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行于中国西南的文昌祭祀活动是一种较普遍的文化现象,目前主要流行于云、贵、川三省。同时,文昌祭祀活动的内容因地域的差异而各有特色与差别,如云南的文昌祭祀活动以洞经音乐为集中代表、四川地区的文昌祭祀活动以梓潼文昌大庙及民间的文昌祭祀活动为典型代表。本人查阅了相关文章,却发现有关梓潼文昌大庙目前的道教祭祀文昌这一领域之文章至今罕见。针对以上问题,本人以四川梓潼文昌大庙的道教科仪音乐为调查对象,从经典文籍、道场科仪、音乐曲调等方面作深入调查,最终得出本课题结论。
【关键词】文昌大庙 文昌祭祀 道教科仪
一、梓潼文昌大庙简史
南宋人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记载:“县城北10公里有古神祠——善板祠。”此庙又名梓潼庙,北宋名七曲祠,南宋名灵应祠,清名太庙、后又改大庙。据《梓潼县志》载:东汉末年,道教传入梓潼。南宋人所著《搜神后记》云:“有神姓张名恶,道术显著,庙在梓潼。”传说张亚子为道家元始天尊门徒,在梓潼七曲山盘陀石坐化成仙。《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一》记载:“梓潼神乃文昌君,道号六阳真君,庙在九曲之北,玉阶七曲,丹桂千株,称梓潼君焉。道德圆通,久证真位,上帝命为太玄无上上德真君,上管三十三天仙籍,中管人间寿夭祸福,下管十八地域轮回。上帝封文昌为九天开化主宰,统领神仙人鬼生死爵籍,主宰儒宗”。
唐代,道教在梓潼传播较普遍,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道徒在梓潼庙(七曲祠)之南修造天尊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等道教三大神灵。五代十国时,梓潼庙(七曲山、善板祠)仍为道家住持。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998至1003年),道徒在御马岗修建登真观,供奉道德真君。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道徒又在今马鸣乡境内修建道光寺,供奉李老君。晚清以后,随着道教的衰微,到民国2年(1913年),梓潼县知事公署调查统计,全县有大小道观9处,道士49人。民国37年(1948年)梓潼县政府再次统计,仅有岩庙子、太皇铺、三清观、上清观、果龙寺、金刚寺、蛟龙祠(兜鍪寺)等7处道观,有道士5人,道姑3人。这一统计清楚说明,梓潼大庙此时已无道士。
解放后,梓潼县道观里的道士道姑全部遣散还俗,境内道教活动遂终止。解放初期,禁止兴办文昌庙会,以致香客绝迹、寺庙冷落。文革期间大庙部分文物均遭损坏,一片荒芜,文昌祭祀活动消失。目前梓潼地区还活着的老道士已很少,问起曾在大庙待过的道士情况就更是杳无音信。于此同时,在解放前后,大庙有佛教住持来接管,调查到的线索有:悟静法师、海登法师、乔法师、心修法师四人分别于1931年、1935年、1961年、1970年来大庙做住持接管大庙。
据《梓潼县文化志》记载:1978年后,为活跃经济,庙会恢复,仍以每年农历二、八月的原定如期为会期,每季赶庙会者都在10万人以上。到1991年后,当地政府才开放庙址,大庙才被翻修重建。之后由县文管所接管大庙,直到2004年大庙举办文昌文化旅游节而重新恢复文昌祭祀这一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令当地及周边地区百姓赏心悦目的表演,使得现在的祭祀文昌活动热闹非凡,吸引很多游客前来祭拜和观看。
二、梓潼文昌大庙道教科仪及其音乐
从2004年大庙恢复文昌祭祀活动开始,在庙会期间,除春、秋两季庙会(阴历二月初一至十五、八月初一至十五)外,道教祭文昌的“文昌正朝科仪”及“文昌祝寿科仪”(这两个科仪每年都是一起做的)以及“祭瘟祖”等仪式几乎每年都会举行,其具体程序相同,只是诵的经的内容不同,即将祝香及宣疏文的内容改为祝寿或祭瘟祖的内容即可。
