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ha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宝阁书院特约刊出
  书院自唐代诞生以来,因读书人的文化教育需求,逐渐由中心文化区域向边远地区扩散。至清代,书院已延伸到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区,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在边远地区,书院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的普及,对增进文化认同功不可没。
  海南,地处南疆,一道海峡使之与大陆相隔,被长期作为“戴罪之人”的贬谪、流放之地,文化教育也长期落后。然而,恰恰是这些被贬士人的驻足,为海南撒下了文化火种。如唐贞观年间的饱学之士王义方,被贬海南后开陈经书,行释奠礼,开海南教育先河。其后,被贬海南的唐代二十多位朝官,又大多为文化名人,如书法家李邕、翰林学士柳璨、两朝宰相李德裕等,都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所贡献。但是,真正让海南教化日兴、人文兴盛的,是一代文豪苏东坡。
  ·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今属四川眉山市)。因不容于新旧两党,苏轼被一连三贬,在绍圣四年(1097)授琼州别驾,被最终打发到了海南昌化军(今属海南儋州市)。已至暮年的苏轼此时是绝望的,他留下家小,只带了幼子苏过南下赴任。临行前,子孙痛哭,以为死别。苏轼在给友人王古的信中说:“昨与长子迈诀,已处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一番诀别,苏轼父子于7月2日渡海到达昌化军。
  到达贬所后,苏轼住进破漏的官舍,发现“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为生存计,只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苏轼凄然叹曰:“何时得出此岛耶?”不久,张中新任昌化军军使,他对苏轼的境遇十分同情,将伦江驿略作修整,给苏轼父子居住。热情的黎汉百姓也不断送来兽肉、芋薯,缓解苏轼父子物资匮乏的局面。短暂的张皇过后,苏轼逐渐适应了此间生活,将此前“作棺作墓”的想法抛在脑后。
  苏轼父子与张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时常对弈赋诗,一同出游。某日,苏轼与张中同访东郊逸士黎子云(生卒年不可考,一说为黎族人)。黎子云的住所前临大池,水林幽茂。最为重要的是,黎子云家中小有藏书,这让苏轼如获至宝,时常来此借书。众人为文会方便,醵钱作屋。苏轼取汉代扬雄“载酒问字”的典故,将此屋名为“载酒堂”。
  就在苏轼稍觉自得时,元符元年(1098)四月,湖南提举董必南下查访,至雷州,听闻苏轼住在昌化军官衙,专门遣使渡海,将苏轼逐出官舍,张中也因此坐黜。苏轼无奈,在城南槟榔林中买地结茅栖身。儋人“运甓畚土助之”,“十数学生助作,躬泥水之役”。五月,三间茅屋搭成,东坡名之“桄榔庵”,摘叶书铭以记其处。以后,苏轼在此“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载酒堂与桄榔庵一道,成为苏轼与当地读书人游息聚会、访学会文之所,陪伴了苏轼随后的谪居生涯。元符三年(1100)五月,新的任命诏书送达,苏轼以琼州别驾移廉州安置。六月,渡海离岛。次年即病逝常州。
  ·贰·
  苏轼居儋三年有余,敷扬文教,著述不辍。士民载酒过从,问奇请益,时人皆化之。苏轼与从游弟子诵读唱酬,一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文风由此兴盛。在诸多弟子中,琼州人姜唐佐尤被重视,苏轼称赞他“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他预言姜唐佐必定登科,并赠诗半首:“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欲待姜唐佐日后登科,再成此篇。崇宁二年(1103),姜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怎奈此时东坡已逝,姜唐佐遂请苏辙代兄将诗补全: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苏辙《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苏轼以后,载酒堂与桄榔庵俨然成为一种符号,“凡名公谪官于兹者,莫不载酒斯堂,赋诗以为故事”。如南宋初年官至宰相的主战派李光,在绍兴二十年(1150)被贬昌化军,始至儋,即访载酒堂,连作数诗,其一曰:
  缅怀东坡老,陈迹记旧痕。
  空余载酒堂,往事孰与论。
  苏轼赋予的文化内涵,使载酒堂与桄榔庵成为日后的东坡书院的核心。
