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在课程改革中机械专业的特点,就该专业在教学内容、教材改革、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几种举措。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程改革;改革措施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机械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但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出现,现代机械生产对人才的要求显然不同于传统机械制造业。因而,传统机械专业的教育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本文就该专业在教学内容、教材改革、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几种举措。
一、 专业课改革
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在三类课程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管理体制,专业课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有可能彻底改革的一类课程。因为专业课更凸现出技术性、地方性、动态性、自主性,所以专业课改革更多地应在学校层面展开,这样更易使改革彻底。专业课改革应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 重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 转变实施方式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4. 改造教学情境
打破单纯的学府化、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二、 编写适用教材
课程教材改革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不少教材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和学术性,深奥晦涩成了教材的一大特点。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教材编写,要力改这种陈旧的弊病,使编写的教材让学生能看懂、能研习。不仅如此,课程教材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后,不只是得到必须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获得宝贵的学习研究方法。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还可以使教师在更高、更深入、更全面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使学生有更大收获。因此,学校应尽快编写与企业对接、贴近专业实际、符合学生学情的新教材,以适应专业未来发展。在保证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适当挖掘出他们的潜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新教材应充分考虑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注意知识之间的整合,体现专业课为生产实习服务、生产实习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兼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两大教育功能,考虑教材内容的动态变化。
三、 重视实践教学
无论是已毕业就业的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很明确地认为目前职业教育的弊病主要集中体现在“缺乏职业技能实践”。但许多学校过去已经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为什么还有许多学生认为“缺乏技能实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过去学校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教学表面上,脱离了生产实际。比如车工实习课,在学校的车间里学生做的大都是轴类零件的加工,其他类型的零件见都没见过,怎么谈得上会做呢?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提高实训质量,坚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职业教育产教结合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与企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主动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深层次的产教结合,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调动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学校和企业互动双赢的产教结合新机制,为学生接触社会和企业、了解国情、参加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四、 加大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
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1)项目课程教学能力;(2)技术操作能力;(3)实训设备改造和开发能力。新课程要求的许多训练设备都要求学校自己开发制作,指望购买现成的训练设备,既不适应课程的需要,也易养成教师安于现状的习惯,即使购买来设备,教师也应该有再开发和派生新的实训项目的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教师技术实践能力;(4)技术服务和咨询能力;(5)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话还应让教师经常参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工作,增加感性认识,做到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融会贯通,才有利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五、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1. 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课程评价要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突出课程评价体系的教育功能,改革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实行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渠道多途径,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校内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并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的课程评价制度。
2. 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评价制度
突出德育为先、素质领先、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爱岗敬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与考核,构建科学的具有职业导向性的课程评价制度。
3.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制度
倡导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德高为师的师德,树立诲人不倦、知行合一、学高为范的教风;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师课程实施与开发水平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课程评价,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德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2(5). [2]刘志勇,刘孝民.重能力,求创新,推进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改革[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靖江职业教育中心校)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程改革;改革措施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机械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但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出现,现代机械生产对人才的要求显然不同于传统机械制造业。因而,传统机械专业的教育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本文就该专业在教学内容、教材改革、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几种举措。
一、 专业课改革
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在三类课程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管理体制,专业课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有可能彻底改革的一类课程。因为专业课更凸现出技术性、地方性、动态性、自主性,所以专业课改革更多地应在学校层面展开,这样更易使改革彻底。专业课改革应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 重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 转变实施方式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4. 改造教学情境
打破单纯的学府化、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二、 编写适用教材
课程教材改革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不少教材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和学术性,深奥晦涩成了教材的一大特点。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教材编写,要力改这种陈旧的弊病,使编写的教材让学生能看懂、能研习。不仅如此,课程教材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后,不只是得到必须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获得宝贵的学习研究方法。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还可以使教师在更高、更深入、更全面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使学生有更大收获。因此,学校应尽快编写与企业对接、贴近专业实际、符合学生学情的新教材,以适应专业未来发展。在保证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适当挖掘出他们的潜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新教材应充分考虑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注意知识之间的整合,体现专业课为生产实习服务、生产实习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兼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两大教育功能,考虑教材内容的动态变化。
三、 重视实践教学
无论是已毕业就业的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很明确地认为目前职业教育的弊病主要集中体现在“缺乏职业技能实践”。但许多学校过去已经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为什么还有许多学生认为“缺乏技能实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过去学校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教学表面上,脱离了生产实际。比如车工实习课,在学校的车间里学生做的大都是轴类零件的加工,其他类型的零件见都没见过,怎么谈得上会做呢?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提高实训质量,坚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职业教育产教结合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与企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主动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深层次的产教结合,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调动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学校和企业互动双赢的产教结合新机制,为学生接触社会和企业、了解国情、参加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四、 加大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
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1)项目课程教学能力;(2)技术操作能力;(3)实训设备改造和开发能力。新课程要求的许多训练设备都要求学校自己开发制作,指望购买现成的训练设备,既不适应课程的需要,也易养成教师安于现状的习惯,即使购买来设备,教师也应该有再开发和派生新的实训项目的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教师技术实践能力;(4)技术服务和咨询能力;(5)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话还应让教师经常参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工作,增加感性认识,做到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融会贯通,才有利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五、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1. 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课程评价要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突出课程评价体系的教育功能,改革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实行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渠道多途径,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校内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并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的课程评价制度。
2. 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评价制度
突出德育为先、素质领先、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爱岗敬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与考核,构建科学的具有职业导向性的课程评价制度。
3.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制度
倡导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德高为师的师德,树立诲人不倦、知行合一、学高为范的教风;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师课程实施与开发水平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课程评价,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德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2(5). [2]刘志勇,刘孝民.重能力,求创新,推进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改革[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靖江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