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承认,他绝不允许他所写的东西不经过修改就发表。他说:“我修改并变化,一直到感觉我在摧残它。”托尔斯泰把他对自己作品的修改说成近乎摧残,绝不是危言耸听。这种说法,恰恰可以看出他对修改的认真和慎重。他写的《战争与和平》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称为世界名著,苦心修改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大作家的创作是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在作文课上,有意识地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技巧和方法。学会修改,善于修改,学生的作品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一、培养学生修改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作文修改,是指打草稿到定稿的过程当中的改动、增删。实际上修改作文绝不止草稿写成才开始的这段有限时间,而是应当贯穿在写作的始终。在提炼主题、选择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这一系列工作中,总不免有种种改变,这些改变都带着修改的性质。平时常说的“构思”“打腹稿”,其中反复斟酌的地方很不少,那也是修改。
有人把作文修改概括为四个字“增删改调”,即指修改中的增加、删除、改换、调动这四项工作,当然,还有其它如主题、观点的大改动等,就很难用这四字概括。作文修改可以说是又一次写作的过程,不仅在形式上要去增删改调,有时连中心、观点也要修改。可以说,从准备动笔写作文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有时刻准备修改的意识。
二、教会学生修改的方向
那么修改作文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修改主题。这是对文章灵魂的再次推敲,要看它把握得准不准,表达是否准确,提炼的深度够不够。这种修改是根本性的。托尔斯泰写《复活》,前后用了整整十年,他的几次修改,主要在主题上反复斟酌。起先是一个青年犯罪的故事,后来变为对现实制度的批判,但有个虚伪的“幸福的尾巴”,再变为控诉黑暗、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和表现两个阶级的对立为主题。正是主题的不断修改,才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反复修改主题的自觉意识。
增删材料。不管任何文体,都力求主题能统率材料,而材料足以表现主题。所以选材时要力求“精心”。材料如太多则显得滥,要毫不吝惜地删掉,要舍得忍痛割爱。好比一个手腕上戴一块手表,既有装饰作用,又能掌握时间。如果一条手臂戴了两只、三只,甚至十几只手表,那就显得可笑荒唐。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相当精彩的通讯,全文只用了三个典型事例就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而在他的一篇相同内容的文章里却运用了二十多个事例,写作效果却远不如前一篇那么好。
另一种毛病是材料不够,空空洞洞,缺少具体内容。这种情况就要增加具体材料。但材料的选择贵在精和典型,即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
调整结构。即考虑文章的层次、段落、开头、结尾、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以及过度、照应和衔接等。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一次野炊活动,可他却从前几天老师布置任务写起,写自己如何高兴,如何准备,父母如何叮咛,如何兴奋不能入眠,望着月亮盼天亮,而野炊一事却一笔带过,最后感慨,这一天的活动是如何如何有趣、有意义。这样的作文本末倒置,重心不明,就需要指导学生在结构上作重大调整了。
润色文字。即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润色。要力求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锤炼字句是对文字润色的较高要求。据说贾岛对自己所写的诗句反复修改,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句,他的“推敲”故事更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典故。又相传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一个“绿”字改了十几次才决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渐形成善于推敲、善于炼字炼句的作文习惯。
三、教会学生修改的技巧
下面这些技巧,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学会、掌握的。
首先,着眼全局,目标实施法。修改文章要先从大处着眼,然后再考虑局部问题,不可本末倒置。如前文提到的托尔斯泰的《复活》,倘若他先费力去修改语言,斟字酌句,以后却发现某个部分是无用的,语言再好也要删去,那前面的精力就白花了。所以应着眼全局,先解决大问题,即主题、中心、观点等问题,然后解决结构、重点与非重点等问题。最后,再斟酌、推敲语言文字。犹如画大树应先画主干,再画枝条,最后再画叶子。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全局意识。
