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技能,提高阅读能力是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科学安排,让学生通过全面解读文本,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现代文阅读水平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从历年高考结果看,现代文阅读部分得分率明显低于其他语文知识,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 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
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尤为关键,语文的阅读兴趣更为明显。学生往往是解答出一道数理化难题成就感十足,而读完一篇文章,冥思苦想之后,发现自己的答案竟然与专业命题的答案相距甚远,一下就泄了气,再也不愿钻进那让人头痛的文字堆里。基于这一点,我们的阅读教学,开始可以不涉及任何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去读,给他们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而后,就他们的个人所得,随便谈出来,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肯定。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提高,才有了阅读的主动性。
二、 整体把握,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阅读能力不单单是为了理解作品,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综合效益。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苦心孤诣的一个世界,作品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念。它可以从思想、情感、知识、构思、写法、行文、语言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学习欣赏的范本,而这些正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许多文本内涵深厚,需要我们反复品味方有所得,这就必须使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心境和积极的心态。但是,现在的阅读训练往往使学生只关注与试题有关的文本内容,追随命题肢解文本,多数情况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答题肤浅甚至错误。这样也无益于学生的赏析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让学生自由、自主、自觉地去全面解读赏析文本,按照阅读鉴赏的普遍规律和基本要求对文本做全方位多层面的解析评价,既是阅读的最终目标,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
文章阅读训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训练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文本进行多方面的解析,无论主题、材料、还是技巧、语言,假以时日,就会收到拓展学生认知视野、丰富学生材料积累、磨砺学生思想锋芒、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和语言水平的效果。而这些又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阅读与解答分离的做法,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反复品读甚至自由争论文本有关的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判断评价。最后自己的所得内化为语文素养,转化为能力。
三、 强调主体,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全面把握所读文本的信息之后,就会产生阅读结果检测的欲望。此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去接触试题,而是借助第一环节的自由想象和第二环节的全面解读,就阅读文本自主命题和解答,并将自己的试题与答案拿出来与文本的专业命题比较,这一过程不仅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学生探求的深度。学生有了参照,有了对手也就有了动力,有了难度也就有了压力,学生的阅读就会由一般的了解变为深入的理解,由一般的赏析变为细致的研究,学生会自觉地去认真研究文本,细心把握行文脉络,选取命题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命题的特点、角度、格式、试题的答题要求及答案要点。因为期望自己的命题完全契合文本原有的试题样式,所以学生会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去做好各个环节。这样,精密取代了粗放,随意升华为规范,这种变化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强化了思维的深度,规范了操作的过程,在命题结果的比较展示中给了学生一个互相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学生在对文本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把握和对命题的预测之后,对可能接触到的命题的处理有了一定的把握。这时我们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文本有关的试题,使学生的思维由分散指向集中,让学生会调整自己的思维角度,适应命题的变化,把命题要求与自己的理解把握进行对接,经过一番斟酌筛选、组织之后,形成自己的解答方案。这个方案的形成,从整体看会比直接接触试题探求答案来得更快捷、更准确、更有深度,也更加科学和规范。接着,让学生把答案展示出来,使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争论,最后形成较为一致的答题方案。最后再将试题原有的标准(参考)答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评比领悟。让学生以命题者和解题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学习活动,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深入研究,科学安排,大力投入,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大城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现代文阅读水平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从历年高考结果看,现代文阅读部分得分率明显低于其他语文知识,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 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
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尤为关键,语文的阅读兴趣更为明显。学生往往是解答出一道数理化难题成就感十足,而读完一篇文章,冥思苦想之后,发现自己的答案竟然与专业命题的答案相距甚远,一下就泄了气,再也不愿钻进那让人头痛的文字堆里。基于这一点,我们的阅读教学,开始可以不涉及任何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去读,给他们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而后,就他们的个人所得,随便谈出来,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肯定。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提高,才有了阅读的主动性。
二、 整体把握,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阅读能力不单单是为了理解作品,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综合效益。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苦心孤诣的一个世界,作品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念。它可以从思想、情感、知识、构思、写法、行文、语言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学习欣赏的范本,而这些正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许多文本内涵深厚,需要我们反复品味方有所得,这就必须使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心境和积极的心态。但是,现在的阅读训练往往使学生只关注与试题有关的文本内容,追随命题肢解文本,多数情况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答题肤浅甚至错误。这样也无益于学生的赏析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让学生自由、自主、自觉地去全面解读赏析文本,按照阅读鉴赏的普遍规律和基本要求对文本做全方位多层面的解析评价,既是阅读的最终目标,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
文章阅读训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训练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文本进行多方面的解析,无论主题、材料、还是技巧、语言,假以时日,就会收到拓展学生认知视野、丰富学生材料积累、磨砺学生思想锋芒、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和语言水平的效果。而这些又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阅读与解答分离的做法,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反复品读甚至自由争论文本有关的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判断评价。最后自己的所得内化为语文素养,转化为能力。
三、 强调主体,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全面把握所读文本的信息之后,就会产生阅读结果检测的欲望。此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去接触试题,而是借助第一环节的自由想象和第二环节的全面解读,就阅读文本自主命题和解答,并将自己的试题与答案拿出来与文本的专业命题比较,这一过程不仅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学生探求的深度。学生有了参照,有了对手也就有了动力,有了难度也就有了压力,学生的阅读就会由一般的了解变为深入的理解,由一般的赏析变为细致的研究,学生会自觉地去认真研究文本,细心把握行文脉络,选取命题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命题的特点、角度、格式、试题的答题要求及答案要点。因为期望自己的命题完全契合文本原有的试题样式,所以学生会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去做好各个环节。这样,精密取代了粗放,随意升华为规范,这种变化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强化了思维的深度,规范了操作的过程,在命题结果的比较展示中给了学生一个互相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学生在对文本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把握和对命题的预测之后,对可能接触到的命题的处理有了一定的把握。这时我们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文本有关的试题,使学生的思维由分散指向集中,让学生会调整自己的思维角度,适应命题的变化,把命题要求与自己的理解把握进行对接,经过一番斟酌筛选、组织之后,形成自己的解答方案。这个方案的形成,从整体看会比直接接触试题探求答案来得更快捷、更准确、更有深度,也更加科学和规范。接着,让学生把答案展示出来,使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争论,最后形成较为一致的答题方案。最后再将试题原有的标准(参考)答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评比领悟。让学生以命题者和解题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学习活动,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深入研究,科学安排,大力投入,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大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