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教学《半截蜡烛》最后时,学生突然提问:“老师,结尾总感觉好像未完待续,为什么用这样的结尾呢?”
此问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其他学生纷纷附和。于是我趁机抛出话题:是啊,当我读到这里,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戛然而止,让读者有些意外。那为什么用这样简洁而又意犹未尽的结尾呢?小组讨论一下。
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谈开了,过一会儿,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生1:老师,我们觉得作者故意这样处理的,让读者有一种很想往下读的欲望,于是引发了大家的想象,可以说拓宽了想象空间。
生2:老师,我们觉得这样简洁、快速、自然的结尾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意犹未尽,让我们读者的心也仿佛跟随着小女孩胜利挽回危机而稍微放松呢。
生3:但感觉似乎又拽着我们的心,不知后面会发生什么。
生4:这是个故事,巧妙的故事结尾能让我们印象深刻。
生5:当你读到这里,感觉特别紧张。……
听到这里,我顺势引导:你很紧张,我也担心,那么杰奎琳呢,此时的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
生1:她双手拿着蜡烛,看似镇定的她其实心在“怦怦”地跳动,生怕蜡烛熄灭得太早,她知道:如果灭的太早,不但会被发现,一家人的生命也结束了。她端着蜡烛,好像是端着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
生2:当她端着蜡烛上楼,心“怦怦”地跳着。她想:如果德军追上来怎么办?当蜡烛熄灭时,她还不时地看了一下后面,在看到没人的情况下,她心中悬着的石头才慢慢落下,因为危机暂时过去了……
生3:加油,加油,不紧张,蜡烛啊,燃烧得再慢点儿!想着想着,她加快了步伐,心“怦怦”直跳,都快要蹦出来了。她喘着气儿,生怕露出破绽被三个德国军官发现。终于成功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暂时放松下来了。
生4:蜡烛啊,你还有多久就燃烧结束了,今天这么几级台级怎么感觉那么漫长,怎么还没走完啊,烛光左右摇曳,不知是手在发抖还是微弱的气息吹的。
生5:杰奎琳小心翼翼地捧着蜡烛,一步一步地踏上楼梯,镇定中透着一丝忧虑,心跳加速了,比她的步伐还快,生怕在哪一阶楼梯时,蜡烛就会熄灭了,蜡烛熄灭了,就意味着秘密就会暴露。此时此刻,蜡烛好像更重要了,它守住了秘密,也照亮了杰奎琳上楼的路。
……
接着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经过讨论,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非常到位和精彩,可见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所以以后碰到问题不妨利用大家的智慧。这是小说,小说有几大要素,其中有一个叫环境描写要素,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环境描写,通过这一简短描写烘托当时气氛紧张,而戛然而止的结尾又令我们读者很想去揣摩下面的故事,激发大家的兴趣,印象深刻。所以以后我们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它会令你的作文生出不一般的精彩。”
【反思】
这个教学流程是在课堂中自然而然生成的,没有任何修饰,毫无预设,就是这样一个随机的环节却让即将结束的课生出令人激动的精彩亮点。细细揣摩,这里面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
1.课堂氛围愉悦轻松,思维得以被激发。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读出了问题,有感而发,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中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含金量高的问题一定会引诱起孩子们的积极思索与探讨。学生乐此不疲地在课文中寻找依据,在小组中自发地热烈讨论,而这个过程正是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在这个无拘无束的过程中探讨问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2. 主动参与质疑解惑,兴趣得以被调动。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又被作为重点讨论的话题,对于这个提问的学生而言,相信他以后会更敢于在课堂上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他们的读文、组织、语言等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提升。这样,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能把问题的解答记得尤为牢固,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内心的需求。所以我们的课堂中不妨多一些放手让孩子去质疑的环节,尽管这个过程有时会费些时间或者有时会打乱我们课堂的节奏秩序,甚至会给老师带来尴尬、不快等,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确实是大有裨益的。
3. 顺势巧妙的引导,思路得以被开拓。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没有打断,而是顺着他的思路灵活引导,把问题又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而这个引导的问题恰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于是在议论纷纷中开拓了思路,语言丰富多彩。
4.课堂情境的良好创设,心灵得以被感染。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并有那么多真实话语的流露,是因为课堂的前半部分已经吸引了孩子,他们已经融入了课堂里,所以才会有主动的思考、大胆的质疑、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发言。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课堂情境的创设便于拽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投入课堂,正所谓以情激情,感染孩子。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妨多一些放手,给学生多一点自己的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一定会有更多的、别样的收获。
(责编 张亚莎)
教学《半截蜡烛》最后时,学生突然提问:“老师,结尾总感觉好像未完待续,为什么用这样的结尾呢?”
