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品德教学;儿童生活;七巧板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66-02
《我来试试看》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的内容,本课以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为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走进儿童的生活,并巧用数学资源设计了以“七巧板”为主线的快乐尝试系列活动。
【活动一】有勇气 试一试
师:小朋友们,你们最近的数学课是不是在玩七巧板?乐乐猴知道了,想邀请你们一起去他的拼拼乐城堡里一起玩,好不好?
(课件出示:拼拼乐第一关:鸭子嘎嘎叫,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师:谁愿意试一试拼出这幅图?(见右图)
(学生纷纷举手。)
师:那我们就开始第一轮的拼图游戏,你们先试一试,好不好?
品德课程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愉快、积极地学习。由于二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正在学习“七巧板”的知识,并非常着迷于七巧板拼图,于是笔者将这一数学资源巧妙利用,设计了“拼拼乐城堡”的情境,所有学生都乐于尝试用七巧板拼小鸭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参与中初步感悟尝试带来的快乐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二】试一试 会成功
师:生活中,你有因为尝试而成功的事情吗?
生1:我一开始学游泳时,不敢下水,后来教练鼓励我试一试,下去以后,我发现水没有那么深,不会淹死我。
师追问:试过以后,你什么心情?
生1:我觉得自己很勇敢,而且我相信一定能学会游泳,后来,我真的会游了。
师:是啊,试一试,也许就会成功,掌声送给你!
师:乐乐猴最近在校园里发现有一些小朋友不太敢尝试,你愿意帮帮他们吗?
(课件出示四组情境。)
(1)这道数学附加题一看就特别难,我肯定做不出来,还是算了吧。
(2)语文课上,老师的提问太难了,我觉得自己说不好,还是别举手了。
(3)班委要改选了,同学们可能不会选我,还是别上台丢脸了。
(4)我跳绳为什么总是跳不好,不想跳了。
师:请四人小组选择一个场景交流,想办法帮帮这个同学,然后小组汇报。
儿童生活既是品德课程的出发点,也是品德课程的落脚点。品德课堂中的主题活动或游戏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教学本课前,笔者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进行了课前的采访和调查,充分了解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害怕、最不敢尝试的事情,设计成四组情境,并让学生去交流。这些情境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讨论气氛热烈。在汇报中,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换位移情,由人推己,加深了“尝试有可能成功”的体验。
【活动三】有方法 试一试
教师出示拼图第二关,一幅全黑、没有分割线的拼图,难度提升。(见右图)
尝试结束,教师提问拼图成功的学生。
师:你是怎么拼出来的?
生:我先拼看得出来形状的头、脚和尾巴,中间的部分就试来试去,最后拼好了。
师:你的方法真好!先拼简单的部分,再拼复杂的部分。这么难的拼图被你攻克,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
教师提问没有拼出来的学生。
师:你尝试拼了几次?
生:好多次,就是拼不对。
师:努力了这么多次都拼不出来,下面该怎么做?
生:我还要再试一试,一定能拼出来!
师:如果一直都拼不出来呢?
生:那我就请其他同学来教我。
师:是啊,当尝试很久都不成功时,我们可以请求帮助,比如已经拼好的同学,还可以请谁帮助?
生:老师、听课老师。
师:除了问人,我这里还有几张1:1的样图,对照着拼,会容易一些,让我们再次尝试拼这幅图吧!
(学生再次尝试这幅拼图,有的互相帮助,有的去问听课老师,有的对照样图自己尝试。)
品德课中的活动,应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一步步引导学生产生深层体验。在经历了前面两个环节后,学生已经拥有了尝试的勇气,而此项活动增加了拼图的难度,不仅给予了学生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还有了方法指导,以此让学生明白:当尝试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请人帮助、借助图纸、工具等,有了方法,会让尝试更有方向,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活动四】试一试 能创造
师:其实,我们用七巧板不仅可以拼出乐乐猴给我们规定的图,我们还可以拼出很多自己的创意呢!
