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由于学生生理原因,对事物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加上教师重目的而轻过程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孩子注意力不持久。虽然说注意力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但它可以受后天因素影响,经过系统的培养和矫正是可以改善的。[1]小学生正是培养注意力的好时段,本文通过分析寻找造成学生注意力不专注的原因,并从找准兴趣点入手,关注多元因素的影响,采用各种方法,唤醒和培养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关键词:注意力;兴趣;培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孩子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尝试、观察、思考,
从而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如养鱼本应是一件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实践活动,但是,
老师及家长反馈过来的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孩子们常常兴高采烈地开始,却在无声无息中结束。其实,严峻的现实已摆在我们面前,已经不仅限于小小的养殖活动,对于其他的事物的兴趣,“朝三暮四”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因为不够专注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质量、因为不够专注制约着孩子成长的现象司空见惯。老师和家长都发出了同样的心声——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其实,人类对注意力的作用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提出了“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著名论断,同时法国著名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也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这都强调了注意力这一人类共同的心理现象在科学研究和日常工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以养殖实践活动为例,谈谈使孩子的注意力从“朝三暮四”转变为“用情专一”的几个方法:
方法一:找准兴趣点,唤醒注意力
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正处9~12岁的少年时期。本性活泼好动,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都会改变他们注意的对象。这是因为其生理原因: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孩子的兴趣就像嫩芽,会很快地长出,同时很快地凋谢,蜻蜓点水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关注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注意力缺乏持续性,这都是当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特点。所以,找准兴趣点就是开启孩子们学习大门的钥匙。只要引领他们步入正轨,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的规律,使其注意力得到惊人的发展。
小鱼是孩子们生活中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适合孩子们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活动选择的是非洲鳉鱼,根据它的特点,再充分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领取“鱼妈妈”上岗证、快乐的饲养员、小小科学家、养鱼小能手评选等系列活动。在兴趣点上开展活动,从而唤醒注意力,活动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如文字、图形、图文、表格以及卡通图画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究活动。结果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沸腾状态。
方法二:重点掌握观察方法,培养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们开始都是兴致高昂,一段时间后,兴趣明显下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儿童时期的孩子,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容易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热闹的场面却难掩饰学生观察力的持续性和精确性的不足。教师没有重视引导的作用,“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腹”,片面地认为养鱼就是每天写点观察日记,最后谈谈心得体会!然而对“养鱼过程中,不同阶段怎么喂养?怎么观察?怎样才有效?”等问题没有引导,忽视技能对孩子学习的帮助。就像请你吃饭,却不给你筷子,让你垂涎三尺。但长久以往,孩子们对“佳肴”没了兴趣,根本不予关注。要使学生从片面的,甚至是模糊的认识中脱离,就要使兴趣呈现出良性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就必须考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需求。
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观察能力不仅是科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所以在养殖活动中要对孩子进行观察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无意观察到有意观察,再从有意观察走向定向观察,最终迈向自主观察的境地,让不断升级的观察要求,刺激容易钝化的感官,引导学习的方向。在孩子从喜欢观察到会观察升华到爱观察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强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方法三:依托过程性评价,维系注意力
养鱼活动历时3个月,对孩子们来说,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是对孩子注意力的考验。因此,活动中注重细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孩子在养鱼活动中的感受、体会、疑惑,重视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教师、孩子与家长的交流,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集中注意力听课的信心。同时在交流中引导孩子学会倾听、评议,从亲历中获取科学知识。学生在有据可依、有话可说的支持下,老师再进行阶段性评价。同时,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及时抓住教学中的资源再生点,指导孩子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不断维系注意力。
过程评价中注重激励性评价。人们常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你的方法真好”“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进步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常挂在教师嘴上。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信心。[2]即使对于部分能力较差的孩子,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把鱼养死、饿死了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去感受成功的喜悦。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让孩子从充满好奇的初期走过倦怠期,逃离厌烦期,逐步进入稳定的有效期。
方法四:注重情感交流,呵护注意力
因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实现活动预期目标有难度。我们会在活动前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在过程中精心指导方法,但容易忽视家人的态度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影响。开展养鱼活动的初期,家长看见孩子着迷地围着小鱼转,总担心“玩物丧志”影响学业。许多家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今天作业写完
了?养鱼了,弹钢琴的时间没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最近掉下来,和小鱼有一定的关系吧?”因为家长并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喜爱小动物。极少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多数认为学习成绩是首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家长阻止养鱼的活动的开展是常有的事情。
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保证孩子们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基于此,在活动的开始,主动和诚恳地和家长沟通,征求家长们的意见,让家长明确活动的意义,懂得家长的态度是孩子能否坚持到底的有力支柱。通过沟通,家长还一起想办法、找材料,随着家长对孩子学习活动的肯定,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
涨;当家长走进孩子的世界,在孩子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还能及时地扶正一把。亲人间这种情感交流,让孩子对学习保持一种长时的关注度。所以,家庭与学校进行充分交流可以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水平需要教师付出努力来培养,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运用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重视学生注意力训练,艺术性地指导学生克服自身不足、保持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曾语重心长地说:“人们常以为科学家从小就与众不同。其实学习关键就是要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这才是教育的本意!
