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态生成成为高效课堂的亮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就要努力探求课堂动态生成的内在规律和意义,使课堂能够实施预约动态生成的精彩。教学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动态生成成为高效课堂的亮点。
  经典案例一
  质疑“鱼翔浅底”
  我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这组写景的句子好不好?”,只有一个同学大声地说:“我认为‘鱼翔浅底’不好!”我就让他站起来说说自己的高见。他说:“老师,毛泽东是站在橘子洲头看眼前的景色,那么他在那么远的地方怎么能看到水里的鱼呢?”。
  这个问题乍听起来是没道理的,但是细想一下,挺有道理啊!于是我首先认可了这位同学的问题,于是我沿着这一思路继续追问,“是啊,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说明他善于思考,具有创新精神,那么大家可以想想,毛泽东为什么能看得到水里的鱼呢”?
  河水很清澈,所以在很远处就能看到江水里的鱼,在自由自在地游泳,这样的观点很多同学都很赞同的,那么结合到文本,我继续发问,“哪些字或者是哪些词能够体现出江水之清澈呢”?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答道:“‘透’字,江水像碧玉一样晶莹剔透,可见水之清澈。”
  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他们继续反驳说:“即使是那样,也看不到江里的鱼。”
  “即使江水很清澈,但是因为人的视力所限,还是不能够看到江里的鱼的,但是为什么毛泽东会这样写呢”?最后经过我和学生们反复讨论后明确:文学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作者是用了夸张这种艺术化的写作手法,把江水的澄澈表现地淋漓尽致,并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种震撼感。
  案例分析:
  这个问题在我备课的时候是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在现有文本中生发而来的。我想,这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生成,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的生成,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样的动态生成使得课堂呈现教学互动的场面。
  经典案例二
  质疑“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在赏析第一段时,我问学生,这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的学生说“哭声直上干云霄”是夸张,有的学生有异议,我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夸张,理由是哭声再大也不能冲上云霄;第二种是认为这是当时历史真实的再现,这样更有深度有力度,比起说是夸张效果更好,通过和学生交流,学生认可了第二种说法。
  案例分析
  我没有想到:“哭声直上干云霄”的修辞手法,竟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主旨。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要善于把握诸如此类的教学疑点、盲点和学生的兴奋点,把“问题”加工成“话题”,让“没有预设的精彩”成为高效课堂的亮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使动态生成为课堂的亮点。这一点在教片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语文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智慧。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产生出灵感,迸发出创造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动态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但是,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在两个经典案例中,当学生对文本产生疑问时,我都做出了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在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忘记了“育人”这个根本,而纯粹地沦落为教书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交融统一的。一方面,必须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目标;另一方面,千万不能丢弃思想教育、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因素逐渐积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课堂上虽然并不要求同步,不要求整齐划一,但要求交互共鸣,触类旁通,讲求各种观点之间的互补。在学生的质疑和辨析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有序而充满着各种观点合流而碰撞的“意义交汇场”,让课堂成为新观点的产生过程,新见解的生长过程,成为一个既有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的见解的个性与发现的“大观园”。
  吴素梅,教师,现居山东博兴。
其他文献
一.应该让女教师成为幸福的导师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我认为女教师应成为人类幸福的导师。教育不仅应具有高度,更应注入厚度与温度。我们的社会给各类人才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我们却忽略了对他们内心的关注,也无视自身的幸福……没有幸福的高度,就像没有土壤的植物,生命难以持久至少会逐渐枯萎,迷失人生航向。于是,马加爵、刘海洋们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官员、学者、企业家在填补空虚中纷纷落马。打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但面对同一文本,因学生已有知识与阅历差异,学生会有不同感受与领悟。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与要求学生,也无需面面俱到,而是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要求、明确课堂提问,使阅读教学因明确而高效。对此,笔者具体分述如下。  一.明确阅读内容与要求,增强阅读体验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质上是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现在的识字教学却出现了效率低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老师没有重视识字教学,在思想上存在识字教学理念的“缺失点”,目标上没有挖掘出识字教学的“闪光点”, 识字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识字教学环境缺乏情趣化。经常会遇到一些老师在台上讲得非常卖力,而学生在台下玩得不亦乐乎的现象。  《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是对教育过程生成可变性的概括,是对过去强调教育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展示
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设置教学目标是首要步骤,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教学环节的实施,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等。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课堂目标的导向作用,以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导教作用:优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指导与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中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重任。   一.中学生说话能力堪忧   二十一世纪对中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可是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
“京口瓜洲一水间”一句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此诗选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在同是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编者特别指出:“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读“jiàn”,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此处“间”应读平声,即“jiān”。  为方便论述,兹录全诗如下: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作者简介及其晚年创作态度。  王安
隋朝末年,大运河开通,炀帝下江都享乐。他看到挽龙舟的美女曝晒于烈日下,很是怜惜,于是让群臣商量给美女遮荫的方法。大臣虞世基提出可在大堤坝上广植柳树。于是隋炀帝下令在运河两岸种柳,在御书上亲书赐柳姓杨,让柳享受与帝王同姓的恩宠。此后柳便被称为杨柳了。  杨柳姿态优雅,秀色迷人,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在古典文学中,特别是在古代诗歌中,杨柳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审美意象,为诗人吟咏歌唱。  一.表达对柳的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学生成天被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包围,不少学生读书只看韩寒、郭敬明,开口闭口“小时代”、“来自星星的你”,中学语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的传递,使学生的人格精神和文化修养都得以完善和提升呢?以下是我在讲授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的一些尝试和一点粗浅认识。  尝试一:在吟诵美读中体会语文的文
就语文教学而言,完全按照课本和教师用书讲课,没有个人的设计和创新,被称为是“照本宣科”,此种教学最终形成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理念和方法,除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外,还把师生关系置于冰点,课堂毫无生气可言,学生处于被逼无奈的境地。可以想见学生的心理和厌学表现,也可以想见学习的效果。这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决非罕见。究其因,或者将教材视为金科玉律,认为不可更改;或者是教师懒惰成性,所谓考什么教什么,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