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 泸亚路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多年前,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云南丽江经永宁坝子、凹拉坪、利加嘴到过这样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木里。洛克称她为“上帝浏览的花园”,并把她带出了封闭的村落,让世人看到了那一幅幅壮美秀丽的山川河水和神秘的风情画卷。
  
  木里:香格里拉的腹心地
  
  一路颠簸,终于在绕过一个大转弯后,看到依山而建,整齐坐落在群山之间的小县城——木里。
  木里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与康滇古陆交界处,县内山峦重叠,河流环绕。居住着以藏族为主体,包括彝、汉、蒙古、纳西等十八个民族。这里有“神秘的喇嘛王国”之称,保留着许多原始神秘的宗教文化,为我们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多民族复合文化。
  如果说木里是一位蒙着神秘面纱的香格里拉美人,那么长海子就是美人眼角一滴引人无限怜爱的泪滴。越野车的引擎声撕开木里晨曦的雾霭,向着县城西北方35公里处康坞山顶的长海子前进。
  长海子也叫寸冬海子,是木里最大的高山湖泊,海拔3404米。它正好位于康坞牧场的范围之内。车子拐入岔路不久,经过路边的几个小牧场,就能远远地眺望长海子。海子四面环山,山上森林茂密,各色野花竞相开放。
  无数的“浮岛”是长海子的一大特点。所谓“浮岛”,就是湖水中漂浮着的一个个草甸。与其它湿地草甸不同的是,这里的草甸是漂浮移动的。有的单独成块,有的几块连成一片,如同漂浮在汪洋中的陆地板块。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风向变化,草甸受不同方向的风力作用,慢慢漂移。蔚蓝的湖水,漂浮着一个个大的花篮,将绿草茵茵的“浮岛”揽入其中,盛满绝美绮丽动人心魄的风光。
  而木里大寺则以完全不同的风格展现给我们。
  木里大寺曾是康巴藏区规模最大的黄教喇嘛寺庙之一,在藏区具有特殊的地位。始建于公元1656年,是继瓦尔寨大寺、康坞大寺后兴建的又一座大寺。
  去木里大寺的路很难走。路在山上呈S形,山路很窄,仅容一车单向通过,如遇对向来车,而又没有避让的地方,只有大眼瞪小眼了。
  下了车就闻到一阵酥油飘香,寺庙庄严而安静,心里的烦杂不自觉地消除很多。现在木里大寺的规模已不复往昔,正殿周围很多残垣断壁,那是以前大寺被毁后留下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木里大寺是1982年由国家拨款在原址上重建恢复的规模。昔日的木里大寺,从公元1656年至1958年,历时三百多年经历了不断的扩建、维修,是一处占地面积八万余平方米的宏伟建筑群体。金碧辉煌的殿堂,错落有致的僧舍,高大坚厚的白色围墙,四面有大门,八方有小巷,常住喇嘛近千人,成了名扬国内外的“木里喇嘛王国”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是康藏地区较大的黄教寺院之一。
  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寺庙原有的宁静,三三两两的喇嘛进入我们的视线。面对我们的镜头,他们有点腼腆地笑着,有些害羞的喇嘛,丢下同伴一溜烟地跑了。由于供电设备故障,我们在木里大寺宾馆度过了一个没电的夜晚。
  没电的夜晚,聊天是打发时光的最好方式。烛光中与喇嘛的攀谈,加深了我对藏传佛教的了解,也由此心生敬畏。原来,寺院就像一所大学,也像一所博物馆,兼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涵,万宝归宗,无所不有。小喇嘛告诉我,在寺院学完所规定的全部课程至少需要13年时间,香根活佛也不例外。而不断修行,则是每个僧侣终生的事业。
  学僧入寺年龄不等,有七八岁的小孩,也有成年人。招收僧人,寺院没有固定的时间和数量的限制,也就是随到随收随学。小扎巴入寺,先到格贵(僧官)处献根哈达请示报到,注册登记,然后由领来的喇嘛将其带到活佛或本寺德高望重的格西那里,举行皈依仪式。喇嘛(上师)经过诵经、剃发、换衣净身、更名祈祷祝福等,穿上“协就”(无袖长袍)即表示皈佛入教,称为“格尼”。然后在寺内投拜师父开始学习,在师父的指导下,从藏文字母拼音入门,学习念诵经文。每天按规定时间,在自己所拜经师座前听讲,所教的经文都必须背诵,而且头一天学习的内容第二天要在师父面前背诵小考过关后,方才教新课。学完一本经书,则要从头到尾背诵进行大考。
  学僧入寺学习几年,熟悉寺庙的规章和生活后,到13岁左右,要受沙弥戒,那是正式出家仪式,受戒后须守36条戒律,从此穿着袈裟僧装,成为正式僧人。寺方要重新登记排位,开始承担一定的义务。到20周岁后,又要受此五戒,受此戒后就成为“格龙”,是出家人的最高戒,须执行和遵守佛祖释迦牟尼所规定的253条戒律。传戒仪规比较复杂,每隔三五年,由寺庙依具体情况安排举行。
  每天早上的6点半是喇嘛们诵经时段。当清晨的第一抹霞光将木里大寺耀出一圈光弧,我们不忍打扰正在大殿诵经的喇嘛,轻轻驶上了归途。耳畔梵音萦绕,我们一如得到了某种神秘的庇护,面对返程的山路也多了几分泰然。
  
