜雨露的酝酿,土壤养分的凝聚和生命的静默生长,成熟自不待言,又何须在秋风中,将沉甸甸的果实高挂枝头?
  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是预习和展示交替进行,从时间上看,预习占据了半壁江山,既如此,为何在教育科研、以研促教勃兴的今天,鲜有研究预习课的文章?广大教师对预习课是不以为意的,没有人愿意做预习课研究的拓荒者,没有哪一个老师会愿意去听预习课——准确地说是观课。只要透过窗子向内窥视,黑板上空无一字,学生一律埋头就是标准的预习课。我们的预习课,越来越像习题课和考试了。殊不知,高质量的自学预习,是展示的前奏。预习课是无硝烟的战场,是八月禾苗的生长,是早春种子的破土而出,雨后草木的萌发,是竹子的萌蘖拔节,孕育着生命成长的力量。教师,要静等花开的季节,要像一位慈祥而有耐心的农夫,不惟有收获的喜悦,更有关注成长、默默凝视的温情和关切。预习课的意义正在于此。
  (三)
  我们当下的预习课是死寂的。在沉寂的教室里,我看到是学生厚厚镜片下不堪重负、疲惫茫然的眼神,耳旁传来一片沙沙的写字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隔一节课就是这样一次文字抄写课。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书写量是增大了,但这里面,究竟是兴怀而奋笔疾书,还是不假思索地写满而已,我们不得而知。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被导学案裹挟着茫然前行。
  我理想中的预习课全然不是这样的,预习课,应该是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闪耀的课堂。应该有不绝的弦诵声,朗朗书声——最古典的语文行为,也永远是最为经典的语文行为,任何时候都不该被遗弃。我理想中的预习课,应该有学生伏案的背影,但也应有阳光下的笑脸,绝不是匆匆地写完导学案。应该有困惑迷惘写满脸上,应该有豁然释然后的眉头舒展,而不是整节课的木然。预习课固然需要静默的氛围,但绝不是安静得可怕的窒息。预习课上,我时常来回踱步,除了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雀的鸣啭,就是自己清晰的脚步声了,有时就连自己都觉得时间难捱,禁不住有讲课的冲动,更何况学生终日埋头,他们心中的焦灼与枯燥,可想而知。我理想的预习课堂应该是,学生目不窥园、心无旁骛固然可嘉,但偶尔一瞥窗外,看春色满园,杨柳婆娑,满眼的绿意扑面而来,也未尝不可。或是读书思考到动情动心处,禁不住击节踏步、笔头闲敲,或是于我心有戚戚焉而喜怒形于色,沉吟自语,或是偶尔凝神远眺,眸子里分为明亮,在阳光的照耀下,简直就是一尊静默的思想者的雕塑……这一幕幕,都是最为鲜活的生命场景,最本真也最为动人的教育生态,它应该存在于我们的课堂。谁说预习课就一定是清一色的埋头和写字呢?谁说预习课教师就一定要缄口不言呢?这不是预习,这是每天都在考试,扼杀生命的课堂。
  (四)
  预习课,首先要“素读”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别让文本解读再成为永远的伤痛。诚然,高效课堂践行几年,学生成绩呈现出螺旋式上升,表现出后来居上的冲刺力,越到最后,越加奋勇。撇开语文成绩,语文素养究竟提高了吗?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有感触:不少学过的课文是雁过无痕,甚至连学过没学过都不记得,更不遑谈文本的思想内容了。基于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基本上是本案分离的,文本被逐渐放逐,学生忙于从课本上搬运移植到导学案上,课本上不再圈点勾画,眉批旁注,不再有文本细读,我们失却了那种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涵咏吟诵的“语文味儿”。左手课本,右手学案,我们在目光迅速地切换游移中,取而代之的是按图索骥、寻章摘句、条分缕析,囫囵吞枣式的浅阅读取代了冥思感悟式的深阅读。我们的语文学习全然成了支离破碎的碎片阅读,解题式的机械训练。一篇篇饱含作者生命情感和心灵脉动的文章,被肢解成程序化的试题,索然寡味,面目可憎,久而久之,学生怎能不生厌?因此,今后的预习,应该努力回归本案合一,努力实现传统、古典阅读方式的回归。毛泽东读“二十四史”,金圣叹评点才子书,眉批旁注,只言片语,片言居要,都是个性化的阅读心得,都是走进了文本,读出了自我。预习课,一定要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细读文本,晤对作者,晤对心灵,同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观照自我。“素读”文本,就是让学生将教辅资料、导学案等搁置一旁,“裸读”文本,原生态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的生成,自然就成了展示课有价值的质疑的契机,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被点燃,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便发生了。
  (五)
  “素读”之后,便是“厚读”,通过资料性阅读,旁稽博采,兼收并蓄,以丰富学养。洞悉高效课堂下的学生思维和心智过程,其实是极其复杂的,高效课堂下的学生预习和展示,和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并无两样。在“素读”过程生发的有价值的问题,便要“惑而从师”,即通过广泛阅读、资料性阅读,博览涉猎。这时,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具有读者和教者的双重身份,不仅要自己理解,还要教会别人。为了在展示中游刃有余不至于捉襟见肘,学生势必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备质疑对抗。在“厚度”这个过程中,大可不必担心资料的查阅、占有、佐证会钝化浅化学生的思考。因为语文学习本身就不同于理科学习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语文学习更多的“举三反一”。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远安一中]
其他文献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有两个板块:其一是分析了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其二是谈谈作文题型和评价标准。  在第一板块的第三小点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说明:“3.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崭露头角……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今年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全国新课标甲卷
