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的妙用 内心的煎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教学《半截蜡烛》最后时,学生突然提问:“老师,结尾总感觉好像未完待续,为什么用这样的结尾呢?”
  此问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其他学生纷纷附和。于是我趁机抛出话题:是啊,当我读到这里,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戛然而止,让读者有些意外。那为什么用这样简洁而又意犹未尽的结尾呢?小组讨论一下。
  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谈开了,过一会儿,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生1:老师,我们觉得作者故意这样处理的,让读者有一种很想往下读的欲望,于是引发了大家的想象,可以说拓宽了想象空间。
  生2:老师,我们觉得这样简洁、快速、自然的结尾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意犹未尽,让我们读者的心也仿佛跟随着小女孩胜利挽回危机而稍微放松呢。
  生3:但感觉似乎又拽着我们的心,不知后面会发生什么。
  生4:这是个故事,巧妙的故事结尾能让我们印象深刻。
  生5:当你读到这里,感觉特别紧张。……
  听到这里,我顺势引导:你很紧张,我也担心,那么杰奎琳呢,此时的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
  生1:她双手拿着蜡烛,看似镇定的她其实心在“怦怦”地跳动,生怕蜡烛熄灭得太早,她知道:如果灭的太早,不但会被发现,一家人的生命也结束了。她端着蜡烛,好像是端着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
  生2:当她端着蜡烛上楼,心“怦怦”地跳着。她想:如果德军追上来怎么办?当蜡烛熄灭时,她还不时地看了一下后面,在看到没人的情况下,她心中悬着的石头才慢慢落下,因为危机暂时过去了……
  生3:加油,加油,不紧张,蜡烛啊,燃烧得再慢点儿!想着想着,她加快了步伐,心“怦怦”直跳,都快要蹦出来了。她喘着气儿,生怕露出破绽被三个德国军官发现。终于成功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暂时放松下来了。
  生4:蜡烛啊,你还有多久就燃烧结束了,今天这么几级台级怎么感觉那么漫长,怎么还没走完啊,烛光左右摇曳,不知是手在发抖还是微弱的气息吹的。
  生5:杰奎琳小心翼翼地捧着蜡烛,一步一步地踏上楼梯,镇定中透着一丝忧虑,心跳加速了,比她的步伐还快,生怕在哪一阶楼梯时,蜡烛就会熄灭了,蜡烛熄灭了,就意味着秘密就会暴露。此时此刻,蜡烛好像更重要了,它守住了秘密,也照亮了杰奎琳上楼的路。
  ……
  接着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经过讨论,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非常到位和精彩,可见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所以以后碰到问题不妨利用大家的智慧。这是小说,小说有几大要素,其中有一个叫环境描写要素,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环境描写,通过这一简短描写烘托当时气氛紧张,而戛然而止的结尾又令我们读者很想去揣摩下面的故事,激发大家的兴趣,印象深刻。所以以后我们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它会令你的作文生出不一般的精彩。”
  【反思】
  这个教学流程是在课堂中自然而然生成的,没有任何修饰,毫无预设,就是这样一个随机的环节却让即将结束的课生出令人激动的精彩亮点。细细揣摩,这里面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
  1.课堂氛围愉悦轻松,思维得以被激发。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读出了问题,有感而发,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中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含金量高的问题一定会引诱起孩子们的积极思索与探讨。学生乐此不疲地在课文中寻找依据,在小组中自发地热烈讨论,而这个过程正是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在这个无拘无束的过程中探讨问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2. 主动参与质疑解惑,兴趣得以被调动。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又被作为重点讨论的话题,对于这个提问的学生而言,相信他以后会更敢于在课堂上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他们的读文、组织、语言等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提升。这样,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能把问题的解答记得尤为牢固,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内心的需求。所以我们的课堂中不妨多一些放手让孩子去质疑的环节,尽管这个过程有时会费些时间或者有时会打乱我们课堂的节奏秩序,甚至会给老师带来尴尬、不快等,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确实是大有裨益的。
  3. 顺势巧妙的引导,思路得以被开拓。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没有打断,而是顺着他的思路灵活引导,把问题又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而这个引导的问题恰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于是在议论纷纷中开拓了思路,语言丰富多彩。
  4.课堂情境的良好创设,心灵得以被感染。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并有那么多真实话语的流露,是因为课堂的前半部分已经吸引了孩子,他们已经融入了课堂里,所以才会有主动的思考、大胆的质疑、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发言。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课堂情境的创设便于拽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投入课堂,正所谓以情激情,感染孩子。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妨多一些放手,给学生多一点自己的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一定会有更多的、别样的收获。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考试,是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日益受到关注的热门话题。考试的基本属性是一种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师更加有效的教,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让语文课程更为有效的发展。这里,让我们试着审视当前如火如荼的语文考试改革,点击语文考试命题中出现的若干关键词,拨云见日,触摸课程改革的脉搏,看清有效教学的方向。    关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命题导教导学的功能。如何让语文命题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何让语文检测与课堂教学和谐统一呢?坚持依据《标准》,紧扣课本,应是语文命题始终不渝的追求。    依标——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研究课精彩纷呈。这些课一会儿不用多媒体就不算精彩,一会儿没有小组教学就不算好课。我们一线教师有时有点无所适从。时下的语文课该怎么上?笔者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顿时豁然开朗,这才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一、以读为主线    于老师在上课伊始,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遍,用笔留下思考的痕迹;请默读完课文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得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启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散文,写了作者回忆起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缺的宝贵精神财富。全文语言在质朴中带着柔美,字里行间渗透着母亲的关爱,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爱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一品奇柳寻常的外貌  1.这段
教材分析  《识字6》是一篇用“词串”组成的识字课文。课文写在夏天的夜晚,小丁丁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庭院里纳凉,巧妙地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配以相应的插图,要求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极富生活气息和童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图上所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  3.学会本课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过程 
一、激活积淀——在“接受”中实现语言的再积累    [教学片段一]  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后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引导对有关课题的理解。  师:读了课文以后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  师: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吗?  生:逼真。  生:栩栩如生。  师:这
所谓作文,就是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文字记录下来。低年级儿童通过阅读这一途径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汉字、词语、句式后,逐步产生了写一写的冲动。但作文需要素材,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作文是一种新生事物,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什么素材。因此,他们在文章内容、遣词造句、字数等方面把握不好,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句子写不通顺或者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不会合理组织文章结构等现象,甚至一部分学生干巴巴几句话就完成了一篇作
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呢?    一、小练笔的最佳时机    1.语言感悟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本次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我让学生在习作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打有准备仗,做到心中有数。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从而“实现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使学生爱写,乐写,愿意亲近习作。    教学目标    1.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口香糖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