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一诗中“间”的字音刍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00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一句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此诗选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在同是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编者特别指出:“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读“jiàn”,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此处“间”应读平声,即“jiān”。
  为方便论述,兹录全诗如下: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作者简介及其晚年创作态度。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王安石不仅是当时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在当时文坛上地位举足轻重。《泊船瓜洲》为王安石(1021-1086)晚年(1075)作品。
  王安石晚年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世称“王荆公体”。《泊船瓜洲》一诗,历来被人称道,一大原因是此诗对字的锤炼,对修辞的讲究,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据说诗中的“绿”字,他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最终才决定用“绿”字(详见《容斋随笔》卷八),这一事例,说明了王安石晚年创作态度严谨,不容丝毫疏漏。
  二.谈谈七绝的格律。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绝句,由四句组成,在唐时已非常盛行,竟称为唐诗的精粹。在形式音韵等格律方面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泊船瓜洲》一诗,属七绝无疑。
  七绝格律分类,共4类:1.仄起平韵正格;2.平起平韵偏格;3.仄起仄韵正格;4.平起仄韵正格。这是七绝的四种基本格式。
  《泊船瓜洲》为上述七绝格律中仄起平韵正格,首句末字,第二句末字,尾句末字均须押韵,在七绝诗的创作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格式。
  格式如下(附《泊船瓜洲》对照):
  仄仄平平仄仄平,京口瓜洲一水间,平平仄仄仄平平。钟山只隔数重山。
  平平仄仄平平仄,春风又绿江南岸,仄仄平平仄仄平。明月何时照我还。
  从诗歌格律来说,“间”当读平声无误,即现在所谓的“第一声”。
  诗歌创作,特别是格律诗,唐以后历代都严格遵守它的规矩。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古代南朝沈约发明的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可是两码事,主要是现在的普通话中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入声字。而格律诗的创作,在音韵上是完全遵照古代四声的。
  《泊船瓜洲》一、三、四句结尾一字属韵脚,必须押平声韵。“间、山、还”同属诗韵中的“十五删”,属平韵。(详见《诗韵合璧》1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平水韵》上平十五删,当然还有其他韵书可查。)
  有些读者可能存此一疑,第三句末字“岸”的韵母不是“àn”,和“间、山、还”的韵母一样吗?为解此疑,特赘述如下:第三句末字“岸”,為仄声字,和“间、山、还” 平仄不同,在所有的韵书里,都不在同一韵部。再说,七绝韵脚也绝对没有平仄混押一说,若犯此大错,徒令学诗之人哂笑。
  纵观《泊船瓜洲》,仅2字出律,即第“京、明”字,应仄而平,无伤大雅,其实不算出律(“一”字在古代为入声字,属仄声)因格律诗创作特别是七绝、七律,有“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一说,也就是一句诗中的第一、三、五字可不遵平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分明。由此,可见,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一诗,是完全遵照七绝格律的。“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读平声,即“jiān”无疑。
  三.同时代的作品可做佐证。
  宋代三大诗话之一《石林诗话》上卷第六则载“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合,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宋人胡铨曾作《菩萨蛮·辛未七夕戏答张庆符》:“银河牛女年年渡,相逢未款还忧去。珠斗欲阑干,盈盈一水间。玉人偷拜月,苦恨匆匆别。此意愿天怜,今宵长似年。”这首词中直接袭用了“盈盈一水间”句(古人谓之“偷语”),根据词牌格律,这个“间”字必须是平声。
  格律诗成熟于唐朝,至宋时,普遍为诗家接受。王安石晚年作品,世称“王荆公体”,诗风精丽工巧,重炼意,重修辞,重用词、造句、炼字,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在格律诗的创作上更趋严谨,以他在当时的文坛地位,他不可能在创作格律诗时犯下“三连仄”的低级错误,若“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读“jiàn”,即《泊船瓜洲》首句末三字犯“三连仄”,(三连仄在七言格律诗的句尾绝不容犯),所以“一水间”的“间”当为平声。
  林程,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凡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心里都明白,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中最终的落脚点当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成效,这显然作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师们的重头戏了。长期以来,不知有多少在一线从事作文教学的老师们在不断地探索着学生怎样写好作文的路子,可是,这条路走得实在是太艰难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活,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他们在作文时“一拼、二凑、三照抄”,根本看不到生活的露水,闻不到思想的芬芳。让他们写一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是具备基本性质的专业课程。”然而,目前在中职学校众多专业课中,语文课已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正被日渐边缘化的课程。如何破此瓶颈,让职高语文教学走向开阔明媚的春天,凭自己的职教经历,我以为:职高语文要从教与学、师与生两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摒弃旧习,摸索新法,达到语文与专业统一的境界。  一.学生要明白语文学习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是成就优
一.何谓“洗课”  洗课就是对教案进行再思考。这一过程江苏省新课标教材主编杨九俊教授把它形象地称为“洗课”,就是说像洗衣去除灰尘油渍,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的同时,还要明确“不教什么”。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经过“洗课”,教师将课后反思的过程置前,减少课堂的“冗余”,将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  二.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作了明确界定:“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概念、思想的理解不透彻,有时出现各种误区,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面看很热闹,实际“新瓶装旧酒”,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没有多大作用。  为了更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真正用新的教育思想培养具有主动求知
一.应该让女教师成为幸福的导师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我认为女教师应成为人类幸福的导师。教育不仅应具有高度,更应注入厚度与温度。我们的社会给各类人才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我们却忽略了对他们内心的关注,也无视自身的幸福……没有幸福的高度,就像没有土壤的植物,生命难以持久至少会逐渐枯萎,迷失人生航向。于是,马加爵、刘海洋们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官员、学者、企业家在填补空虚中纷纷落马。打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但面对同一文本,因学生已有知识与阅历差异,学生会有不同感受与领悟。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与要求学生,也无需面面俱到,而是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要求、明确课堂提问,使阅读教学因明确而高效。对此,笔者具体分述如下。  一.明确阅读内容与要求,增强阅读体验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质上是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现在的识字教学却出现了效率低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老师没有重视识字教学,在思想上存在识字教学理念的“缺失点”,目标上没有挖掘出识字教学的“闪光点”, 识字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识字教学环境缺乏情趣化。经常会遇到一些老师在台上讲得非常卖力,而学生在台下玩得不亦乐乎的现象。  《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是对教育过程生成可变性的概括,是对过去强调教育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展示
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设置教学目标是首要步骤,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教学环节的实施,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等。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课堂目标的导向作用,以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导教作用:优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指导与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中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重任。   一.中学生说话能力堪忧   二十一世纪对中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可是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