“表”是臣子向君王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陈情表》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八个字上,即“愿乞终养,辞不赴命”。但是要让晋武帝接受这个请求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李密是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且四次征召四次拒绝,这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认为李密心存二心,在怀念旧朝,不满新朝。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批龙鳞逆圣听轻则难保性命,重则株连九族。更何况他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
作为抒情高手,戴望舒和徐志摩在抒情的田园里永远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两位诗人的《雨巷》和《再别康桥》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情感寄托,如一枚久嚼不厌的甘果,甜美如新。  教学中,我们不妨结合教材特点引领学生穿梭在字里行间去触摸作者心底的波动,去寻觅那份让人为之倾心的情感,并由此而有所延伸,有所拓展,或引而不发,让学生在思考中培养能力;或学而致用,在拓展中延伸出别样精彩。  感动才能感悟,结合自己生活的体验。
一、激发阅读信仰,保证阅读时间  12部经典整本书阅读,已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范围。高考指挥棒的威力确实大,倒逼中小学语文老师行动起来,想尽办法加强经典整本书阅读的落实和考查。即将颁布的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科学文化论著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等15个学习任务群,几乎全部采用了整体书阅读的形式、措施。  那么,对于经典整本书阅读,一线语文教
五、让语言活起来  第五节对我的教学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课,是2010年8月在贵阳执教《登高》。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一次全国性课改总结反思活动,主题为“人教杯”中学语文课改十年教育论坛暨教学观摩研讨。全国课改领导小组的若干位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若干位编辑、各省市自治区的二十余位省语文教研员,以及全国各地的数百位县市教研员和语文骨干教师,都睁大了双眼,注视着课堂上展示出的各种优
总印象  近年来,当考生还在高考考场上奋力鏖战时,网络上已经一浪高过一浪地热炒起语文学科(其实也是所有学科)中分量最重的一道考题——作文的标题。这固然因为作文的分值大,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总分乃至考取学校的层次,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度里,每年的作文命题在公众的潜意识中实际上就是国家形势、社会热点乃至未来走向的一种折射。尽管高考作文题所隐含的政治元素有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这样评价《归去来兮辞》。其不事雕琢的文字,潇洒出尘的意象,通脱自然的审美意趣,让文人雅士赞叹不已。尤其是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对“心”的推崇坚守,自动自觉放弃官场,回归自然的行为,连苏轼都觉得难以“师范其万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仕”与“归”的分水岭。明明“质性自然”“违己交病”,仍不得不为官12载,从29岁起“投耒去学仕”,到 41 岁毅然决
鲁迅小说《故乡》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著名篇目,倘若说到《故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点,毋庸置疑有两处:一处是圆月沙地图画,另一处是路的希望设想。在小说结尾段落,鲁迅将它们并置,现全文抄录:“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见,这是鲁迅苦心经营的艺术美学:以写实语
【评议论文】赵悦彤《李吉林情境作文教学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7。  【原文摘要】赵悦彤的硕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赵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对李吉林情境作文教学思想作了回溯性研究。赵文首先阐释了李吉林构建情境作文的理论基础;接着,梳理了情境作文教学的实施步骤;然后,提炼了情境作文教学的特点,即“情境创设的丰富性、情境过程的艺术性、情境选题的开放性、情境训练的有序性、情境运用的科学性”;最后总结了李
张晓枫的《斑纹》被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奇异的自然”主题单元,基于编者意图和选文特质,以往上这篇课文总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说明体式的常规探究上,按照说明文教学环节推进,探寻到说明对象、意图、思路、语言四方面的奥妙,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也可以如是精彩”的结论,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发现学生还有很多难懂的语句没有理解透彻,也并未真正走进作者充满温情的内心世界。这次再上《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