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因素及诊治策略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普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诊治进行分析探讨。方法:2012-2014年我院收治外科手术310例为样本,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观察组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诊治措施。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普外科术后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性质、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手术切口长度、血红蛋白含量有明显相关性,与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普外科 手术切口 感染 抗生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8-0265-01
  外科手术给身体带来创伤,使细菌有机会侵入伤口造成感染。患者术后经常需要插管、引流,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院内感染。尤其像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经腹胆囊切除术、肠道修补或切除术、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切除术等,术后感染的几率非常大。除了手术类型是引起感染的因素外,手术时间、患者年龄、切口类型、住院时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0 年 1 月~2012 年 1 月间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 31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9 例,女 91 例,年龄 9~82 岁。
  1.2 方法
  对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查阅,对患者年龄、病史、手术部位、切口类型、各种检查报告、医嘱单、药敏试验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偏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值,以切口感染为变应量,单因素分析得到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照,见表1。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普外科术后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性质、手术时间、切口類型、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手术切口长度、血红蛋白含量有明显相关性,与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医院外科手术中,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在本组资料中,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性质、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手术切口长度、血红蛋白含量等。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需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和手术野有无感染等因素决定,对于术后感染发生率>5%的患者围手术期需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国内文献报道术后0.5~1小时应用抗生素能预防感染,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应用抗生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手术切口感染的感染菌多是革兰阳性菌,要选择广谱抗生素,并保证在一定时间内有足够的血药浓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在感染之前将抗生素输送到手术部位,保证靶器官或者靶组织有足够的血药浓度。胃肠道肿瘤术、剖腹探查术、阑尾炎、胆囊炎等感染性疾病和创伤性较大手术类型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切口感染多数来自于腹腔感染性渗液和开放的消化道,胃肠手术靠近远端,细菌含量越多,越容易发生感染。对于这类手术要做好手术切口的护理。手术时间越长,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越高,这与切口暴露的时间有关系,同时手术室空气流动及人员流动、空气中传染源增加,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率,长时间手术牵拉导致切口周围缺氧损伤,麻醉时间长也导致患者抗菌能力下降。这就要求手术医生熟练手术操作,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手术室人员流动,手术室常规消毒,增加术前半小时的再次消毒,设立专门护理人员管理无菌物品。高龄患者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龄患者各方面身体机能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同时伴有COPD、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相对于年轻人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方面有着良好的优势,术前半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率。但是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针对患者病情和身体特征正确、合理的选用抗生素,指导围术期用药。其中二联、三联用药较多,会对抗生素产生依赖性,长时间用药使细菌耐药性增强,耐药菌种类增加。术前使用抗生素、术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都不是预防切口感染的最佳方法,要注意合理使用是关键,决不能滥用抗生素,要针对手术部位,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及时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了解细菌感染的变化情况,便于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应用抗菌药物。对于已经感染的伤口,需要尽早切开引流,及时清除坏死组织,采用二期缝合技术可缩短病程,增强皮肤组织连续性,使伤口尽早愈合。在新长成的组织创面上选用抗生素盐水湿敷,使表面被抗生素均匀覆盖,增强局部组织的抗菌能力,便于伤口愈合。采用全层、间断缝合技术,可防止伤口留下死腔。为患者机体及时补充营养,加快新陈代谢,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可口服敏感抗生素。有计划分批、分期的交替使用抗生素,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结语
  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全珍,关春保,张惠珍,等.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2,(23):275-276.
  [2] 张正清.普外科围手术期短程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0):3884-388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2001:17-18.
  [4] 王昌荣,吴先龙,王金卫,等.普外科围手术期短程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可行性分析[J]. 中 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2011,20(5):703-704.
  [5] 季闽春,沈晓英,杨耀芳,等.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266-269.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
【摘 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5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糖尿病200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并进行血脂检验,与同期190例健康体检者血脂含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LDL-C)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1(AOPA1)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以12年的红壤长期肥力监测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连续施肥对土壤磷组分、土壤对磷吸附解吸、土壤活性酸铝的影响。连续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
【摘 要】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B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5月间胎盘早剥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B超诊断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结果:在20例胎盘早剥患者中,B超诊断准确率为80%(16/20),有4例诊断错误,漏诊、误诊分别有3例和1例,漏误诊率为20%。在不同着床位置中,前壁胎盘诊断准确率远远高于后壁胎盘(P<0.05),结果均统计学意义。结论:B超诊断对胎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