  利加嘴:探访母系氏族
  
  当利加嘴出现在视线中的时候,脑海里冒出的就是:世外桃源。牛羊自由地在山间吃草,鸡犬自由地在河边饮水,几只小猫自由地在房前屋后漫步,炊烟自由地在空中舞蹈……这就是利加嘴,一个还保留着母系文明的古朴村庄。
  群山环抱中的利加嘴有一点缓坡,在间或有几声狗吠的村子里漫步实在是一种享受。家家户户或新或旧的木篱笆围墙间隔出弯弯曲曲的小路,虽是5月,依篱笆而种的蔷薇或另一些带刺的植物长得繁盛而葱翠,不时有打着花蕾的或是已盛开着粉色花的枝蔓抚摸你的头发和胳膊。
  在四川,摩梭人在上个世纪被划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而在云南的摩梭人则被划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所以利加嘴是一个蒙古族村,家家户户供奉着他们心中的英雄——成吉思汗的画像。虽然被划为蒙古族,可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与蒙古族却没有相似之处。
  苏拉是当地的一位摩梭女子,穿着摩梭的传统服饰带我们参观、讲解摩梭人的祖屋。如果她不说,我还真不知道苏拉已经是两个小孩的妈妈了。苏拉说利加嘴摩梭人住房的正房称为“依梅”,分为大小两间,小为仓库、大为祖屋。祖屋是全家活动和待客的中心,迈门向右靠墙设火塘,火塘左右两侧靠墙为木制炕(称上床、下床或上下火铺),仅供老人和小孩就寝,男左女右。在祖屋中央都立有两根大柱子,分进门的左右而立,在结构上起到顶梁柱的作用,又称为“男柱”和“女柱”。它们一般都是选取同一颗树,树干稍细的一端为女柱,粗的为男柱,摩梭男女的成人礼就在这“男女”柱下举行。
  千百年来,这里的摩梭男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一多民族聚居的湖畔,无论汉族还是彝族,都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文化,汉族与彝族依然采取结婚——男婚女嫁,或是招赘上门的一夫一妻形式,没有受到摩梭人的婚俗影响。而摩梭人对于结婚这一形式也不反对,只要儿女们中意对方,与汉族人通婚也行,与彝族人相爱也行。
  晚上我们住在苏拉家开的小客栈里,两层木屋,房间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现在有不少游人徒步经过这里,偶尔也会在这里落脚休息,所以我们家的旅馆生意还不错。现在村里已经有很多人外出打工,我弟弟也在泸沽湖的一个酒吧里打工,和一个香港女孩在泸沽湖相识相恋。”苏拉说。
  利加嘴现在共有26户人家,全村只有三四户人家是分家单独生活的。分家不是因为什么家庭不和,财产分配不均这种问题,而是家里住不下了,选择人口较多的一脉离开祖屋,在村里重建造一座房子生活。
  夜已深,当我们迈出村长家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才发现已是繁星满天,明天又会是一个艳阳天。而明天,我们也将踏上归途,重返尘世。
  
