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戏是幼儿园课程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随着幼儿教学改革方式的推进,课程游戏化被广泛应用到体育活动中,教师结合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秉承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制订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的体育游戏,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此,从情境创设、因材施教和活动形式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运用策略,以期为幼儿体育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园;体育活动;运用策略
幼儿体育课程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学习相关知识,符合各个阶段幼儿的认知规律,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这是游戏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基于不同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符合他们爱玩的天性,教师将体育课程和游戏进行有效结合,通过课程游戏化的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情境创设,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利用环境开展训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让教学过程更加趣味性和生动化,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利用体育器材、故事等资源创设情境,发展幼儿动作,获得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游戏是现阶段幼儿最喜欢的方式之一,教师创设游戏情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相关训练。以中班幼儿为例,要求掌握相关的钻爬技巧,但是幼儿第一次训练悬空攀爬时,部分孩子处于害怕、恐惧心理,会产生逃避的想法,不愿意参与户外体育活动。对此,教师设计“蜘蛛侠”的游戏情境,结合电影蜘蛛侠的片段,将蜘蛛侠的形象印刻在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英勇、智慧的心理,将其作为幼儿尊敬和向往的对象。教师基于这一特点,活动开始前让幼儿仔细分析蜘蛛是如何爬行的,并在游戏过程中掌握对应的运动技巧,最终克服重重困难,获得胜利。整个趣味性的游戏过程中,既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又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养成积极、乐观的品质,真正从多个方面促进中班幼儿的长远发展,形成喜欢运动的良好习惯。
二、因材施教,构建趣味性的体育游戏
尊重幼儿的认知水平,组织趣味性的体育游戏,确保每位幼儿都能获得成功。从调查中表明,幼儿的身体素质、兴趣和性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性格外向的幼儿,对体育游戏抱有极强的热情,而性格内向的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往往表现得更为安静、胆怯和不自信。
一方面,教师应保证游戏材料的层次性,用于适应各个阶段幼儿的认知需求。材料是体育活动开始的基础,教师应结合各个时期幼儿的认知意识合理投放素材,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以“攀爬游戏”为例,选择对应的攀爬器械,最开始幼儿一般是选择难度系数较低的器材,如小型梯子、拱桥等,主要是这些体育器材的操作难度不高,而且危险系数低,满足最初孩子的探索需求,所以最开始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众多。随着一段时间后,运动素质强的幼儿更换器材,如大型梯子,主要是这些材料更符合幼儿的挑战欲望。
另一方面,体育游戏的多元化评价。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幼儿,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具有针对性,对其给予一定的赞赏,并指出不足和缺陷,改进游戏行为,增强继续参与游戏的信心。
三、丰富形式,确保体育课程的游戏化
体育课程游戏的进行,应具有创新性,教师构建灵活、多变的活动场所,让幼儿的潜能获得发挥。因此,幼儿在参与相关活动时,家长和教师密切配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例如,通过绘本进行跑步训练,幼儿阶段的跑步训练内容比較简单,如四散跑步。为了让幼儿感受奔跑的乐趣,教师应选择恰当的绘本素材,结合奔跑的相关知识,设计对应的阅读绘本,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增强体育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动力。
以绘本“苍蝇苍蝇快走开”为例,融合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故事内容,让幼儿扮演绘本中的角色,将幼儿分为两个小组,一部分扮演小猪,一部分扮演苍蝇。当“苍蝇”跑过来时,扮演“小猪”的幼儿四散分开,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开始奔跑,而且在角色扮演中,幼儿训练的积极性会提升。基于绘本故事展开的训练,每位幼儿奔跑的方式不同,而且在指定位置上进行闪躲跑,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利用绘本开展游戏课程,体育游戏的丰富多样,更为贴近现阶段幼儿的认知需求,从中感受到更多快乐,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课程游戏化是创新体育活动的方式之一,教师结合教学要求,选择对应的素材,并将教学内容渗透体育游戏中,让幼儿完成基本的体育训练。此外,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真开展趣味性的体育活动,确保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获得相应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道梅.关注个体,因材施教: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教师的组织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2017(33):79.
