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年级学生有丰富的感情,但是却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他们不愿、不敢、不会说话,这种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创造贴近生活的实践,增强学生的说话兴趣。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说话能力 兴趣培养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在低年级的说话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说话训练。
一、根据年龄特点,运用直观形象诱发说话兴趣
低年级语文课文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彩色插图新颖活泼,形象直观,富有儿童情趣,学生爱看乐学。而且,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理解课文的能力,还能训练学生说话。例如,教学《北京》一课时,我刚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一见到那美丽的景色便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叹声,眼里满是向往的色彩。我当即让学生观察画面,用上“(什么)(怎么样)真美呀”的句式练习说话。学生纷纷赞叹:天安门真美啊!天安门前面的广场真美呀!接着,我把“美”字改成“庄严”“宽阔”等词,学生又争先恐后地开始描述。说话间,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审美教育得到了渗透,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也挖掘出来了。而且,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了句式的练习,促使学生形成了言必成句的好习惯。
二、发掘课本优势,引导学生学习,增强语言思维能力
低年级课本内容丰富、插图多,其目的就是让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识拼音,认汉字,训练说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小学语文第一册中,每个汉语拼音字母旁边都有一个插图,当学生不会读某个字母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插图,启发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或在干什么,该怎样读呢。这样启发后,学生不仅能快速记牢字母,同时还开发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能力。看图说话是低年级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学生观察完插图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完整的一句话。学生观察一遍插图,往往只能说一两句话,而多次观察后,就会增加说话内容,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做到“人人敢说话,人人会说话”,若能及时写下来,效果会更好。
三、评说结合,通过赞扬培养说话兴趣
不管是说话能力高的学生,还是说话能力低的学生,在受到表扬后,都会积极参与说话练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如通过画小红花来表扬学生,这样就能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说的话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学生主动参与说话训练。在引导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应一边听一边喜形于色,偶尔画龙点睛地讲评几句,待学生说完后,要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纷纷争先恐后地要求说话,并且能主动进入说话的情境中,从而培养了兴趣,树立了自信心,也使得效果倍增。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行为,应该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评价方式,捕捉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设多种情境,激发说话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利用玩玩演演的形式来进行说话训练,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学生乐说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人物,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理解了课本,又锻炼了说话能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说真话
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是最丰富的,顺应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引进课堂,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组织精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问路、借东西、购物、接待客人等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并组织一些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小游戏,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会很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也使得学生在玩中学说,真正做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现实为源泉,结合生活进行说话训练
生活是说话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每天做什么,干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在上学途中发现什么新鲜事等在课堂上勇敢地表达出来。這一方式侧重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在说话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全班同学细心倾听,并不时投给讲述学生以鼓励的眼神,在学生讲完后还要及时进行表扬。这种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培养了学生说话的兴趣,还锻炼了说话的能力。
七、鼓励引导,通过竞争激发说话兴趣
儿童最好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师在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时,应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如进行讲故事比赛时,在比赛前,教师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选择材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评出讲得好的学生在班上讲,从而真正做到人人动口,人人爱讲。平时胆子很小、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在故事会前做认真的准备,使其在全班同学面前连贯地讲述一个故事,并要求全班同学在他讲完后为他的进步鼓掌。相信,胆小又不善表达的学生从此会发生变化,公开场合敢于大胆发言,同时也会使其他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受到了鼓舞,上课也会积极主动发言了。
八、在朗读中培养说话习惯
从古至今,朗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朗读有利于学生记忆语言,学习语言。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久不忘。”这是因为朗读是眼、脑、口、耳多种器官并用的学习活动,多朗读才能对读的语句印象深刻,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只有对课文理解深刻了,学生才能说出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及相互联系,说出对课文内容思想的感受,也才能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通过上述这些方法,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兴趣,使学生能够不畏惧说话,不担心说错话,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锻炼说话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培养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起到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的作用,就是成功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说话能力 兴趣培养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在低年级的说话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说话训练。
一、根据年龄特点,运用直观形象诱发说话兴趣
低年级语文课文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彩色插图新颖活泼,形象直观,富有儿童情趣,学生爱看乐学。而且,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理解课文的能力,还能训练学生说话。例如,教学《北京》一课时,我刚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一见到那美丽的景色便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叹声,眼里满是向往的色彩。我当即让学生观察画面,用上“(什么)(怎么样)真美呀”的句式练习说话。学生纷纷赞叹:天安门真美啊!天安门前面的广场真美呀!接着,我把“美”字改成“庄严”“宽阔”等词,学生又争先恐后地开始描述。说话间,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审美教育得到了渗透,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也挖掘出来了。而且,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了句式的练习,促使学生形成了言必成句的好习惯。
二、发掘课本优势,引导学生学习,增强语言思维能力
低年级课本内容丰富、插图多,其目的就是让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识拼音,认汉字,训练说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小学语文第一册中,每个汉语拼音字母旁边都有一个插图,当学生不会读某个字母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插图,启发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或在干什么,该怎样读呢。这样启发后,学生不仅能快速记牢字母,同时还开发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能力。看图说话是低年级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学生观察完插图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完整的一句话。学生观察一遍插图,往往只能说一两句话,而多次观察后,就会增加说话内容,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做到“人人敢说话,人人会说话”,若能及时写下来,效果会更好。
三、评说结合,通过赞扬培养说话兴趣
不管是说话能力高的学生,还是说话能力低的学生,在受到表扬后,都会积极参与说话练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如通过画小红花来表扬学生,这样就能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说的话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学生主动参与说话训练。在引导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应一边听一边喜形于色,偶尔画龙点睛地讲评几句,待学生说完后,要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纷纷争先恐后地要求说话,并且能主动进入说话的情境中,从而培养了兴趣,树立了自信心,也使得效果倍增。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行为,应该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评价方式,捕捉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设多种情境,激发说话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利用玩玩演演的形式来进行说话训练,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学生乐说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人物,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理解了课本,又锻炼了说话能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说真话
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是最丰富的,顺应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引进课堂,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组织精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问路、借东西、购物、接待客人等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并组织一些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小游戏,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会很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也使得学生在玩中学说,真正做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现实为源泉,结合生活进行说话训练
生活是说话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每天做什么,干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在上学途中发现什么新鲜事等在课堂上勇敢地表达出来。這一方式侧重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在说话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全班同学细心倾听,并不时投给讲述学生以鼓励的眼神,在学生讲完后还要及时进行表扬。这种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培养了学生说话的兴趣,还锻炼了说话的能力。
七、鼓励引导,通过竞争激发说话兴趣
儿童最好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师在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时,应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如进行讲故事比赛时,在比赛前,教师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选择材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评出讲得好的学生在班上讲,从而真正做到人人动口,人人爱讲。平时胆子很小、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在故事会前做认真的准备,使其在全班同学面前连贯地讲述一个故事,并要求全班同学在他讲完后为他的进步鼓掌。相信,胆小又不善表达的学生从此会发生变化,公开场合敢于大胆发言,同时也会使其他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受到了鼓舞,上课也会积极主动发言了。
八、在朗读中培养说话习惯
从古至今,朗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朗读有利于学生记忆语言,学习语言。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久不忘。”这是因为朗读是眼、脑、口、耳多种器官并用的学习活动,多朗读才能对读的语句印象深刻,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只有对课文理解深刻了,学生才能说出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及相互联系,说出对课文内容思想的感受,也才能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通过上述这些方法,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兴趣,使学生能够不畏惧说话,不担心说错话,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锻炼说话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培养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起到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的作用,就是成功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