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共鸣与批评的东亚认同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强劲的世界性潮流,同时又是几乎所有国家合法性来源的今天,谈论东亚和解与世界和平看上去是一件唐吉诃德与大风车作战的迂腐之事,但若没有超越民族国家之上的世界主义视野,在特定时空内被政治文化操控的民族主义情绪,只会成为不断发酵的“危险的亢奋”,造成短视而狭隘的国家主义者。就东亚的历史教育与和解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与长期致力于东亚历史的研究与联动的韩国学者白永瑞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白永瑞是韩国著名学者,现为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作为东亚论述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在近代东亚的文化认同和中、日、韩三国的亚洲观等领域的研究在学界引起关注。
  东亚和平与民主进程
  唐小兵:您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做的“作为共鸣与批评的历史学—为东亚历史和解之建言”的主题讲演的讨论环节中,很多同学都非常强烈地觉得日本首先必须道歉,只有这个作为前提,我们才可以谈您讲的关于共鸣的历史或东亚的和解之类话题。东亚和解的问题,需要对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重新理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民族主义的问题?因为这在中国的社会里面,对年轻人来说是非常主流的、强势的一种观念,也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本位的观念来看待跟其他国家的关系史。
  白永瑞:就现实情况来说,目前东亚地区的年轻人,不仅仅是年轻人,而且还有一般的民众,都是比较重视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概念。而要超越这样的民族主义立场的看法或欲望,对相对边缘的思潮的发现就非常重要。
  我强调东亚区域的认同感或者是共鸣,不算太理想化,为什么呢?重要的是这样的道德判断或道德伦理价值,跟实际上的利益是连着的。举一个例子来说,目前比较重视日本的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真是为了他们的国家利益吗?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短期的利益可能是这样,但若很重视长期后果的话,这个不算是实际上的利益。为了实现21世纪东亚共同体或东亚的和平,最重要的障碍是什么?是日本的态度、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
  唐小兵:但是有些民众可能很容易被政治的文化、政治的选举,包括媒体所操纵,他很容易被鼓动一种情绪,用一种可能更加情绪化的方式看待东亚历史与国际政治,您怎么看待体制性的政治文化跟民众的东亚认识之间的关系,就是民众如何可能超越体制对他的决定性影响?
  白永瑞:我不太相信政府能够完全主导民众的政治认识。但我的看法跟一般的后现代主义者的看法不太一样,一般的后现代主义者几乎完全忽略国家的角色,而我觉得,20世纪甚至21世纪,国家在历史认知中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国家角色的前提,即应该释放出民众的主动力量,施加压力给政府,推动东亚和平的路线。
  要是政府接受民众意见的话,由于国家的力量很强,变化能够比较快地进行。但是完全依赖、依靠国家的角色的话,不容易达到东亚和平。民间和国家的力量之间要形成互动,怎么样才是一个好的互动?重要的是国家内部的民主化的力量。我们韩国人已经体验过。1998年以后,金大中或卢武铉政府执政之下,我们这些批判性知识分子比较注重参与,也给政府施加压力。我们的政府推动东亚和平的路线,在那个时候是比较成功的。
  唐小兵:所以在您看来,东亚的和解、和平,它其实跟东亚这几个主要的大国内部的民主化进程是相互关联的。
  白永瑞:内部的民主化跟国家之间的和解联动起来,我认为东亚和平共同体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推进,一是在组成这一地区的国家外部进行的国家间统合,一是在国家内部最大限度地扩大以成员个人参与为方向的内部改革。
  如何对待历史记忆
  唐小兵: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里,特别强调的是受难者的记忆,就是受迫害的、苦难的记忆。您在一篇文章《韩国人的中国认识之轨迹》里面讲到,“为了真正和解的21世纪历史,我们不仅需要具有以东亚地域为一个单位的视角,还应该从整体上掌握在东亚近代史的这个构造中间所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记忆的多样性”。那么,这个多样性的历史记忆之间,到底哪一种历史记忆是符合真相的?我的意思是说,每种历史记忆根据的是不同的一些事实,这些东西到底怎样才会构成和解?记忆和和解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怎么处理?