此问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其他学生纷纷附和。于是我趁机抛出话题:是啊,当我读到这里,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戛然而止,让读者有些意外。那为什么用这样简洁而又意犹未尽的结尾呢?小组讨论一下。
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谈开了,过一会儿,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生1:老师,我们觉得作者故意这样处理的,让读者有一种很想往下读的欲望,于是引发了大家的想象,可以说拓宽了想象空间。
生2:老师,我们觉得这样简洁、快速、自然的结尾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意犹未尽,让我们读者的心也仿佛跟随着小女孩胜利挽回危机而稍微放松呢。
生3:但感觉似乎又拽着我们的心,不知后面会发生什么。
生4:这是个故事,巧妙的故事结尾能让我们印象深刻。
生5:当你读到这里,感觉特别紧张。……
听到这里,我顺势引导:你很紧张,我也担心,那么杰奎琳呢,此时的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
生1:她双手拿着蜡烛,看似镇定的她其实心在“怦怦”地跳动,生怕蜡烛熄灭得太早,她知道:如果灭的太早,不但会被发现,一家人的生命也结束了。她端着蜡烛,好像是端着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
生2:当她端着蜡烛上楼,心“怦怦”地跳着。她想:如果德军追上来怎么办?当蜡烛熄灭时,她还不时地看了一下后面,在看到没人的情况下,她心中悬着的石头才慢慢落下,因为危机暂时过去了……
生3:加油,加油,不紧张,蜡烛啊,燃烧得再慢点儿!想着想着,她加快了步伐,心“怦怦”直跳,都快要蹦出来了。她喘着气儿,生怕露出破绽被三个德国军官发现。终于成功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暂时放松下来了。
生4:蜡烛啊,你还有多久就燃烧结束了,今天这么几级台级怎么感觉那么漫长,怎么还没走完啊,烛光左右摇曳,不知是手在发抖还是微弱的气息吹的。
生5:杰奎琳小心翼翼地捧着蜡烛,一步一步地踏上楼梯,镇定中透着一丝忧虑,心跳加速了,比她的步伐还快,生怕在哪一阶楼梯时,蜡烛就会熄灭了,蜡烛熄灭了,就意味着秘密就会暴露。此时此刻,蜡烛好像更重要了,它守住了秘密,也照亮了杰奎琳上楼的路。
……
接着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经过讨论,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非常到位和精彩,可见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所以以后碰到问题不妨利用大家的智慧。这是小说,小说有几大要素,其中有一个叫环境描写要素,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环境描写,通过这一简短描写烘托当时气氛紧张,而戛然而止的结尾又令我们读者很想去揣摩下面的故事,激发大家的兴趣,印象深刻。所以以后我们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它会令你的作文生出不一般的精彩。”
【反思】
这个教学流程是在课堂中自然而然生成的,没有任何修饰,毫无预设,就是这样一个随机的环节却让即将结束的课生出令人激动的精彩亮点。细细揣摩,这里面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
1.课堂氛围愉悦轻松,思维得以被激发。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读出了问题,有感而发,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中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含金量高的问题一定会引诱起孩子们的积极思索与探讨。学生乐此不疲地在课文中寻找依据,在小组中自发地热烈讨论,而这个过程正是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在这个无拘无束的过程中探讨问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2. 主动参与质疑解惑,兴趣得以被调动。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又被作为重点讨论的话题,对于这个提问的学生而言,相信他以后会更敢于在课堂上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他们的读文、组织、语言等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提升。这样,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能把问题的解答记得尤为牢固,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内心的需求。所以我们的课堂中不妨多一些放手让孩子去质疑的环节,尽管这个过程有时会费些时间或者有时会打乱我们课堂的节奏秩序,甚至会给老师带来尴尬、不快等,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确实是大有裨益的。
3. 顺势巧妙的引导,思路得以被开拓。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没有打断,而是顺着他的思路灵活引导,把问题又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而这个引导的问题恰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于是在议论纷纷中开拓了思路,语言丰富多彩。
4.课堂情境的良好创设,心灵得以被感染。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并有那么多真实话语的流露,是因为课堂的前半部分已经吸引了孩子,他们已经融入了课堂里,所以才会有主动的思考、大胆的质疑、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发言。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课堂情境的创设便于拽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投入课堂,正所谓以情激情,感染孩子。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妨多一些放手,给学生多一点自己的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一定会有更多的、别样的收获。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