  泸沽湖:体验独特的分餐制
  
   一大早醒来,清晨湖边的风还是有点微微的凉意。白雾缥缈的湖面,三三两两的猪槽船荡开了一湖的寂静……去往码头经营摆渡营生的是接受了现代文明的一对阿夏,而在清晨赶路的多半都是走婚返回各自家庭的摩梭男子。
   这次在泸沽湖不光欣赏到精致的风光,更是彻彻底底享受了一把摩梭人的大餐。魔梭人采用分餐制。摩梭人在吃食方面,受藏族人生活习俗影响较大,喜吃猪、牛、羊、酸奶、奶渣、酥油。
  在主人院里的一个遮荫的地方摆放着一个很奇怪的猪。次若介绍说,这是摩梭人传统的猪膘肉。摩梭人杀年猪时把整个猪除头骨以外的骨骼全部剔除,用花椒、盐及各种调料从内腌制然后缝制成琵琶状,然后用青石板压紧制成猪膘肉,做法有点像汉族过年腌制的腊肉。猪膘肉放置的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两年,长的甚至可以放置十几年,这点可比腊肉强多了。
   进入祖屋就看到正方位的火塘,祖屋里的火塘是用火来煮食、驱赶猛兽的,并带来光明。摩梭人对火是很崇拜的,火塘的正上方就供奉着达巴教的灶神,家里杀鸡杀猪都先把头敬火神,然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火塘的火是在兴建祖屋的时候,从更老的祖屋的火塘上取来的火种,火塘的火自点燃以后就不再熄灭,代表着源远流长,家族兴旺,生生不息的意愿。火塘的周围摆满了充满摩梭风情的各种小吃,让人一进门就有吃有喝的。
   次若坐在我们旁边一样一样地为我们介绍,这是花花糖,这是花纹米耙,这是……她每介绍一样,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细细品尝。
  和次若就小吃问题聊了没多久,丰盛的午饭便端出来了。一人一盘,东西都分好了,猪膘肉,鸡肉,汤,还有香肠。我问这不是自助餐吗?次若笑笑,说这是摩梭人的分餐制,由达布统一为大家分好,只需各自端上吃就行,你要说自助餐也行。
  摩梭人的主食一般是玉米、小麦、稻米、马铃薯等粮食做成的食品。我端着主人盛的和了玉米细粒的“苞谷沙沙饭”,就着猪膘肉,不知不觉,盘里的东西就已经被我洗劫一空。
  
