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翻转课堂的“吃螃蟹”者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angq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吃螃蟹者,皆知螃蟹味道鲜美,然并非人人皆能享。只有那些前瞻探路者、坚忍不拔者、善知“盔”中取肉黄之机巧者,方能悟其美妙。任红燕似乎就是翻转课堂探路征程中的“吃螃蟹”者。
  这个学期,她执教小学一年级美术。这对看好翻转课堂,又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是否适合翻转学习模式的她來说,是个挑战。但她接受了挑战。
  像大多数微课程教学法实验者初涉翻转课堂一样,任红燕一开始也难以区分目标与任务,也顺着任务单的自然顺序冥思苦想“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也误把习题当成自主学习的任务,也有非正能量的语言诱导,等等。大凡从“传统”走上微课程教学法实验之路的老师们初期会出的错,在任红燕那儿也都“犯”了。
  毕竟,微课程教学法实际上是对过去教学的变革。教师可以感其意,但没有经验的储备。是否敢于实践?理性思维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理性的前瞻,无以激发实践的勇气与能量。当然,不敢践行,也就无以体验微课程教学法的美妙。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充满着矛盾。
  任红燕不是轻言放弃的人。她经受了我毫不留情地诘问的考验,三天两头一个修改稿,每一稿都有新的进展。由于坚毅,成就她一步一步接近微课程教学法的真谛。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合格之后,就可以付诸实践,不会出现认知意义上的失败。不过,螃蟹没那么好吃,传统型教师要从演员型教师向点化学生智慧的导演型教师转型,更难的是在课堂组织上的修炼。
  微课程教学法用“课堂学习任务单”的模板“逼”着教师往前走。很少有教师在“下水”之前,敢坚信“四步法”会成功。但是没有关系,只要课堂学习任务单设计合格,转型就成了一半。
  任红燕仍然坚毅,一稿又一稿。我批注的语言也慢慢地趋向和缓,出现了赞赏。这时候,我让她试上一次,以便取得经验,为从邯郸南下苏州借班“翻转”做体验储备。如果有时间,我可以到现场去指导;如果没有时间,可以借文字助她发现新的提升空间。我想,她愿意看这些文字。
  提升空间主要在于多给孩子一点信任,不要老想着表演教师。例如,检测的时候,不用师生一问一答,直接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检测,是最好的选择。你便可以去观察孩子的状态,心生许多新的创意。
  再如进入微项目学习,不需要把孩子当傻瓜那样一问一答地把他们领到预设的“陷阱”里,藉此映衬教师的“智慧”。其实,那不是智慧,是教师表演心作祟,属雕虫小技。对于孩子来说,与其让他们坠入别人的圈套,不如让他们脱离呵护直奔主题,去享受创作的自由、自信、克难带来的成就感。
  不信?问下学生就会发现,很少有乖乖男、乖乖女喜欢老师手把手教的。毕竟,邯郸学步不是学习的美妙追求。
其他文献
在教学设计中,“故事化”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情境化”方法。因为“故事”是最为符合人类认知特点和心灵结构的方法。故事的魅力在于人格化,以及情节的曲折与发展。人们在生活中(无论自己或他人),总是要经历各种事情,遇到各种困难,最后找到办法克服困难,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灵成长历程。看到故事主人公的这些经历,就会唤起观看者自身的同理心和代 入感。因此,在故事化教学设计中,“人物设定”和“情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将“新技术”作为话题引入课堂教学活动是华师大版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和学生的一个“责任”。而教师和学生在“新技术”探究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如何更好地相互配合呢?借助课堂实际教学的经验我有了如下思考。● 学生“探”,教师“究”?  《高中信息科技》中提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主体就是计算机和网络。也正因为有了这两大核心技术,才使得学生在新技术的学习中能够非常便捷地“探”到
摘要: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开发过程之后,即可应用于实践教学管理活动。本文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该系统应用的背景、模式、效果、不足和对策。  关键词:C/S架构;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8-0052-02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基地基本情况
信息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并建议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信息载体的应用。相比传统课堂,翻转课堂能够促进课堂从被动教到主动学、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三个转变。而平板的充分应用,能使翻转课堂更加充分地开展起来。本文以《中国的地形——山脉》一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借助平板,通过“明确目标,自学质疑”“小组合作
摘要:“轮庄式”网络教研采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一线教师轮流承办活动,将自己的实践研究、案例分析、前沿应用等成果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分享。由于选题内容来自实践应用,因此很受教师们青睐。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种网络教研模式,不但为教师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知识技能,促使其转变观念,促进其专业成长,并且使教师们的研修模式从“有效传递”转向“合作建构”。  关键词:“轮庄式”网络教研;自主成长;
读周晓强的文章《翻转:改造“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数学素养》,让我想起下面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我在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听课时摄的,画面正是周晓强执教翻转课堂《圆的认识》时,学生为篮球场做设计稿的场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为新建篮球场做设计稿的协作探究活动。  通常教师实验微课程教学法,较为发怵的就是协作探究主题的设计,数学教师也不例外。除非他们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又善于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真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大自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最佳场所。科学观察活动的实施让学生走近大自然,为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科学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记录下较为完整、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实验数据,如实验采集数据、周围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照片等内容。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观察植物的探究活动,但学生只能通过观察植物每天的生长情况,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越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越需要向内培养学生最基础的素养或心智,北京师范大学推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现了教育界在这方面的努力,但核心素养包含的数量过多,教师难以将其聚焦并进行教学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请来了一直关注基礎心智培养的特级教师吴向东,他在借鉴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纳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学视角聚焦人的底层操纵系统——基础心智,初步提出培养学生基础心智的框架,并开展了实践研究和探索。另
《借力翻转课堂,让小学生的素养向核心处“漫溯”》是孙莉老师初试翻转课堂的体会。我因故而错失听课机会,这里借点评叙说一二,以分享成功,发现契机,并期待新实践解决问题,实现新提升。  ● 第一步的成功  1.课前学习  学习任务开始问题引导,相信学生对对比的前项、后项的意义,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此外,动手画的策略能帮助学生达成技能目标。录制视频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皆是成功
如今,孩子们玩的很多玩具都使用了数字技术,如遥控飞机、电动汽车,但实际上孩子们仅仅是使用这些数码玩具在娱乐,而几乎没有接触制造数码玩具的机会。因此,有必要从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让孩子们逐步接触数码玩具的原理,甚至让他们能够做出富有创意的玩具。在英国的初等教育课程中设置有“Design and Technology”课,美国2012年已经推出今后4年内在千所大学设置数字应用设备工作室,加强数字化实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