(课件出示各种创意拼图:“锄禾”“海底世界”“凿壁借光”等。)
师:你愿意和同学一起试一试这样的创意拼图吗?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创意拼图,然后教师展示照片,学生逐一上台介绍。)
生:我和同桌一起拼了语文课文《小鹰学飞》,这是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的样子。
……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动脑能力,并力求让儿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最后这个“创意拼图”活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情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并再次感受了尝试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教学反思】
1.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突破教材,巧用资源。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将数学课中的“七巧板”引入教学活动中,并创新性地设计了三次拼图活动,难度层层递进,贯穿课堂始终,凸显了层次性和整体性。教材原本呈现的是“取红环”“剪窗花”“叠被子”等活动,笔者发现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不大,而且有些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恰好数学课正在教学七巧板,课间,学生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拼图,于是,笔者便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大胆地突破教材,巧妙地整合资源。
“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这是美国教育家爱默生的名言。本课的活动设计正是从真实的儿童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儿童兴趣的范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总是在发问中渴望道德的成长,在兴趣中透露对生活的关注和评判。笔者充分地尊重了儿童的兴趣,并从中挖掘出道德教育的因素,提升儿童生活的道德价值。
2.从儿童出发: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践行,引领儿童过有意义的生活。
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儿童生活,即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因此,品德课堂上的情境设计都应该走进儿童的生活。课前,笔者与学生们充分交流,了解到他们学习生活中最害怕、最不敢尝试的事情有:不敢发言,怕答错;不去思考难题,怕做不出来;不敢参加竞选,担心选不上;跳绳、排球等体育运动遇到困难不能坚持到底……于是,笔者设计了第二板块“试一试会成功”中的四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讨论。
之后,在学生交流时,笔者又适时地追问:“你会不会参加竞选?选不上怎么办?”等等,换位移情,学生由人推己,思考着当自己面临这些困境时该怎么想、怎么做,从而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生活中行动。整个交流过程彰显了道德教育的根本:引领儿童行走在意义的世界中,并过有意义的生活。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66-02
《我来试试看》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的内容,本课以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为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走进儿童的生活,并巧用数学资源设计了以“七巧板”为主线的快乐尝试系列活动。
【活动一】有勇气 试一试
师:小朋友们,你们最近的数学课是不是在玩七巧板?乐乐猴知道了,想邀请你们一起去他的拼拼乐城堡里一起玩,好不好?
(课件出示:拼拼乐第一关:鸭子嘎嘎叫,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师:谁愿意试一试拼出这幅图?(见右图)
(学生纷纷举手。)
师:那我们就开始第一轮的拼图游戏,你们先试一试,好不好?
品德课程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愉快、积极地学习。由于二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正在学习“七巧板”的知识,并非常着迷于七巧板拼图,于是笔者将这一数学资源巧妙利用,设计了“拼拼乐城堡”的情境,所有学生都乐于尝试用七巧板拼小鸭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参与中初步感悟尝试带来的快乐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二】试一试 会成功
师:生活中,你有因为尝试而成功的事情吗?
生1:我一开始学游泳时,不敢下水,后来教练鼓励我试一试,下去以后,我发现水没有那么深,不会淹死我。
师追问:试过以后,你什么心情?
生1:我觉得自己很勇敢,而且我相信一定能学会游泳,后来,我真的会游了。
师:是啊,试一试,也许就会成功,掌声送给你!
师:乐乐猴最近在校园里发现有一些小朋友不太敢尝试,你愿意帮帮他们吗?
