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勾践灭吴的故事因成语“卧薪尝胆”而早已为人们熟知,加之蒲松龄的那幅落第自挽联注更使得这一故事深入人心。文章的题目为《勾践灭吴魏文章虽没有把笔墨放在描写战争的场面上,但我们仍可看出战争的精彩。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战役,越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03年6月版,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十八课《勾践灭吴》(节选)选自《国语?越语上》,这篇文章称得上《国语》的精品。
勾践灭吴的故事因成语“卧薪尝胆”而早已为人们熟知,加之蒲松龄的那幅落第自挽联注更使得这一故事深入人心。勾践也因此抛却了霸主的光环而以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不朽形象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做“人”的工作的重要性,今天读来,仍能使人感到它所透射出的先进理念。
首先,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人才”的重要性。
当勾践兵败退到会稽山时,他没有象某些故事讲的那样主人公如何哀痛,如何委靡乃至被复仇的欲望驱使几近疯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谋臣。
文章这样写到:“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勾践不惜血本以求人才,一句话把人才的重要性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由此,勾践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准备过程。在外交方面,他任用大夫文种与吴议和,以求寸土休养生息。此时的勾践只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人口也不过万人,谈复国,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勾践礼贤下士,开始网罗人才。“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即帝王的宗庙,是极为神圣的地方。《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种做法体现了勾践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从下文“(勾践)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来看,这种作法同样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勾践对“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不无不缃也,无不歌也,必问其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青年一代强,才能使国家强盛,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勾践的作法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
文章的末段有句话“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人才的作用。作为一位国君,勾践不太可能走遍领地的每个角落,也不太可能面见每一个子民。百姓之所以肯为他卖命,我想这里一定有他所网罗的人才起的作用,是他们替勾践提前做好了工作,故而使越国的军民在战时同仇敌忾,抱死一战。
其次,体现了积极的人口政策。
前文提到兵败以后的勾践拥有的人口不过万人。在冷兵器时代,想在战争中取得优势,人口是决定性因素。(以少胜多的战例绝对少数。)于是勾践在此时实行了积极的人口政策,并把这些政令夜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笔者未加考证,不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滥觞于此。)
“生丈夫,二壶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这里的“犬”“豚”并不能区别生男生女谁更重要,只是一种鼓励生育的奖励措施。为了确保出生人口的素质,“令牡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为了保证人口数量,制订了适龄婚育政策“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为了提高出生人口的存活率,令“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这是多么细致而又富有人性化的法令!不能不让人赞叹勾践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谨细务实。
第三,凸显了“人心”的作用。
经过二十年(Bc494——Bc475)的休养生息,勾践终于决定与夫差决战以抱被辱之仇。但如何确保此战必胜呢?此时的勾践不但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更表现出他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的高明手腕。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拒绝了请战的请求,而是说:“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何曾忘记会稽之耻!他每天起居饮食都必尝一口苦胆,提醒自己说:“女忘会稽之耻邪?”此时的勾践并没有十分的把握赢得这场战争。从人数上看,肯定少于吴。试想,即便勾践采取了积极的鼓励生育的政策,二十年的新增人口能有多少呢?可供作战的士兵显然就更少了;从装备上看,也不如夫差。文中有“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这十万三千人是装备精良的精兵,还有常规军,预备役呢?从硬件上看,勾践处于劣势。
何以一战?人心齐。在战争中,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战争,人是第一要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父兄又请日:“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很显然,越国的百姓把勾践所蒙受的耻辱当成了国耻。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知耻而后勇啊!
师出有名。勾践说:“今寡人将助天灭之。”这是勾践的战前动员策略。天,在古人心中是万物的主宰,天意岂可违!