  入元以后,载酒堂故地被建为学宫。延祐四年(1317),佥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事大都君行部抵儋州,访求桄榔庵旧址,建东坡祠,有堂三间,中祀苏公像。另有两庑,处郡人子弟,择师教焉。泰定三年(1326),儋州州倅彭应雷重修东坡祠,恢复载酒堂旧名。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式建立书院。万历时,知州陈荣选修葺扩建院舍,于堂左建钦帅堂及载酒亭,为诸生会文之所。清乾隆年间,知州裴镶拨义学田产归入书院,收租米40余石。又每年征收租钱近16万,作为延师、膏火之需,不足者官为捐给。道光三年(1823)、光绪十九年(1893),邑人两次倡修,增建正殿、讲堂、头门、两廊、耳房等,规模更大。清末学制改革,东坡书院被改为农学。民国时期,书院扩建为东坡公园。20世纪80年代以后,书院重新修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叁·
  然而,在苏轼的贬谪之地儋州所建的东坡书院并非海南的第一所书院,也并非第一所以“东坡”命名的书院。这所同样以东坡命名的海南第一所书院位于琼州州治(在今海口琼山区),始建于北宋。
  在苏轼被贬儋州时,曾在琼州寄宿十余天。寄宿期间,苏轼发现当地民众多饮用浑浊的河水,于是教以凿井之法,在城北凿出泉水二眼。二眼泉水相距咫尺而异味,苏轼分别取名为“洗心泉”“浮粟泉”,并常在泉边读书。苏轼去儋后,琼州知州先后在双泉上建亭。待苏轼北归时,又过此地,应太守陆公之邀,为一座小亭取名“泂酌亭”,并赋诗:
  酌彼两泉,挹彼注兹。
  一瓶之中,有渑有淄。
  以瀹以烹,众喊莫齐。
  自江徂海,浩然无私。
  岂弟君子,江海是仪。
  既味我泉,亦哜我诗。
  (苏轼《泂酌亭诗》)
  东坡仙逝常州后,琼州士人怀之,在其读书处建东坡书院,并建东坡祠,立像以为纪念。后人在重修泂酌亭时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后公北归,郡人遂即公所尝至之地,建为书院,而名之曰东坡,文不忘也。”
  此后,东坡与东坡书院成为当地文教事业的象征。元代时,书院正式设立山长,作为生童肄业之所,置学田70石,请赵孟頫书写匾额。明洪武四年(1371),琼山知县李思迪将琼山学宫迁入东坡书院,书院因之停设。在郡人的反对下,九年(1376),琼山知县陈概将学宫迁出,复设东坡书院。天顺间,因来书院东坡祠和双泉的游人太多,有碍院内生徒学习,书院迁于小西门外,旧址渐废。成化四年(1468),知府蔡浩迁于府城东。万历四十三年(1615),书院又迁回原址。以后东坡书院又先后更名“粟泉书院”“苏泉书院”,相续办学。清嘉庆十四年(1809),复称东坡书院。清末书院改制,东坡书院被改为农业中学校。如今,这所海南的第一所书院只留下赵孟頫的“东坡书院”匾额,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兴盛。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绍圣四年的一纸命令,将东坡居士贬到了孤悬海外的儋州。任谁也不会想到,这次贬谪将在海南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苏轼直接的文化授受,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天荒既破,代有才人。随着第一所东坡书院的诞生,海南文教渐开,与内地差距逐渐缩小。仅有宋一朝,海南就诞生了14位进士,43名举人。再往后,历元、明、清,紧随东坡遗韵,海南一地相续诞生了60余所书院,遍布全岛,育才养士,使原先被视为畏途的“蛮夷之地”终有“海滨邹鲁”之称。
其他文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国学大师傅璇琮先生与著名学者艾荫范、刘继才联袂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以下称《比兴转义大词典》)近日面世。这一词典自“七五”期间初编以来历经断续三十余载,前后四代学者百余人先后参与了编写工作,将中国历代的诗词、曲、赋、小说、散文、戏曲词语中相关比兴的转义、衍化的修辞义做了全面查阅和梳理,归纳为常用的转义、典故的本义与借代义、意象的比兴义等三类词
1920年8月6日,鲁迅在日记里写下,“晚马幼渔来送大学聘书。”马幼渔即马裕藻,浙江鄞县人,和鲁迅算是同乡。1903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在日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就读。他曾经和鲁迅等人一起去听过章太炎讲文字音韵学。1911年回国后,担任浙江教育司视学。1913—1915年任北京大学文预科教授兼法预科教授、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讲授文字音韵学。马幼渔为鲁迅送来的正是北大讲师聘书。  敬聘周树人先生为本校
壹  吴晨女士继她的长篇小说《乐天地》之后,又给我们推出了长篇小说《猫人》。虽说两者在反映的历史时空方面有一致之处,都主要叙写从1905—1945年间的社会历史状貌,都是以鞍山为故事发生地,但后者要比前者的内容更为深广,人物形象更为复杂、深邃,艺术表现方式也更加多样。  从1905年至1945年,这40年间在东北大地上事实上是充斥着中、日、俄三个国家的激烈冲突和战争延续与翻转的。凡40年间发生的重