目前,在文昌大庙内有道士三人(大庙从2002年开始有道士),除自学修道的两名之外,大庙于2002年由县文化旅游局从成都青羊宫请来了一位出家的道士担任主持,该道士为梓潼县人,俗名谭成模,法名:一了,经“奏职”已经获得道教“高功”职位。1964年出生,其亲父和祖父都是當地的阴阳先生。1984年高中毕业后在有关行政部门工作,有妻有子。1994年在陕西汉中城固县洞阳宫出家,后拜成都青羊宫董智光为师,为全真派道士。2002年进入梓潼七曲山大庙担任主持至今。谭高功在大庙期间,其师董智光道士曾来大庙传承给谭高功一套文昌祭祀的经书、科仪及其音乐,大庙现在道教祭祀文昌所用的就是这一套法本。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在道教科仪中,它必须依赖科仪程序的展开而得以表现。下面,将只进行一个多小时的“文昌祭祀科仪”即“文昌正朝科仪”介绍如下,以便从中看出音乐在科仪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二者间的密切关系。
(一)文昌祭祀道教科仪程序
1.入场仪:唐高功领经师八人,分别着红色、黄色道袍入场,经师分四人于东西两侧,唐高功位于大殿中心,各就各位后,此时奏《开坛曲》。
2.香文:(即祝文)意为向所有神仙祷告、祈求平安、主祷上苍。高功左右拿香,在进香过程中念的话语即为祝文。念诵词为:“一柱真香本自然,黄庭炉内起祥烟,空中结成浮云篆,上祝高真亿万年”等。此过程中诵唱《慢澄清韵》或《南吊挂》。
3.发炉:此过程奏曲牌《喜悦调》。
4.赞韵:是赞美神的道腔,对文昌的歌功颂德。唱诵词为:“桂香殿、骄乐天、降鸞笔开化愚顽,权司人间爵禄篇、阴功大蟾宫早占、孝弟忠信希圣贤、释毒害后裔繁衍”等,此腔调称为《大赞》。
5.三上香:即为上三次香(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面对三位大神的排位(福生无量天尊、更生永命天尊、延龄益算天尊)依次敬神。此过程中诵唱《三进香》。
6.净坛:除秽洒净之意,有鼓、钟、磬配合,内容可简可繁。(其净坛之水是提前于井水里提出准备好,复杂时还有迎神、取水科仪,并将龙王请来,目前大庙所做的已简化。)念诵
内容有:“一洒能清净、鲜花五叶开、壇司法水洒、诸厌化微尘”。在此科仪中奏(唱)曲牌
三《水落音》接《秋水芙蓉》。
7. 请神:将文昌帝君之眷属和所有护法之神都请来:消劫行化纯一愿应天尊、昭德积庆慈懿储祥元君、文昌嗣庆元君、文昌妙应夫人、文昌左右二丞相、文昌左右二将军、文昌四值传奏功曹等。在此过程中穿插奏(唱)曲牌五《祝香咒》。
8.入户祝:入户即为把神从天上请来之意,祝即为赞美神及表达自己的心声之意,有忏悔及祈愿等,包括很多名目。此期间奏唱曲目仍是曲牌五《祝香咒》,之后紧接吟唱《朝礼赞》。
9.宣疏文:内容有祝寿、上书等,将自己的请求表达出来。
10.遣关:高功及二科手拿令持念诵疏文,念诵完后由二科将其烧掉,此举为将百姓心愿没有阻碍顺畅的传达到上天之意。
11.送化:将念诵的表文及准备好的纸钱、纸房、纸马、纸衣服等烧掉,意为目的达到,降神送走。此时要做科仪,三叩九拜、嘴里说感谢之类的话等,如:向申文函、宣白云周、送入外壇、恭行化炼、拜送功曹、高登云路等。待礼毕,众吟唱《诵化赞》。
12. 回壇:科仪结束,高功站言:“恭望鸿慈、府垂洞鉴、按如词旨、已对披言宣谅至道以垂恩俾。信而利泰上明。帝君仁慈之化,下副信等懇祷之诚寅具储财,恭行焚化羽众同诚举扬回向”。此期间诵唱《二朗神》后紧接曲牌六《回壇》、或《回向赞》,在曲中结束整个道场。
(二)所用法(乐)器
整个“文昌正朝科仪”道场历时近2个小时左右。所用法器有:大小木鱼、小鼓、二星、单星、小磬、引铃、吊铃、令牌(剑、旗等)、铛、铰、钹、锣等。所用乐器有:二胡、琵琶、萧、笛子、古筝、芦笙等。
(三)法事人员
整个科仪道场的人员有:高功、二科、礼师、经师、乐师、上下班手(龙虎班)共九到十多人不等,一般多为九人。
(四)所用经书