纪律严明。“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只有严明的军纪才能保证战斗力。
保障有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民俱有三年之食。”在生产力低下的战国时期这称得上是了不起的成绩。
没有了后顾之忧,人心齐,师出正义,纪律严明,即便在硬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一战,而且,此战必胜。
文章的题目为《勾践灭吴》,文章虽没有把笔墨放在描写战争的场面上,但我们仍可看出战争的精彩。“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遂灭吴。”三战灭吴。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战役,越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段历史,仍可清晰地感到它所放射出的人性光辉,穿越历史的天空,照亮前方的漫漫征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03年6月版,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十八课《勾践灭吴》(节选)选自《国语?越语上》,这篇文章称得上《国语》的精品。
勾践灭吴的故事因成语“卧薪尝胆”而早已为人们熟知,加之蒲松龄的那幅落第自挽联注更使得这一故事深入人心。勾践也因此抛却了霸主的光环而以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不朽形象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做“人”的工作的重要性,今天读来,仍能使人感到它所透射出的先进理念。
首先,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人才”的重要性。
当勾践兵败退到会稽山时,他没有象某些故事讲的那样主人公如何哀痛,如何委靡乃至被复仇的欲望驱使几近疯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谋臣。
文章这样写到:“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勾践不惜血本以求人才,一句话把人才的重要性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由此,勾践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准备过程。在外交方面,他任用大夫文种与吴议和,以求寸土休养生息。此时的勾践只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人口也不过万人,谈复国,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勾践礼贤下士,开始网罗人才。“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即帝王的宗庙,是极为神圣的地方。《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种做法体现了勾践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从下文“(勾践)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来看,这种作法同样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勾践对“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不无不缃也,无不歌也,必问其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青年一代强,才能使国家强盛,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勾践的作法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
文章的末段有句话“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人才的作用。作为一位国君,勾践不太可能走遍领地的每个角落,也不太可能面见每一个子民。百姓之所以肯为他卖命,我想这里一定有他所网罗的人才起的作用,是他们替勾践提前做好了工作,故而使越国的军民在战时同仇敌忾,抱死一战。
其次,体现了积极的人口政策。
前文提到兵败以后的勾践拥有的人口不过万人。在冷兵器时代,想在战争中取得优势,人口是决定性因素。(以少胜多的战例绝对少数。)于是勾践在此时实行了积极的人口政策,并把这些政令夜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笔者未加考证,不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滥觞于此。)
“生丈夫,二壶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这里的“犬”“豚”并不能区别生男生女谁更重要,只是一种鼓励生育的奖励措施。为了确保出生人口的素质,“令牡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为了保证人口数量,制订了适龄婚育政策“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为了提高出生人口的存活率,令“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这是多么细致而又富有人性化的法令!不能不让人赞叹勾践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谨细务实。
第三,凸显了“人心”的作用。
经过二十年(Bc494——Bc475)的休养生息,勾践终于决定与夫差决战以抱被辱之仇。但如何确保此战必胜呢?此时的勾践不但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更表现出他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的高明手腕。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拒绝了请战的请求,而是说:“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何曾忘记会稽之耻!他每天起居饮食都必尝一口苦胆,提醒自己说:“女忘会稽之耻邪?”此时的勾践并没有十分的把握赢得这场战争。从人数上看,肯定少于吴。试想,即便勾践采取了积极的鼓励生育的政策,二十年的新增人口能有多少呢?可供作战的士兵显然就更少了;从装备上看,也不如夫差。文中有“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这十万三千人是装备精良的精兵,还有常规军,预备役呢?从硬件上看,勾践处于劣势。
何以一战?人心齐。在战争中,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战争,人是第一要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父兄又请日:“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很显然,越国的百姓把勾践所蒙受的耻辱当成了国耻。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知耻而后勇啊!
师出有名。勾践说:“今寡人将助天灭之。”这是勾践的战前动员策略。天,在古人心中是万物的主宰,天意岂可违!
纪律严明。“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只有严明的军纪才能保证战斗力。
保障有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民俱有三年之食。”在生产力低下的战国时期这称得上是了不起的成绩。
没有了后顾之忧,人心齐,师出正义,纪律严明,即便在硬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一战,而且,此战必胜。
文章的题目为《勾践灭吴》,文章虽没有把笔墨放在描写战争的场面上,但我们仍可看出战争的精彩。“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遂灭吴。”三战灭吴。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战役,越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段历史,仍可清晰地感到它所放射出的人性光辉,穿越历史的天空,照亮前方的漫漫征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