最近常常有朋友问我:你的患者是不是以老年人居多?我回答说:要是在十几年前,你说对了;现在却完全不一样,就诊者以中年人最多,其次是青年人,老人和小儿反而相对较少。这也让我深感遗憾。青年人的就诊率近年明显增长,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在青年人的健康意识比过去的青年人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身体确实问题很多,以往的各种“老年病”的发病正在变得年轻化,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常常有大病突然降临,容不得你有
鲍昌  年龄:55  工作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职业:常务书记  职别或职称:天津师大兼职教授  自学经历  1946年1月参加革命,当时上高中一年级,未从中学毕业,到解放区后,曾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学习一年,后即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我文科知识(包括文学史、哲学及其他社科学和有关的自然科学),多靠自己苦学而来。在研究《诗经》时,古文字学、古音韵学知识,曾得到顾颉刚、于省吾、商承祚、陈邦怀等老先生
“每个时代都有三件大事:怎样杀人、怎样相爱和怎样死亡。”而在我眼中其实还有另外三件大事就是:“他们能行吗?他们为什么能行?他们为什么不行?”而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出人意料地“行”了,10月8日,她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桂冠,爆出了该奖历史上又一大冷门。《纽约客》杂志称阿列克谢耶维奇是“非虚构战胜了诺贝尔”。虽然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都是记者出身,但他们获奖的时候早都是大名鼎鼎的职业作家
“超克”是一个日本词,汉字的翻译能顾名思义:超越与克服。日本在他们辞别传统、进入现代,即“脱亚入欧”“明治维新”及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认真地进行过“近代的超克”这样的全知识界的大讨论,讲的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大历史中日本的问题、烦恼、出路及其反思。  我没有探讨日本的意思,但觉得这个词很有趣,超越与克服——超克,在汉语词汇中没有这个组合,内涵是好的,也比较酷。我今天拿它来说中国青少年的事。曾经整整
和其他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同,王树增的写作,尤其有人文情怀。  写作中除了查证大量的史料,也不乏实地走访。但是,他了解的不是对于当年某场战争的回忆,而是细节。他相信对方沧桑的脸上写满历史,远比那些冰冷的数字更能带给他生动鲜活的想象和体悟。  继《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之后,王树增完成“战争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线索,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
有关民国大学及民国大师的文字,近年来深受出版界与媒体追捧,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民国大学热”和“大师热”。毋庸讳言,“民国大学热”和“大师热”,与对我国当前大学、大学教授的思考有关。而很显然,当讨论严肃的学术问题,夹杂着太多的情绪时,论者自身也会陷入自己所批评问题的困境中。如果要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中,借鉴民国时期大学的经验,吸取办学的教训,那需要抛开偏激情绪,对民国大学与大师进行理性还
最近,某著名电视主持人在谈到对战时,脱口说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诗句。此句诗据传出于苏轼的《戏张先》。由于主持人不了解这句诗中“海棠”的含义,竟在大雅之堂说出并不文雅的话来,不能不令人咋舌!  这里的“海棠”到底是何义呢?翻开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以下简称《比兴大词典》)第447页-448页,便找到了答案:“海棠:蔷薇科落叶乔木。多春季开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另有垂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