  白永瑞:但是历史的记忆是固定的吗?我觉得不是。我们认定我们现在的历史记忆,比如说年轻人的历史记忆是比较刻板化的,这个不是他们的责任,我们的教材给他这样的内容。问题是,现实的前提是他们的刻板的历史怎么处理呢?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的是解构他们的这个历史记忆。在不同的脉络当中,把别的历史记忆的因素拿出来,然后教给他们。考虑一下,以前我们都是比较习惯地思考各个国家利益的冲突、战争。但是另外的历史,民间的连带运动、跨国境的连带运动,这样的故事拿出来教给他的话,可以用于解构他们刻板的历史记忆。所以实际上,历史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是历史记忆之间的竞争、战争,是这样的历史记忆跟那样的历史记忆的战争。
  
  东亚的文化认同
  唐小兵:您讲东亚,尤其是民众之间相互的共鸣、和解,您讲要关怀对方的心,然后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的主张,这才是走向和解的第一步。那在您看来,怎样的一些资源,才会帮助我们?这个资源是来自于自由主义的东西,还是说也包括儒家的一些文化资源?
  白永瑞:什么都可以,刚刚你所强调的儒家或自由主义都可以。东亚地区的文明圈是很大的文明圈,儒家、佛教,还有目前的基督教,影响都比较大。还有20世纪前半期的东亚地区的民间连带运动的经验也非常丰富,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或者是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影响的经验,都非常重要。目前以国别史的角度来写的、一般的正在使用的教科书没有涉及这样的经验。但是《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这本教科书里头有,介绍非常丰富。这个也是我们应该发掘的遗产。
  唐小兵:上次我们学校来了一个教授,是德国的一个搞历史教育的学者,他认为在西方的很多大学里面,其实历史教育主要是公民教育。在您看来,怎么通过一些方式让历史教育既对历史有相对比较真实的描述,同时又能促进对人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养成?
  白永瑞:这个答案没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应该注意到东亚地区的现实要求,注意到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把国民的认同放在一个多元化结构的架构里头。一个相对化、多元化的认同之间会形成紧张,怎么掌握紧张、怎么掌握平衡,这个很重要。
  唐小兵:以前中国的媒体,更多关注的是欧美学者的思想与理论,现在逐渐在改变。其实,至少对于我来说,日本、韩国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资源,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的理解,其实至少是同等重要的。所以这方面确实要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然后才会达成一个相互的、基本的共鸣和理解。
  白永瑞:不单纯东亚三国在地理上在距离上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感情上、历史上、文化上,也是非常紧密的。据我的经验,东亚知识分子间的连带性活动和实际交流是很容易的,即使有些语言上的障碍,但还是很容易亲近和共鸣,这与见到欧美学者时的感觉不同,感觉更亲密,我认为这种感情是在东亚创建新未来的希望的基础。所以这种学术性交流非常重要。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思考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利益与价值的分化竞争,而这种分化有其产生的特定体制结构与文明状态。在此语境中,自由主义遭到了各种质疑和挑战,比如强调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为各种保守、激进或者混搭的方案提供背书。对此,中国的自由主义应当正视自身的理论发展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轻视实践问题),以一种丰富壮大自我的方式把中国特殊论的质疑消解和转化,克服教条心智而实现
10几年前,意大利哲学家博比奥(Norberto Bobbio)出了一本小书《赞美温柔》,该书的主文就是《赞美温柔》这篇论文。  在这篇文章里,他指出人类的德行发展,都是强者的阳性道德,以征服、胜利与支配为主。这种德行观其实是错的,它应有一种对立面,那就是温柔。它是一种非力量的道德,以助人、帮人向善为目标。他认为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的确是有优劣、进步落伍的区分,但若进步优秀的不去帮助落后低劣的