目前大庙举行文昌祭祀科仪所用的主要经典是陈仲远较集的《广成仪制文昌正朝全集》(雕刻版,藏外道书(待查年代)),此外还有《文昌大洞仙经》(青羊宫版本,出自于清朝乾隆年间雕版),但因大庙道教法事人员有限,所以《文昌大洞仙经》只搞了《开坛》的一小部分。
(五)所用曲调名称:
包括经曲和曲牌共十五首,分别是:《开坛曲》、《经韵集—慢澄清》、《南吊挂》、《曲牌一》、《曲牌二—喜悦调》、《大赞—收流水》、《曲牌三·水落音—秋水芙蓉》、《曲牌四—柳青娘》、《曲牌五—祝香咒》、《祝香咒(与曲牌五不同)》、《曲牌六—回壇》、《大赞》、《朝礼赞》、《小诵化赞》、《二郎神(一、二)》等。据谭高功讲其腔调属于全真正韵,经书和曲调均由成都青羊宫继承而来,并于2004年谭高功来大庙后由文化馆音乐工作者记录整理成谱,现已纳入梓潼县大庙洞经乐团之演奏曲目。
(六)乐队组织
据本人实地考察,大庙的文昌祭祀道教科仪其乐队组织上是按照法事人员等级来排列的,其中经师和乐师人数不定,可多可少,根据道场的具体情况而定人数的多少。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结论
本人通过对梓潼文昌大庙的考察,将大庙内近几年出现的文昌祭祀道
教科仪音乐进行了经文典籍、道场科仪及音乐曲目、乐队、乐器等三大方面考察,最终将梓潼文昌大庙的文昌祭祀道教科仪音乐展现给读者,从而填补了对于梓潼文昌大庙的文昌祭祀道教科仪音乐这一学术领域之空白。鉴于篇幅有限,还有很多内容未能展现于世,本人将在后继的文章中将云南地区的文昌祭祀活动与梓潼大庙及民间的道教祭祀文昌活动进行深入比较,从而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梓潼县志》根据原始资料整理.解放后版本.四川省梓潼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撰.方志出版社.
[2]史新民.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9(1).
本文得到云南大学日本笹川基金立项资助。
(作者系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06级研究生)
【关键词】文昌大庙 文昌祭祀 道教科仪
一、梓潼文昌大庙简史
南宋人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记载:“县城北10公里有古神祠——善板祠。”此庙又名梓潼庙,北宋名七曲祠,南宋名灵应祠,清名太庙、后又改大庙。据《梓潼县志》载:东汉末年,道教传入梓潼。南宋人所著《搜神后记》云:“有神姓张名恶,道术显著,庙在梓潼。”传说张亚子为道家元始天尊门徒,在梓潼七曲山盘陀石坐化成仙。《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一》记载:“梓潼神乃文昌君,道号六阳真君,庙在九曲之北,玉阶七曲,丹桂千株,称梓潼君焉。道德圆通,久证真位,上帝命为太玄无上上德真君,上管三十三天仙籍,中管人间寿夭祸福,下管十八地域轮回。上帝封文昌为九天开化主宰,统领神仙人鬼生死爵籍,主宰儒宗”。
唐代,道教在梓潼传播较普遍,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道徒在梓潼庙(七曲祠)之南修造天尊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等道教三大神灵。五代十国时,梓潼庙(七曲山、善板祠)仍为道家住持。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998至1003年),道徒在御马岗修建登真观,供奉道德真君。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道徒又在今马鸣乡境内修建道光寺,供奉李老君。晚清以后,随着道教的衰微,到民国2年(1913年),梓潼县知事公署调查统计,全县有大小道观9处,道士49人。民国37年(1948年)梓潼县政府再次统计,仅有岩庙子、太皇铺、三清观、上清观、果龙寺、金刚寺、蛟龙祠(兜鍪寺)等7处道观,有道士5人,道姑3人。这一统计清楚说明,梓潼大庙此时已无道士。
