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经典文本 解读人物形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经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故事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线索,揭示林冲充满矛盾的性格。“棒打”是课文的题眼,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林冲的内心,挖掘林冲性格的矛盾点,体会这个复杂的人物的形象,解读自己内心的好汉。
  一、引发冲突,设置话题
  语文阅读课是一个三方对话的交流场,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展开思维碰撞,这个过程需要设置一个话题,而话题的设置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用自己的视角看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林冲。课程伊始,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文本中体味:课文写了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写了林冲、洪教头、柴进等人物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打架的事。)
  话题由此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文中谁是好汉?为什么?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生1:我认为林冲是好汉,因为他武艺高强。
  生2:我认为林冲是好汉,因为他特别谦虚,洪教头要和他比武,他一直在推辞。
  生3:我认为林冲是好汉,因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为了引起冲突,我将大众对林冲的看法罗列出来,引导学生解读:林冲并不是谦逊,而是为人谨慎,这是他的一种生存之道。
  通过这个环节的热身,学生对林冲的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带着这个话题,继续探究下去。
  二、品味语言,读出自己
  进入品读文本的环节,我让学生寻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看看林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林冲武艺高强)
  出示:“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不理睬。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洪教头十分傲慢,而林冲心胸开阔,为人谨慎,谨言慎行。)
  出示:“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洪教头对林冲出言不逊,是在挑衅。)
  师: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对待如此傲慢的挑衅却谨言慎行,到底是不是窝囊呢?
  生1:我觉得有点窝囊。
  生2:我觉得不是窝囊,他是在忍让。
  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林冲的内心。林冲为了照顾柴进的面子,不想与洪教头过招,也不想惹是生非,这说明他为人低调、谨慎,时时处处都忍让,想过安安稳稳的日子。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被逼得走投无路,上了梁山。学生抓住了林冲性格的要点,对林冲的一忍再忍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揣摩细节,感悟好汉
  课文的题眼是“棒打”,通过比武的细节来解读林冲,是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感悟林冲英雄本色的关键。
  师:既然林冲一忍再忍,不想比武,那为何后来又打了呢?
  生1:他被逼得没有办法。
  生2:林冲想给柴进一个面子,但柴进想看他和洪教头比武。
  师:找出描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精彩情节,一起来品读一下。
  出示:“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
  师:从这两段文字,你读出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抓住“把火烧天”这个招式,看到洪教头用心之狠毒。林冲机智应对,只还了个“拔草寻蛇”,这进一步说明,林冲特别能忍,连这些致命的招式,他都是点到为止,一忍再忍。
  林冲能否被称为英雄好汉?我不发表意见,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林冲谦逊谨慎,能够忍让他人,面对各种挑衅都可以一笑了之,这样的气度,就是好汉。
  (责编莫彩凤)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也应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燕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关注语言文字,准确理解思想内容  语文教学,这里指阅读教
《山雨》这篇课文是作家赵丽宏的作品,作者从“雨声”、“林色”、“山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情韵世界。文章文字优美,非常适合孩子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孩子直接接触文本的读书上。“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通过多读,这些清新的语句自然会流淌在学生口唇之间,烂熟于孩子的心里。再者,文章文字浅显,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我没有过多地介入,只是就几
差异化教学是新课改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出了尊重内在感受、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体验的要求。但事实上,进入实践环节后,往往有很多教师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造成两种局面:要么变成学习木偶,要么变成“叛逆学生”。要想平衡课堂教学中的两类学生主体,笔者认为首要就是实施差异化策略,将课堂自由权还给学生。在此我针对自己的一节公开课《最佳路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理清学生思路,明确自
韩愈认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不仅要“口不绝吟”,还要反复品味。朱熹认为,读书须把书读得滚瓜烂熟,要读到书中之言都像出于自己之口;然后细细品鉴书中的内涵,要品鉴到书中所表达的意思好像都是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才有收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也是一样。那么,教学时,我们如何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吟咏之声将学生带进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丰富的意蕴之中,感受古典诗词和谐的节奏与韵味呢?  一、切忌揠苗助长,应循序渐进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低年级教学要把识字作为目标,丰富学生的识字资源,扩大识字量。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单元对此采用了组合和编排的方法,串联识字,通过系列词串让学生既能和现实生活联系,又能够获得教育熏陶,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  二年级上册“识字五”是苏教版词串识字的第一站,教材以冬天为素材,将冬天的景色、冬天的人、动物的活动以及冬天的植物联系起来,连缀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
学生要学习,少不了做作业。但如果长时间用相同的方式做同一种作业,不要说会滋长学生学习的厌倦感,至少作业的效果不会太理想。那么,能不能将作业的方式改一改呢?对此,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改预习为搜索,变机械为灵动  上新课文之前,我常让学生做这样的预习:用心朗读一下课文;搜索与课文有关的信息;筛选与整合搜集到的信息;把选择和整理好的信息摘抄或打印下来,用心读一读。搜索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搜
古人一直秉承“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理念,现代又有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的范例。可见,随时记录下阅读体会,以备日后体察回味,已成为语文习得的重要手段。文本阅读,最重要的是实现与作者的心灵触碰。而小学生受知识层次、人文修养、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在文本阅读时,往往难以融入文本世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而阅读是个性化的思想活动。教师的引导难免出现“一家之言”的权威论调,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使阅
汉语拼音本身只是一些符号,没有特殊的意义,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要牢固地掌握好拼音,复习巩固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复习巩固好拼音呢?笔者尝试了枯燥拼音快乐学习法。  一、摆起故事擂台阵,实施“创作型复习”  教师可以摆起故事擂台阵,让孩子在愉悦的擂台赛氛围中复习巩固。如在复习整体认读音节时,根据具体情况分设擂主和攻擂手,告诉孩子们打擂攻擂的规则,然后对孩子们说:“整体认读音节可调皮了,它们都想
帕斯卡说:“所有的人都以快乐幸福作为他们的目的,不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如何不同,大家都在朝着这同一目标前进。”人类天生需要感到独立自主,希望自主控制生活,总想有选择的自由并自由选择。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将从关注语言回到关注人的自身,关注人性的率真和健康发展,强调让学生学而得法,乐以忘忧。  一、自主学习,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的地盘我做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他们的内因,才能取得学习的高效
师:同学们好,日本近代小说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板书课题及作者)一文同时入选了初高中教材,说明这篇小说可以浅读,似乎一望而知;但亦可以深读,或许在一望而知中存在着“不知”。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主要从“文本互涉”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互涉”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最早称为“互文性”,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它强调“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通俗地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