(课件出示四组情境。)
(1)这道数学附加题一看就特别难,我肯定做不出来,还是算了吧。
(2)语文课上,老师的提问太难了,我觉得自己说不好,还是别举手了。
(3)班委要改选了,同学们可能不会选我,还是别上台丢脸了。
(4)我跳绳为什么总是跳不好,不想跳了。
师:请四人小组选择一个场景交流,想办法帮帮这个同学,然后小组汇报。
儿童生活既是品德课程的出发点,也是品德课程的落脚点。品德课堂中的主题活动或游戏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教学本课前,笔者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进行了课前的采访和调查,充分了解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害怕、最不敢尝试的事情,设计成四组情境,并让学生去交流。这些情境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讨论气氛热烈。在汇报中,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换位移情,由人推己,加深了“尝试有可能成功”的体验。
【活动三】有方法 试一试
教师出示拼图第二关,一幅全黑、没有分割线的拼图,难度提升。(见右图)
尝试结束,教师提问拼图成功的学生。
师:你是怎么拼出来的?
生:我先拼看得出来形状的头、脚和尾巴,中间的部分就试来试去,最后拼好了。
师:你的方法真好!先拼简单的部分,再拼复杂的部分。这么难的拼图被你攻克,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
教师提问没有拼出来的学生。
师:你尝试拼了几次?
生:好多次,就是拼不对。
师:努力了这么多次都拼不出来,下面该怎么做?
生:我还要再试一试,一定能拼出来!
师:如果一直都拼不出来呢?
生:那我就请其他同学来教我。
师:是啊,当尝试很久都不成功时,我们可以请求帮助,比如已经拼好的同学,还可以请谁帮助?
生:老师、听课老师。
师:除了问人,我这里还有几张1:1的样图,对照着拼,会容易一些,让我们再次尝试拼这幅图吧!
(学生再次尝试这幅拼图,有的互相帮助,有的去问听课老师,有的对照样图自己尝试。)
品德课中的活动,应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一步步引导学生产生深层体验。在经历了前面两个环节后,学生已经拥有了尝试的勇气,而此项活动增加了拼图的难度,不仅给予了学生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还有了方法指导,以此让学生明白:当尝试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请人帮助、借助图纸、工具等,有了方法,会让尝试更有方向,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活动四】试一试 能创造
师:其实,我们用七巧板不仅可以拼出乐乐猴给我们规定的图,我们还可以拼出很多自己的创意呢!
(课件出示各种创意拼图:“锄禾”“海底世界”“凿壁借光”等。)
师:你愿意和同学一起试一试这样的创意拼图吗?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创意拼图,然后教师展示照片,学生逐一上台介绍。)
生:我和同桌一起拼了语文课文《小鹰学飞》,这是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的样子。
……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动脑能力,并力求让儿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最后这个“创意拼图”活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情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并再次感受了尝试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教学反思】
1.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突破教材,巧用资源。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将数学课中的“七巧板”引入教学活动中,并创新性地设计了三次拼图活动,难度层层递进,贯穿课堂始终,凸显了层次性和整体性。教材原本呈现的是“取红环”“剪窗花”“叠被子”等活动,笔者发现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不大,而且有些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恰好数学课正在教学七巧板,课间,学生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拼图,于是,笔者便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大胆地突破教材,巧妙地整合资源。
“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这是美国教育家爱默生的名言。本课的活动设计正是从真实的儿童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儿童兴趣的范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总是在发问中渴望道德的成长,在兴趣中透露对生活的关注和评判。笔者充分地尊重了儿童的兴趣,并从中挖掘出道德教育的因素,提升儿童生活的道德价值。
2.从儿童出发: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践行,引领儿童过有意义的生活。
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儿童生活,即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因此,品德课堂上的情境设计都应该走进儿童的生活。课前,笔者与学生们充分交流,了解到他们学习生活中最害怕、最不敢尝试的事情有:不敢发言,怕答错;不去思考难题,怕做不出来;不敢参加竞选,担心选不上;跳绳、排球等体育运动遇到困难不能坚持到底……于是,笔者设计了第二板块“试一试会成功”中的四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讨论。
之后,在学生交流时,笔者又适时地追问:“你会不会参加竞选?选不上怎么办?”等等,换位移情,学生由人推己,思考着当自己面临这些困境时该怎么想、怎么做,从而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生活中行动。整个交流过程彰显了道德教育的根本:引领儿童行走在意义的世界中,并过有意义的生活。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