所谓目标实施,就是检查这篇作文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新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习作训练,都规定了范围、要求、注意点,这给修改提供了目标。老师可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依据目标逐一检查,在不到之处进行修改。如同量体裁衣,衣服初成后,先穿上试试,不合身处再作修改。
其次,培养语感,读改法。鲁迅先生说,文章写成后,要至少看两遍。多读方能产生语感,鲁迅先生认为,语感对检查语病,改正语句不通、不严密诸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反,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才子脾气”,那是十分有害的。作文初稿完成后,要求学生诵读几遍,发现问题,然后修改,这种修改方法,对文章中存在的一些毛病,如语句不通、衔接不紧、缺词漏字、情感不相称等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十分有效。这些问题光看不容易发现,但一诵读就读出来了,甚至有时仅凭“语感”也能发现不妥之处。一些有经验的学生很重视这种修改文章的方法。老舍说:“文章写完之后,可以念给别人听听。念一念,那些不恰当的字句,不顺口的地方,就显露出来了,才可以一一修改,文章叫人念着舒服顺口,要花很多心思和功夫。”这正是对这种修改方法的精彩总结。
第三,咀嚼体味,咬文嚼字法。咬文嚼字的说法非常形象,道出了修改文章的一片苦心。修改时反复琢磨,像牛吃进草料反刍时那样,多次重复回味。赵树理曾说:“我是不会作诗的,这类东西文短字少,几句话就要见高低,这就需要嚼字,不断地改,有时睡觉突然想起有不妥的地方,爬起来又改。反复体味后,方可定稿。”修改文章正是要细细咀嚼体味,务求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恰到好处。
第四,请旁人来改,群改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据载:“白乐天每天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老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白居易的诗之所以篇篇脍炙人口,与他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有很大关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人往往不容易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缺点,如果请旁人当先生就能很快发现问题。据说唐朝诗人常有与友人一起对作品“讨论削夺之”的习惯。而秦国丞相吕不韦索性将自己编订的《吕氏春秋》一书的手稿挂上国都咸阳城门口,一边挂千金,一边贴告示,无论是谁,如能恰如其分地增删一字,则奖以千金。这都是“请旁人修改”的典型例子。
文无定法,教师应该引导每个同学归纳和总结一些可行的方法,以便把作文修改好。
一、培养学生修改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作文修改,是指打草稿到定稿的过程当中的改动、增删。实际上修改作文绝不止草稿写成才开始的这段有限时间,而是应当贯穿在写作的始终。在提炼主题、选择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这一系列工作中,总不免有种种改变,这些改变都带着修改的性质。平时常说的“构思”“打腹稿”,其中反复斟酌的地方很不少,那也是修改。
有人把作文修改概括为四个字“增删改调”,即指修改中的增加、删除、改换、调动这四项工作,当然,还有其它如主题、观点的大改动等,就很难用这四字概括。作文修改可以说是又一次写作的过程,不仅在形式上要去增删改调,有时连中心、观点也要修改。可以说,从准备动笔写作文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有时刻准备修改的意识。
二、教会学生修改的方向
那么修改作文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修改主题。这是对文章灵魂的再次推敲,要看它把握得准不准,表达是否准确,提炼的深度够不够。这种修改是根本性的。托尔斯泰写《复活》,前后用了整整十年,他的几次修改,主要在主题上反复斟酌。起先是一个青年犯罪的故事,后来变为对现实制度的批判,但有个虚伪的“幸福的尾巴”,再变为控诉黑暗、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和表现两个阶级的对立为主题。正是主题的不断修改,才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反复修改主题的自觉意识。
增删材料。不管任何文体,都力求主题能统率材料,而材料足以表现主题。所以选材时要力求“精心”。材料如太多则显得滥,要毫不吝惜地删掉,要舍得忍痛割爱。好比一个手腕上戴一块手表,既有装饰作用,又能掌握时间。如果一条手臂戴了两只、三只,甚至十几只手表,那就显得可笑荒唐。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相当精彩的通讯,全文只用了三个典型事例就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而在他的一篇相同内容的文章里却运用了二十多个事例,写作效果却远不如前一篇那么好。
