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有效提问,优化语文教学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apova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聚焦课改,决战课堂”的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尴尬的局面:老师口若悬河,学生无动于衷;老师激情四溢,学生昏昏欲睡。于是老师归咎:现在的学生真娇气,一点脑筋也不想动。于是学生抱怨:语文课堂真没劲,远不如我自己看书有意思。这样的课堂可谓低效无效,这样局面的造成归根于老师问题预设的低效无效。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有效提问,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呢?
  (一)巧选角度,指向明确
  有效提问不能动辄就提“这样写表现了什么?”“这一段说明了什么”之类大而空的问题;而应该采用比较新颖的问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科学得当、指向明确,优化教学效果。
  如一次听课《芦花荡》,执教者提的问题是“请大家用五分钟时间找出一些你最喜欢的句子来品一品。”学生忽而品析老头子形象,忽而品味两个小姑娘,忽而讨论景物描写,忽而讨论写作手法……而一切所谓品味讨论都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课堂为何如此琐碎零乱?可以说是主问题的设计指向不明。“找出一些你最喜欢的句子来品一品”,这可以说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宜的问题,题干模糊而空泛,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标准。学生当然无所适从,学生的回答怎能不“百花齐放”?课堂怎能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目标怎能达成?
  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更好的理解皇帝的形象,老师变换了一种问法:如果让你给本文加上一个副标题(采用“一个……的皇帝”的形式),你打算怎样加,并结合课文做些解释。刚开始有学生说是“一个爱美的皇帝”,这时引导学生应用贬义来表达,有的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主要表现是执迷不悟去游行还很骄傲。有的说是“一个虚伪的皇帝”,还有的说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一个无知的皇帝”“一个不称职的皇帝”,并都说出了充足的理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列副标题,学生由浅入深、多角度地完成了对皇帝的认识。列副标题,实际上涉及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相关信息的筛选、抽象概括的表达是否准确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所以看似简单,却是一个综合多种训练方法的教学艺术与策略。
  (二)注重深度,把握梯度
  也许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效果,课堂的“表面辉煌”现象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结果忽视了课堂有效提问的预设,牺牲了应有的深度。如一个老师讲授《斑羚飞渡》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读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3.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斑羚?4.你从这群斑羚身上受到了哪些启发?一节课可谓是气氛活跃,一个同来听课的老师还在夸赞学生的素质高。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整堂课老师和学生在聊的其实都是一些肤浅的重复的东西,几个问题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掌握信息的层面,它的教学深度远远不够。
  教师的提问不仅要注意深度,还要有弹性和张力,即蕴涵着层次性。选择问题应由浅入深,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教学《信客》一文时,我设计了三个主要问题:①信客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②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③我们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么?第一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体会他做信客的艰难困苦;第二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体会一个拥有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是靠什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的;第三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促使在场的每个人深刻反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这三个问题彻底地震撼了学生的内心,这样的提问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面向全体,难易适度
  教师要关注人本,面向全体,因此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即要问题提得准、提得恰到好处。如果问题过难,学生高不可攀,如果问题过易,学生唾手可得。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才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才能让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个个都有成功的喜悦。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化难为易,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表达的是人间至情--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如果直接提问: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学生将会难以回答。如果改成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其中哪一次写的最详?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就容易回答了。这时继续问: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样一问,学生不仅能深入感受到父子深情,而且能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这样的深层浅问才是有价值的提问。
  (四)重视广度,尊重个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用多把标尺理解文本,同时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既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思维的发散能力。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台阶》结尾的:用屏幕出示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然后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话读一下,接着质疑“我记得《背影》最后‘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为刚才《台阶》中这句话加标点,你怎么加?为什么?”学生答案异彩纷呈,有“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有“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有“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有“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创造性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些90后初中生在师生对话中理解了小说中的父亲,理解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和追求,师生在探究中找到了阅读视野的融合,也使辨证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学生以后自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我们只有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语文和谐非凡,让我们的教育精彩无限。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2005,麦迪来到中国北京。近距离接触之下,我们认知了一个我们从来都不曾了解的麦迪:球技高超、平易近人,连他著名的大睡眼也开始变得神采奕奕。  麦迪来到火箭队,目的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夺得总冠军。但给人的一种感觉是,麦迪从生下来开始就在做一个梦。不必到死,可能到了他真正在联盟夺取哪怕是一枚总冠军戒指的那一天,这场梦才会醒来。所以他睡眼朦胧。  今年夏天火箭队的交易动作可谓很大,他们先后得到斯威夫特
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计算机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然而,纵观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
地球只有一个,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可是如今,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人们不顾一切地开采地球上的宝贵资源,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已经不断遭受来自大自然的惩罚。就拿我们这些年所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旱灾,洪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破坏环境的惩罚。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已成为每个地球人都应具有的共识。高中素质教育目标指出:要在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另外它还是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不仅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能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铺平道路。学生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过第一课时,才
从建库原则、选题、质量控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论述了自建特色数据库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