  螺髻山:仙境般的湖光山色
  
  去螺髻山索道的路是一段盘山公路,窄而且坡度陡峭。站在山下,我们无法窥探螺髻山的全貌,索道也只能到达3000米左右的地方。螺髻山索道全长2.5公里,垂直距离上升了一千多米,主峰海拔4359米。坐在缆车上往下看,一片绿色,山上的雾气跟着我们一同前进,放眼望去仿佛在仙境一般。
  顺着木阶往上,两旁时而可以看到点点的杜鹃花。山上的雾气小了些,一路上走走停停来到黑龙潭。潭水成墨青色,浓郁如墨汁,让人探不清深浅。黑龙潭三面环山,丰水期湖面近500亩,是螺髻山最低也是最大的冰斗湖。传说黑龙潭是一种叫沐诺玛噶的黑龙栖息的地方,也是人间美女蒲嫫娌伊将其儿子——支格阿鲁托付给一对神龙养育成创世英雄的地方。
  从黑龙潭西北方向的步道往上,是海拔更高的牵手湖、冰川洼地和仙草湖。
  牵手湖是两个并肩而立的高山古冰碛湖。在当年冰蚀过程中,谷床中部有一脉基岩极硬,加上湖泊具有各自提供挖蚀能量的冰流,当冰川解体后,于是形成了丰水季节相联,枯水季节分开的古冰川湖泊,当地人称为牵手湖。在我以往的冰川科学考察中,上、中、下游串联一线的所谓“串珠湖”见过不少,像螺髻山在一条谷流域中的双湖袂联的“牵手湖”却并不多见。
  靠黑龙潭边的仙草湖,四周群山环抱,山上树木森森,林中深郁闭密,高大的杉、松枝上松萝舞拂,更具冰川雨林特色。湖水清澈明亮,不过却有很多的水草生长在湖水之中。这是目前螺髻山中不多的有大片水草生长的古冰川湖泊。
  步步直上,前面是海拔4156米的卧虎峰,若要登峰还要2个多小时,来回的话要4个多小时,时间上来不及,经过商议,改走左侧平缓道,向景区纵深前行。
  高海拔让螺髻山上第四纪冰川地貌保存完整,还有古冰川作用过的一切地貌形态和景观实体,巨大的冰窖、冰斗、冰峰、冰川刻槽中外罕见。螺髻山中几乎所有的湖泊周围都保存有大量的冰蚀现象和各种冰碛物。
  湖水则由于基岩颜色,湖周围植被及湖中水草腐树等的颜色不同而呈现出翠绿、棕红、墨绿等颜色,具有极高的旅游、探险、科考等价值。
  山上的空气很清新,太阳照耀着身上很是温暖,曾有一度,我穿着短袖在山上活蹦乱跳的,可是一阵风吹过,鸡皮疙瘩兄妹齐齐来报到,于是乎,还是乖乖的套上外套,老老实实的前进……
  巍峨壮丽的螺髻山,是大凉山的雄鹰,穹窿崔嵬,“拔地千里入云霄,绵延迤逦似长虹”。由于最后要赶回西昌,我们不得不早早离开螺髻山,在山下的彝族风情园里品尝了正宗的彝族美食又匆匆上车,挥手告别了普格。
  离开了淳朴的村庄,在回西昌的途中,望着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的峻美山川,心里不由得怀念这一路的点点滴滴。传统的民俗,秀美壮观的风景,淳朴热情的人们,让我恋恋不舍,在心里期待能再次踏上这片有着神奇魅力的土地!
  