另一种毛病是材料不够,空空洞洞,缺少具体内容。这种情况就要增加具体材料。但材料的选择贵在精和典型,即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
调整结构。即考虑文章的层次、段落、开头、结尾、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以及过度、照应和衔接等。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一次野炊活动,可他却从前几天老师布置任务写起,写自己如何高兴,如何准备,父母如何叮咛,如何兴奋不能入眠,望着月亮盼天亮,而野炊一事却一笔带过,最后感慨,这一天的活动是如何如何有趣、有意义。这样的作文本末倒置,重心不明,就需要指导学生在结构上作重大调整了。
润色文字。即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润色。要力求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锤炼字句是对文字润色的较高要求。据说贾岛对自己所写的诗句反复修改,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句,他的“推敲”故事更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典故。又相传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一个“绿”字改了十几次才决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渐形成善于推敲、善于炼字炼句的作文习惯。
三、教会学生修改的技巧
下面这些技巧,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学会、掌握的。
首先,着眼全局,目标实施法。修改文章要先从大处着眼,然后再考虑局部问题,不可本末倒置。如前文提到的托尔斯泰的《复活》,倘若他先费力去修改语言,斟字酌句,以后却发现某个部分是无用的,语言再好也要删去,那前面的精力就白花了。所以应着眼全局,先解决大问题,即主题、中心、观点等问题,然后解决结构、重点与非重点等问题。最后,再斟酌、推敲语言文字。犹如画大树应先画主干,再画枝条,最后再画叶子。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全局意识。
所谓目标实施,就是检查这篇作文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新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习作训练,都规定了范围、要求、注意点,这给修改提供了目标。老师可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依据目标逐一检查,在不到之处进行修改。如同量体裁衣,衣服初成后,先穿上试试,不合身处再作修改。
其次,培养语感,读改法。鲁迅先生说,文章写成后,要至少看两遍。多读方能产生语感,鲁迅先生认为,语感对检查语病,改正语句不通、不严密诸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反,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才子脾气”,那是十分有害的。作文初稿完成后,要求学生诵读几遍,发现问题,然后修改,这种修改方法,对文章中存在的一些毛病,如语句不通、衔接不紧、缺词漏字、情感不相称等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十分有效。这些问题光看不容易发现,但一诵读就读出来了,甚至有时仅凭“语感”也能发现不妥之处。一些有经验的学生很重视这种修改文章的方法。老舍说:“文章写完之后,可以念给别人听听。念一念,那些不恰当的字句,不顺口的地方,就显露出来了,才可以一一修改,文章叫人念着舒服顺口,要花很多心思和功夫。”这正是对这种修改方法的精彩总结。
第三,咀嚼体味,咬文嚼字法。咬文嚼字的说法非常形象,道出了修改文章的一片苦心。修改时反复琢磨,像牛吃进草料反刍时那样,多次重复回味。赵树理曾说:“我是不会作诗的,这类东西文短字少,几句话就要见高低,这就需要嚼字,不断地改,有时睡觉突然想起有不妥的地方,爬起来又改。反复体味后,方可定稿。”修改文章正是要细细咀嚼体味,务求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恰到好处。
第四,请旁人来改,群改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据载:“白乐天每天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老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白居易的诗之所以篇篇脍炙人口,与他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有很大关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人往往不容易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缺点,如果请旁人当先生就能很快发现问题。据说唐朝诗人常有与友人一起对作品“讨论削夺之”的习惯。而秦国丞相吕不韦索性将自己编订的《吕氏春秋》一书的手稿挂上国都咸阳城门口,一边挂千金,一边贴告示,无论是谁,如能恰如其分地增删一字,则奖以千金。这都是“请旁人修改”的典型例子。
文无定法,教师应该引导每个同学归纳和总结一些可行的方法,以便把作文修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