解放后,梓潼县道观里的道士道姑全部遣散还俗,境内道教活动遂终止。解放初期,禁止兴办文昌庙会,以致香客绝迹、寺庙冷落。文革期间大庙部分文物均遭损坏,一片荒芜,文昌祭祀活动消失。目前梓潼地区还活着的老道士已很少,问起曾在大庙待过的道士情况就更是杳无音信。于此同时,在解放前后,大庙有佛教住持来接管,调查到的线索有:悟静法师、海登法师、乔法师、心修法师四人分别于1931年、1935年、1961年、1970年来大庙做住持接管大庙。
据《梓潼县文化志》记载:1978年后,为活跃经济,庙会恢复,仍以每年农历二、八月的原定如期为会期,每季赶庙会者都在10万人以上。到1991年后,当地政府才开放庙址,大庙才被翻修重建。之后由县文管所接管大庙,直到2004年大庙举办文昌文化旅游节而重新恢复文昌祭祀这一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令当地及周边地区百姓赏心悦目的表演,使得现在的祭祀文昌活动热闹非凡,吸引很多游客前来祭拜和观看。
二、梓潼文昌大庙道教科仪及其音乐
从2004年大庙恢复文昌祭祀活动开始,在庙会期间,除春、秋两季庙会(阴历二月初一至十五、八月初一至十五)外,道教祭文昌的“文昌正朝科仪”及“文昌祝寿科仪”(这两个科仪每年都是一起做的)以及“祭瘟祖”等仪式几乎每年都会举行,其具体程序相同,只是诵的经的内容不同,即将祝香及宣疏文的内容改为祝寿或祭瘟祖的内容即可。
目前,在文昌大庙内有道士三人(大庙从2002年开始有道士),除自学修道的两名之外,大庙于2002年由县文化旅游局从成都青羊宫请来了一位出家的道士担任主持,该道士为梓潼县人,俗名谭成模,法名:一了,经“奏职”已经获得道教“高功”职位。1964年出生,其亲父和祖父都是當地的阴阳先生。1984年高中毕业后在有关行政部门工作,有妻有子。1994年在陕西汉中城固县洞阳宫出家,后拜成都青羊宫董智光为师,为全真派道士。2002年进入梓潼七曲山大庙担任主持至今。谭高功在大庙期间,其师董智光道士曾来大庙传承给谭高功一套文昌祭祀的经书、科仪及其音乐,大庙现在道教祭祀文昌所用的就是这一套法本。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在道教科仪中,它必须依赖科仪程序的展开而得以表现。下面,将只进行一个多小时的“文昌祭祀科仪”即“文昌正朝科仪”介绍如下,以便从中看出音乐在科仪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二者间的密切关系。
(一)文昌祭祀道教科仪程序
1.入场仪:唐高功领经师八人,分别着红色、黄色道袍入场,经师分四人于东西两侧,唐高功位于大殿中心,各就各位后,此时奏《开坛曲》。
2.香文:(即祝文)意为向所有神仙祷告、祈求平安、主祷上苍。高功左右拿香,在进香过程中念的话语即为祝文。念诵词为:“一柱真香本自然,黄庭炉内起祥烟,空中结成浮云篆,上祝高真亿万年”等。此过程中诵唱《慢澄清韵》或《南吊挂》。
3.发炉:此过程奏曲牌《喜悦调》。
4.赞韵:是赞美神的道腔,对文昌的歌功颂德。唱诵词为:“桂香殿、骄乐天、降鸞笔开化愚顽,权司人间爵禄篇、阴功大蟾宫早占、孝弟忠信希圣贤、释毒害后裔繁衍”等,此腔调称为《大赞》。
5.三上香:即为上三次香(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面对三位大神的排位(福生无量天尊、更生永命天尊、延龄益算天尊)依次敬神。此过程中诵唱《三进香》。
6.净坛:除秽洒净之意,有鼓、钟、磬配合,内容可简可繁。(其净坛之水是提前于井水里提出准备好,复杂时还有迎神、取水科仪,并将龙王请来,目前大庙所做的已简化。)念诵
内容有:“一洒能清净、鲜花五叶开、壇司法水洒、诸厌化微尘”。在此科仪中奏(唱)曲牌
