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助力”科学观察活动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12345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大自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最佳场所。科学观察活动的实施让学生走近大自然,为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科学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记录下较为完整、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实验数据,如实验采集数据、周围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照片等内容。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观察植物的探究活动,但学生只能通过观察植物每天的生长情况,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无法提供较为具体的监测数据。如果要探究植物的生长情况与土壤湿度的关系,不仅需要定时拍摄照片,还要同步记录湿度信息,二者结合才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植物在不同湿度下的生长情况,才有助于学生分析并了解植物的习性特点。为此,开发一个能够同步记录图像和传感器数据的系统对科学观察活动来说尤为重要。
  ● 设计分析
  笔者将这个信息系统命名为“科学记录助手”。为了方便采集,笔者选择了物联网技术来开发,只要有Wi-Fi信号就能定时记录。由于MQTT协议无法直接传输图片,所以图片需要编码成特定格式的数据,传输至MQTT服务器,再利用PC端将数据解码还原成图片,查看收集到的数据并形成图表,达到远程监控并记录数据的功能。
  综合各方面的技术,笔者对“科学记录助手”涉及到的编程语言、MQTT服务器和开源硬件分别做了如下选择:编程语言择选Python,MQTT服务器择选SIoT,开源硬件择选虚谷号。
  因為虚谷号已经板载了Arduino,能够方便地接入各种传感器,同时虚谷号又是一个迷你电脑,预装了SIoT,并且能够处理摄像头信息,内置的OpenCV能够将传感器信息和图片合并起来,所以用它来做科学记录非常适合。“科学记录助手”的工作流程如上页图1所示。
  ● 硬件搭建
  笔者选择了普通的USB摄像头及Arduino兼容的土壤传感器(Dfrobot生产),材料清单如下:①虚谷号*1;②摄像头*1;③土壤湿度传感器*1;④Arduino UNO扩展板*1。
  虚谷号的接口与Arduino UNO完全兼容,可使用Arduino的拓展板连接各种传感器。笔者将土壤湿度传感器连接虚谷号的A0口,将摄像头的USB端连接虚谷号, 如上页图2所示。
  这个实验装置的搭建很简单,只要将摄像头固定好即可。为了避免干扰,笔者选择了在创客空间的室内观察植物,具体效果如图3所示。
  ● 代码实现
  叶下珠类似于含羞草,叶片变化情况明显,易于观察。因此,笔者选择叶下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定时(每六分钟)对植物进行一次拍摄,拍摄照片的同时记录下传感器所监测的数值,并通过代码将数值记录在照片上。
  1.数据采集代码(虚谷号)
  通过摄像头拍摄植物照片,读取传感器数值并写入图片信息,再将图片编码为base64格式上传到物联网平台SIoT。这个代码要运行在虚谷号上,核心代码如图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将这个Python文件放入vvBoard的Python文件夹下,命名为mian.py,即可实现开机自动运行。
  2.数据呈现代码
  另外,可以设置一台或者多台电脑作为数据观察端,同样利用Python代码订阅虚谷号的SIoT服务器消息,在json字符串中解析出图片信息,然后保存图片并将传感器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核心代码如下页图5所示。
  为了观察方便,笔者还通过Python的Flask库,设计了一个Web服务,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中输入127.0.0.1:5000,即可进入一个自动刷新的页面,方便学生查看当前的摄像头画面和传感器信息。
  在PC端订阅MQTT信息,只能得到订阅期间的信息。如果想得到全部的观察信息,那就需要借助SIoT的WebAPI,获取之前的信息。也可以直接读取SIoT的数据库,因为SIoT采用的也是Sqlite数据库,用Python读出很方便。
  ● 数据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笔者收集到了大量的照片以及土壤湿度数据,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以及分析,将数据进行了一定处理后,得到了一段植物变化情况的视频。通过视频笔者意外地发现,在恒定的光照下,叶下珠的叶片会在每天的22:00闭合,在每天清晨5:00时叶面展开。同时,在叶片舒张时,土壤湿度值略微降低,随即恢复到稳定值(如图6)。这说明当叶片舒张时,植物会向土壤中摄取一定水分,随后土壤湿度的回升,有可能是土壤间水分传递及植物与土壤中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其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 总结
  “科学观察助手”实现了在线实时记录实验数据以及拍摄照片的功能,能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测以及分析,能将具象的植物与抽象的传感器数值有趣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全新的观测工具。通过实践发现,采用这样的方式做探究实验,能够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转换成生动有趣的实验探究经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用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让科学观察活动更加精彩有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温州市中小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物联网与科学探究创意实验’课程的开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ZXX01)。
其他文献