  旅游 资讯
  西昌至木里(180km),仅有大约10公里高速公路,剩余为山路,路况较为平顺。早上7.40有从西昌发至木里的班车,下午3点左右到达木里。县城住宿条件一般,木里大酒店,较为干净,房间里有单独的卫生间。
  木里至木里大寺(60km),山路,路况较差,大寺宾馆紧邻木里大寺,标间,三人间,四人间皆有,一楼一卫生间。
  木里大寺至屋角(50km),山路,路况较差。屋角条件较为艰苦,乡里仅有两家客栈,三人间,条件颇为艰苦,乡里就一个公共厕所。乡里有至泸沽湖的班车。
  屋角至利加嘴(28km),山路,路况差。条件艰苦,村里有招待所,也有客栈,都为三人间,条件艰苦,手机在这里接受不到信号。
  利加嘴至泸沽湖(45km),山路,较为平顺。景区有很多民居,客栈,泸沽湖假日酒店为四星级酒店。这里住宿条件较之前面算最好。
  泸沽湖至盐源(120km),路况良好。县城投宿方便,住宿条件较好。有班车经过。
其他文献
水上市场初印象  终年炎热的曼谷城河网密布,繁忙的水上交通和丰富的水上生活让这个城市也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称呼。以前的泰国没有什么发达的陆上交通运输,因此水运是主要途径。湄公河流域有很多水上市场,这也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候人们的生存依赖于遍布各河网的诸多水上市场。随着交通的逐渐发达,选择多样化了之后,水上市场便没落了。想想这些,不仅觉得有些遗憾。不过,旅游业的发展,又带火了这些各色各样别具特色的水
《欧阳海之歌》是一部在20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纪实小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的形象通过这部小说走进了千百万读者心中,鼓舞了一代人为了理想和真理而奋斗牺牲。小说的作者金敬迈也因这部作品的成功而声名大震。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红色经典背后的故事。  真实的欧阳海  1965年7月,上海《收获》杂志发表了金敬迈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  小说以欧阳海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欧阳海在
道教源地    在遥远年代的史书中,鹤鸣山被称为鹄鸣山,属岷山山脉,海拔约1 000米。  鹤鸣山在古代号称剑南四大名山之一,与峨眉、青城齐名,原因何在?答案虽多,重点有二:首先这里被公认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其次据说是因此山“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这也正是鹤鸣山山名的由来。抵达鹤鸣山的第一天,我就在当地人指点下仔细观看鹤鸣山的山形,虽然能看出“起伏轩翔”之状,但却始终无法——指出鹤头、
走过很多在旅游手册上被称为“天堂”的地方,但身在其中总觉得与想象中的不同,直到有一天,走到了阿尔贝罗贝洛(Alberbello)。  “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地方!”第一眼见到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顶白墙、空无一人的街道,很多人脱口而出。阿尔贝罗贝洛的意思是美丽的橡树,位于意大利的最南部的尖尖角上——普雅(Puglia)的Itria谷地(Valle d’Itria),被称为“天堂小镇”,这个天堂小镇保留
西双版纳:刻在叶子上的经文    在东南亚和西双版纳有一种书是刻写在叶子上的,这我早就知道。第一次见到这种书是四年前在西双版纳一个朋友家,发黄的,烫了金边的贝叶经静静地躺在书橱里,翻开有许多蚯蚓样的文字,据说是古傣文。  这次再到版纳,在橄榄坝傣族园春满佛寺前见一老人正在叶子上认真刻写,就萌生了学习学习的念头。  刻写经文的老人叫康朗吨,是傣族园曼春满村人,78岁了。康朗吨刻写一本十来页的贝叶经大
构纸技术传女不传男  芒团,一个因芒团构纸而响亮的软软的傣乡,我来了!  600年前,第一张构纸最先经过老和尚的手,添置在案,写下轮回与果报。构花虽没有春天任何一朵花艳烈,一张构纸透过光,居然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期待与向往。  村口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小院,所有与构纸有关的事情都可以一目了然。构树笔直地站在院场边,整齐划一,仿佛它们不是为构纸而生,而是时刻准备着对前来参观者迎来送往。它们只是上万棵构树的
东交民巷的发现    顺便逛东交民巷,这一顺便就顺便出了意外的发现,就顺便出“建党伟业”开创时期这里发生过一个重大事件的讯息:李大钊是在这里被捕的。  我进东交民巷正是牵牛花盛开的时候。  牵牛花是野花,城里是见不到的,尽管齐白石老先生的宣纸上常常画到它。它很脆弱,但很美,像蓝色、紫红色的喇叭一样,长在长长的青青的蔓上,蔓有东西依附便攀爬上去,能爬多高是多高,无物依附,就顺地铺,花儿一开开一群,高
有时会觉得越南,就如同这样的青木瓜——婉约里的小调,柔和里的韧劲,外表普通清淡,内涵却丰盈,那种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甜和清香、不张扬却隐藏在骨子里的格调,竞出乎了你的预料。    岘港,回归宁静    从飞机上看,这个海港完全沉浸在海的包围中,没有高楼,灯光稀少,一看就是一个宁静的地方。  岘港目前还只有两家五星级酒店,我们住的“华银国际”就是其中一家。尤其喜欢的,就是它和海的距离。酒店拥有7DC米
“赤峰”是因城区东北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红山而得名。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就因首先在赤峰红山发现而命名。赤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北方文明的摇篮,被考古学界称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赤峰市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东北与华北地区的结合部。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以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距离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
十大古镇分别位于成都东西南北四方,近至双流龙泉,远达蒲江邛崃,古老的石板路与木屋,还蜿蜒排列于成都周边某山水佳处。一座风水塔或一座文风塔,一处旧戏台或一所土地庙,构成这些古镇的建筑中心;一条船形主街道,辐射若干支道,依道路取势,建构门店、吊脚楼、祠堂、神庙、旅舍等建筑群落;大多一侧临水,依岸形成码头,岸侧大多植黄桷树;这是成都古镇的基本地理布局与建筑格局。两三种特色地方美食,一两个优美民间故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