参考文献:
[1](美)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丁 伟.培养小学生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7).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群惠小学)
关键词:注意力;兴趣;培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孩子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尝试、观察、思考,
从而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如养鱼本应是一件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实践活动,但是,
老师及家长反馈过来的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孩子们常常兴高采烈地开始,却在无声无息中结束。其实,严峻的现实已摆在我们面前,已经不仅限于小小的养殖活动,对于其他的事物的兴趣,“朝三暮四”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因为不够专注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质量、因为不够专注制约着孩子成长的现象司空见惯。老师和家长都发出了同样的心声——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其实,人类对注意力的作用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提出了“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著名论断,同时法国著名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也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这都强调了注意力这一人类共同的心理现象在科学研究和日常工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以养殖实践活动为例,谈谈使孩子的注意力从“朝三暮四”转变为“用情专一”的几个方法:
方法一:找准兴趣点,唤醒注意力
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正处9~12岁的少年时期。本性活泼好动,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都会改变他们注意的对象。这是因为其生理原因: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孩子的兴趣就像嫩芽,会很快地长出,同时很快地凋谢,蜻蜓点水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关注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注意力缺乏持续性,这都是当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特点。所以,找准兴趣点就是开启孩子们学习大门的钥匙。只要引领他们步入正轨,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的规律,使其注意力得到惊人的发展。
小鱼是孩子们生活中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适合孩子们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活动选择的是非洲鳉鱼,根据它的特点,再充分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领取“鱼妈妈”上岗证、快乐的饲养员、小小科学家、养鱼小能手评选等系列活动。在兴趣点上开展活动,从而唤醒注意力,活动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如文字、图形、图文、表格以及卡通图画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究活动。结果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沸腾状态。
方法二:重点掌握观察方法,培养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们开始都是兴致高昂,一段时间后,兴趣明显下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儿童时期的孩子,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容易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热闹的场面却难掩饰学生观察力的持续性和精确性的不足。教师没有重视引导的作用,“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腹”,片面地认为养鱼就是每天写点观察日记,最后谈谈心得体会!然而对“养鱼过程中,不同阶段怎么喂养?怎么观察?怎样才有效?”等问题没有引导,忽视技能对孩子学习的帮助。就像请你吃饭,却不给你筷子,让你垂涎三尺。但长久以往,孩子们对“佳肴”没了兴趣,根本不予关注。要使学生从片面的,甚至是模糊的认识中脱离,就要使兴趣呈现出良性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就必须考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需求。
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观察能力不仅是科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所以在养殖活动中要对孩子进行观察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无意观察到有意观察,再从有意观察走向定向观察,最终迈向自主观察的境地,让不断升级的观察要求,刺激容易钝化的感官,引导学习的方向。在孩子从喜欢观察到会观察升华到爱观察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强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方法三:依托过程性评价,维系注意力
养鱼活动历时3个月,对孩子们来说,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是对孩子注意力的考验。因此,活动中注重细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孩子在养鱼活动中的感受、体会、疑惑,重视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教师、孩子与家长的交流,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集中注意力听课的信心。同时在交流中引导孩子学会倾听、评议,从亲历中获取科学知识。学生在有据可依、有话可说的支持下,老师再进行阶段性评价。同时,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及时抓住教学中的资源再生点,指导孩子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不断维系注意力。
过程评价中注重激励性评价。人们常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你的方法真好”“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进步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常挂在教师嘴上。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信心。[2]即使对于部分能力较差的孩子,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把鱼养死、饿死了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去感受成功的喜悦。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让孩子从充满好奇的初期走过倦怠期,逃离厌烦期,逐步进入稳定的有效期。
方法四:注重情感交流,呵护注意力
因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实现活动预期目标有难度。我们会在活动前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在过程中精心指导方法,但容易忽视家人的态度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影响。开展养鱼活动的初期,家长看见孩子着迷地围着小鱼转,总担心“玩物丧志”影响学业。许多家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今天作业写完
了?养鱼了,弹钢琴的时间没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最近掉下来,和小鱼有一定的关系吧?”因为家长并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喜爱小动物。极少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多数认为学习成绩是首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家长阻止养鱼的活动的开展是常有的事情。
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保证孩子们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基于此,在活动的开始,主动和诚恳地和家长沟通,征求家长们的意见,让家长明确活动的意义,懂得家长的态度是孩子能否坚持到底的有力支柱。通过沟通,家长还一起想办法、找材料,随着家长对孩子学习活动的肯定,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
涨;当家长走进孩子的世界,在孩子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还能及时地扶正一把。亲人间这种情感交流,让孩子对学习保持一种长时的关注度。所以,家庭与学校进行充分交流可以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水平需要教师付出努力来培养,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运用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重视学生注意力训练,艺术性地指导学生克服自身不足、保持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曾语重心长地说:“人们常以为科学家从小就与众不同。其实学习关键就是要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这才是教育的本意!
参考文献:
[1](美)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丁 伟.培养小学生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7).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群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