2016年7月14日至20日,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在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举行。我们三位小伙伴组成的小团队参加了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角逐。  为了此次比赛,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教材的研读、理念以及技术的学习、模板的准备等。比赛第一天现场宣布课题后,我们开始进行教案的编写、文字的说明、微视频的制作等工作,当天晚上,我们又准备汇报答辩到深夜,第二天,我们的精彩答辩得到了现场
一节好的微课虽然时间很短,却浓缩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预期的教学效果,它对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检测,需要教师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技术,提高专业能力,对微课制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笔者根据自己制作微课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参与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微课程评优赛项的比赛作品,来谈谈微课制作的两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 问题1:缺
开年寄语:时间过得真快,教学APP的学科运用这个栏目转眼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笔者追一下潮流,也要回想一下开这个栏目的“初心”了。在教育变革的汹涌浪潮下,笔者希望能够帮助一些想改变的教师,通过教学APP这个抓手,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取一些经验,使其适应未来的变化。几年过去了,笔者发现,这种经历依然是很多人需要的,笔者的工作依然还有意义。  当然,在信息化已经渗入教育每个角落的今天,教学APP的应用视角
近年来,与“深度学习”“思维可视化”相关的教学研究及实践不断深入,与之相关的论文、专著、培训活动也越来越多。那么,当深度学习与思维可视化相融合又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呢?  南京濯源心智文化发展研究院的刘濯源教授在思維可视化教学领域深耕十余载,曾指导数十所学校引入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自2015年起,其研究团队又将深度学习理论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进行了融合研究,并付诸教学实验。历时四年,他们
在教学设计中,“故事化”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情境化”方法。因为“故事”是最为符合人类认知特点和心灵结构的方法。故事的魅力在于人格化,以及情节的曲折与发展。人们在生活中(无论自己或他人),总是要经历各种事情,遇到各种困难,最后找到办法克服困难,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灵成长历程。看到故事主人公的这些经历,就会唤起观看者自身的同理心和代 入感。因此,在故事化教学设计中,“人物设定”和“情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将“新技术”作为话题引入课堂教学活动是华师大版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和学生的一个“责任”。而教师和学生在“新技术”探究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如何更好地相互配合呢?借助课堂实际教学的经验我有了如下思考。● 学生“探”,教师“究”?  《高中信息科技》中提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主体就是计算机和网络。也正因为有了这两大核心技术,才使得学生在新技术的学习中能够非常便捷地“探”到
摘要: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开发过程之后,即可应用于实践教学管理活动。本文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该系统应用的背景、模式、效果、不足和对策。  关键词:C/S架构;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8-0052-02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基地基本情况
信息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并建议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信息载体的应用。相比传统课堂,翻转课堂能够促进课堂从被动教到主动学、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三个转变。而平板的充分应用,能使翻转课堂更加充分地开展起来。本文以《中国的地形——山脉》一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借助平板,通过“明确目标,自学质疑”“小组合作
摘要:“轮庄式”网络教研采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一线教师轮流承办活动,将自己的实践研究、案例分析、前沿应用等成果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分享。由于选题内容来自实践应用,因此很受教师们青睐。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种网络教研模式,不但为教师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知识技能,促使其转变观念,促进其专业成长,并且使教师们的研修模式从“有效传递”转向“合作建构”。  关键词:“轮庄式”网络教研;自主成长;
读周晓强的文章《翻转:改造“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数学素养》,让我想起下面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我在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听课时摄的,画面正是周晓强执教翻转课堂《圆的认识》时,学生为篮球场做设计稿的场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为新建篮球场做设计稿的协作探究活动。  通常教师实验微课程教学法,较为发怵的就是协作探究主题的设计,数学教师也不例外。除非他们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又善于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