三《水落音》接《秋水芙蓉》。
7. 请神:将文昌帝君之眷属和所有护法之神都请来:消劫行化纯一愿应天尊、昭德积庆慈懿储祥元君、文昌嗣庆元君、文昌妙应夫人、文昌左右二丞相、文昌左右二将军、文昌四值传奏功曹等。在此过程中穿插奏(唱)曲牌五《祝香咒》。
8.入户祝:入户即为把神从天上请来之意,祝即为赞美神及表达自己的心声之意,有忏悔及祈愿等,包括很多名目。此期间奏唱曲目仍是曲牌五《祝香咒》,之后紧接吟唱《朝礼赞》。
9.宣疏文:内容有祝寿、上书等,将自己的请求表达出来。
10.遣关:高功及二科手拿令持念诵疏文,念诵完后由二科将其烧掉,此举为将百姓心愿没有阻碍顺畅的传达到上天之意。
11.送化:将念诵的表文及准备好的纸钱、纸房、纸马、纸衣服等烧掉,意为目的达到,降神送走。此时要做科仪,三叩九拜、嘴里说感谢之类的话等,如:向申文函、宣白云周、送入外壇、恭行化炼、拜送功曹、高登云路等。待礼毕,众吟唱《诵化赞》。
12. 回壇:科仪结束,高功站言:“恭望鸿慈、府垂洞鉴、按如词旨、已对披言宣谅至道以垂恩俾。信而利泰上明。帝君仁慈之化,下副信等懇祷之诚寅具储财,恭行焚化羽众同诚举扬回向”。此期间诵唱《二朗神》后紧接曲牌六《回壇》、或《回向赞》,在曲中结束整个道场。
(二)所用法(乐)器
整个“文昌正朝科仪”道场历时近2个小时左右。所用法器有:大小木鱼、小鼓、二星、单星、小磬、引铃、吊铃、令牌(剑、旗等)、铛、铰、钹、锣等。所用乐器有:二胡、琵琶、萧、笛子、古筝、芦笙等。
(三)法事人员
整个科仪道场的人员有:高功、二科、礼师、经师、乐师、上下班手(龙虎班)共九到十多人不等,一般多为九人。
(四)所用经书
目前大庙举行文昌祭祀科仪所用的主要经典是陈仲远较集的《广成仪制文昌正朝全集》(雕刻版,藏外道书(待查年代)),此外还有《文昌大洞仙经》(青羊宫版本,出自于清朝乾隆年间雕版),但因大庙道教法事人员有限,所以《文昌大洞仙经》只搞了《开坛》的一小部分。
(五)所用曲调名称:
包括经曲和曲牌共十五首,分别是:《开坛曲》、《经韵集—慢澄清》、《南吊挂》、《曲牌一》、《曲牌二—喜悦调》、《大赞—收流水》、《曲牌三·水落音—秋水芙蓉》、《曲牌四—柳青娘》、《曲牌五—祝香咒》、《祝香咒(与曲牌五不同)》、《曲牌六—回壇》、《大赞》、《朝礼赞》、《小诵化赞》、《二郎神(一、二)》等。据谭高功讲其腔调属于全真正韵,经书和曲调均由成都青羊宫继承而来,并于2004年谭高功来大庙后由文化馆音乐工作者记录整理成谱,现已纳入梓潼县大庙洞经乐团之演奏曲目。
(六)乐队组织
据本人实地考察,大庙的文昌祭祀道教科仪其乐队组织上是按照法事人员等级来排列的,其中经师和乐师人数不定,可多可少,根据道场的具体情况而定人数的多少。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结论
本人通过对梓潼文昌大庙的考察,将大庙内近几年出现的文昌祭祀道
教科仪音乐进行了经文典籍、道场科仪及音乐曲目、乐队、乐器等三大方面考察,最终将梓潼文昌大庙的文昌祭祀道教科仪音乐展现给读者,从而填补了对于梓潼文昌大庙的文昌祭祀道教科仪音乐这一学术领域之空白。鉴于篇幅有限,还有很多内容未能展现于世,本人将在后继的文章中将云南地区的文昌祭祀活动与梓潼大庙及民间的道教祭祀文昌活动进行深入比较,从而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梓潼县志》根据原始资料整理.解放后版本.四川省梓潼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撰.方志出版社.
[2]史新民.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9(1).
本文得到云南大学日本笹川基金立项资助。
(作者系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0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