[2]袁姗姗.愉悦的午睡时光:课程游戏化在一日活动中的有效运用[J].幸福家庭,2019(13):36.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园;体育活动;运用策略
幼儿体育课程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学习相关知识,符合各个阶段幼儿的认知规律,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这是游戏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基于不同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符合他们爱玩的天性,教师将体育课程和游戏进行有效结合,通过课程游戏化的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情境创设,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利用环境开展训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让教学过程更加趣味性和生动化,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利用体育器材、故事等资源创设情境,发展幼儿动作,获得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游戏是现阶段幼儿最喜欢的方式之一,教师创设游戏情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相关训练。以中班幼儿为例,要求掌握相关的钻爬技巧,但是幼儿第一次训练悬空攀爬时,部分孩子处于害怕、恐惧心理,会产生逃避的想法,不愿意参与户外体育活动。对此,教师设计“蜘蛛侠”的游戏情境,结合电影蜘蛛侠的片段,将蜘蛛侠的形象印刻在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英勇、智慧的心理,将其作为幼儿尊敬和向往的对象。教师基于这一特点,活动开始前让幼儿仔细分析蜘蛛是如何爬行的,并在游戏过程中掌握对应的运动技巧,最终克服重重困难,获得胜利。整个趣味性的游戏过程中,既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又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养成积极、乐观的品质,真正从多个方面促进中班幼儿的长远发展,形成喜欢运动的良好习惯。
二、因材施教,构建趣味性的体育游戏
尊重幼儿的认知水平,组织趣味性的体育游戏,确保每位幼儿都能获得成功。从调查中表明,幼儿的身体素质、兴趣和性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性格外向的幼儿,对体育游戏抱有极强的热情,而性格内向的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往往表现得更为安静、胆怯和不自信。
一方面,教师应保证游戏材料的层次性,用于适应各个阶段幼儿的认知需求。材料是体育活动开始的基础,教师应结合各个时期幼儿的认知意识合理投放素材,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以“攀爬游戏”为例,选择对应的攀爬器械,最开始幼儿一般是选择难度系数较低的器材,如小型梯子、拱桥等,主要是这些体育器材的操作难度不高,而且危险系数低,满足最初孩子的探索需求,所以最开始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众多。随着一段时间后,运动素质强的幼儿更换器材,如大型梯子,主要是这些材料更符合幼儿的挑战欲望。
另一方面,体育游戏的多元化评价。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幼儿,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具有针对性,对其给予一定的赞赏,并指出不足和缺陷,改进游戏行为,增强继续参与游戏的信心。
三、丰富形式,确保体育课程的游戏化
体育课程游戏的进行,应具有创新性,教师构建灵活、多变的活动场所,让幼儿的潜能获得发挥。因此,幼儿在参与相关活动时,家长和教师密切配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例如,通过绘本进行跑步训练,幼儿阶段的跑步训练内容比較简单,如四散跑步。为了让幼儿感受奔跑的乐趣,教师应选择恰当的绘本素材,结合奔跑的相关知识,设计对应的阅读绘本,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增强体育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动力。
以绘本“苍蝇苍蝇快走开”为例,融合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故事内容,让幼儿扮演绘本中的角色,将幼儿分为两个小组,一部分扮演小猪,一部分扮演苍蝇。当“苍蝇”跑过来时,扮演“小猪”的幼儿四散分开,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开始奔跑,而且在角色扮演中,幼儿训练的积极性会提升。基于绘本故事展开的训练,每位幼儿奔跑的方式不同,而且在指定位置上进行闪躲跑,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利用绘本开展游戏课程,体育游戏的丰富多样,更为贴近现阶段幼儿的认知需求,从中感受到更多快乐,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课程游戏化是创新体育活动的方式之一,教师结合教学要求,选择对应的素材,并将教学内容渗透体育游戏中,让幼儿完成基本的体育训练。此外,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真开展趣味性的体育活动,确保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获得相应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道梅.关注个体,因材施教: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教师的组织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2017(33):79.
[2]袁姗姗.愉悦的午睡时光:课程游戏化在一日活动中的有效运用[J].幸福家庭,2019(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