截至笔者落笔,7月17日发生于乌克兰东部的坠机事件已经过去6天,对事件的调查刚刚发展到黑匣子已被送至英国分析、荷兰同意领导国际调查、遇难者尸体已被运往乌克兰哈尔科夫并即将运往荷兰。从这个进度可见,这6天里各方在事件调查方面取得的进展极为有限,基本上从事件发生第三天后,占据媒体报道焦点位置的就已经不再是空难本身,而是这场灾难对整个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和西方间紧张关系乃至国际格局的影响。围绕空难数量众
“一般来说,政治处理的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事情。与之相比,伟大的宗教则通常声称它们有权利统治全部生活。”彼特沃克在《弯曲的脊梁》一书中,继续将无所不包的极权主义运动置于宗教视域中考察,他所提醒的是这样一种反观:极权政治与宗教的竞争,可能是源于政治在群体性精神渴求与权力结构中的宗教变体身份。  当我们发现亟缺科学常识的人同样可以声称“相信科学”,“科学”的内涵便已经异化,成为一種信仰。这种信仰与纳
3月3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展开2013年度的第三次外事访问,目的地是蒙古国,为期两天。这是自小泉纯一郎之后,7年来日本首相首度出访蒙古。时值钓鱼岛局势热度稍退,基本面仍很严峻,蒙古又是东北亚诸国中地缘政治价值独特、姿态较超脱的一个,同时还是中国北方第二大邻邦,再加上今年1月安倍曾出访东南亚三国,这使得外界普遍将之解读为罗织外交包围圈,旨在遏制中国的举动。  表面上,安倍是带着“众所周知”的原因围
入莞21年后,东莞塘厦立德电子厂迎来“革命性”转变:员工可坐着上班!  过去21年里,先后在这家工厂打工的数万名工人,都是站着上班的。但“90后”登场后,不干了。这拨新生代产业工人通过罢工,改变这家工厂持续20多年的“站立作业”的规则。  “站着上班,脚都站肿了,谁干?”参与这场罢工的阿磊告诉《南风窗》记者,“缺乏人性化的企业,注定要出大事。”  敏感者应从中嗅出一点异味。逐渐成长起来的“90后”
高校老师群体的公众形象十分堪忧。从“砖家”到“叫兽”,现在又增添了“禽兽”的绰号。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近日被网友举报强吻女学生,并且还“有图有证据”。王小箭事后对媒体表示,他已退休,这两名当事女生并非他的研究生,并称他带学生实践和交流的风格就是“连说带哄”,照片上就是他“哄”的时候。此说一出,无法服众。王小箭最终被“停止教学活动,降低退休待遇”。  另一边,时隔3个月没有下文的厦门大学吴
几乎任何涉及“北大”的争议都可能在社会上得到放大式的关注。5月5日,北大官方宣布,要在处于校园中心位置的静园建设新的燕京学堂,建立“具有开创性的”中国学基地,并招收以国际学生为主的一年制中国学硕士。消息公布之日,恰逢习近平主席前往北大和师生座谈并发表讲话、对中国大学的发展提出期待的次日。  但是,这一计划很快在校内和北大校友中引起激烈反对声,并随着在网络和媒体上公开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北大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土地制度便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围绕土地问题的争论才会持续地保持高热度。  通过土地确权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和简单的“私有化逻辑”相反,农民要求的恰恰是现有的土地制度赋予的、但现实中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的土地权利。  实际上,所有权不是源头,也不是起始点。土地上财产权利的安排对于
火车站、行李、鞭炮、笑脸、祭神、团聚、年夜饭、游玩、走亲戚……所有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中国的春节。  这是对一年来的告慰,也是新的一年梦想的开始。  一个民族的古老节日,或多或少具有宗教的色彩,所有的符号和仪式,其传递的,无不是对一方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关怀。但时至今日,春节的背景,已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它的人口移动和社会流动,折射出农业社会在向工业社会疾迅迈进中特有的焦虑。  因此它已被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