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只是语文,语文就是语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聆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后,我和所有人一样感慨: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号角一同加进“改革”的队伍中,为小学语文寻回最本真的自我,去掉浓妆艳抹,指向本体性教学,让语文成为语文,因为我们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语文只是语文,语文就是语文。
  一、我们很努力,还将继续努力
  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批评由来已久,特别是初中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师甚是不满,什么东西都怪小学教师没教好。而家长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却是“万能型”的。而应试教育的压力就像一个重重的壳,总让我们举步维艰,有许多教师自嘲说:“我们不是乌龟,就像王八。”常听到一些领导和所谓的专家在台上夸夸其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学生的认知差异,学生的个性不同,如果学生自己不努力,家长不配合,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孩子,谁有能力教好每一个孩子?更何况谁不想自己培养的孩子都是能人志士!现在的家庭,四到六个家长都教不好一个孩子,凭什么让我们一个老师教好一群孩子?我们每年听数十次讲座、观摩数十场公开课,每个专家都有他的自圆其说,每一个都不一样,我们一线教师都不知道到底应该吸收谁的观念。
  我们忙碌着,也盲目着。教育问题不能单认为是教师的责任,还有学校、家长、社会……如果单纯回到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说,一线的语文教师很敬业,很努力,只是努力的付出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已。而这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错。看看数学教材、英语教材、科学教材,乃至美术、音乐、体育教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清清楚楚,唯有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课标、年段要求只是一个指导方向,而教什么却是我们教师自己去解读文本,自己去选择和取舍,在这中间消耗了太多的精力,有时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而考试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同一年段今年考这个,明年考那个,一线教师总是被教得团团转。
  吴忠豪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学语文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不在语文教师身上,而是教材编写的缺陷。所谓的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说得如此动听,但我们语文教师却忙得死去活来,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音乐课早已屡见不鲜了。我们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即便遇挫受阻,我们依然十分努力地探索语文教材的新途径,不断地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不断地去研究教材,开发适合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我相信不管错和败,有了吴教授的理解,千千万万的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将继续行走在语文教改的前沿。
  二、我们学会聚焦,聚焦于本体性教学
  改革实验多年后,终于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定义让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至少明确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学习文本的语言文字,二是学习重在实践中的运用。而“语言文字”是一个大课题,对于小学来说,这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一线教师对此还是摸不着头脑。吴教授提出的指向本体性教学是一盏明灯。他告诉一线教师:根据课标和学段特点,结合孩子的语言发展需求和规律,安排文本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要拘泥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积累本文语言,学习知识和方法。他认为: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必须将大量的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以此来丰富词汇、培养语感、规范语言习惯。语文教师要树立语文课程意识,有明确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能清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本体性教学中进行渗透和感悟就可以了。有了这个语文课程特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容易把握了;对于教什么也更加明确了,不用在一大堆资料里苦苦寻找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了。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专一”一些,聚焦点可以更集中一些,备课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三、我们很明确,学会运用才是硬道理
  古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而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学得再多,理解得再深刻,在实践中不会运用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体育课上教师教了几个动作,分解动作让学生模仿,接下去就是他们反复的训练和运用。数学课上教师讲解了一个例题,学生理解领会了之后就是不断训练和运用,错了改,再训练,光理解和懂了没有用,没有学会运用到时他还是不会做。英语课有操练课,新单词的操练和运用、新句型的操练和运用。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有一个训练和运用的过程,而且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而语文课对于所学本体性知识的当堂训练和迁移运用得比较少。课堂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上,而运用的教学环节舍不得花时间去做,往往只是课堂的一个形式。吴教授认为语文课堂不应该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只是一个过程,而学习贵在迁移、运用。笔者觉得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去训练、运用。低段应多给孩子读书和写字的训练时间,中段让孩子抓住句式、语段进行方法模仿、迁移,高段教师多从篇章结构出发设计训练、运用的内容。我们会发现重视运用的课堂,我们教师的话语就少了,学生静默的时间就多了,虽然这样的课堂变得安静了许多,但这才像学习。在学生训练之后,及时反馈,跟进修改,然后再次运用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是成倍的,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课堂的效果便会慢慢地显现出来。这是一条提效的最佳途径。吴教授今天的讲座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早上讲他的教学理念和思考,让老师理解和感悟,下午就让老师们围绕上午的讲课主题进行现场教学设计,然后吴教授做一一点评,帮助老师们改进。这样的学习培训比以往的学习效果好了很多,因为我们在实践中运用,通过运用来提升学习的效果。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望里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在当下不少教师的课堂中,学生思维状态被轻视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课堂上教师重视思维结果,忽视思维过程;或是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未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或是教师的提问虽然引起了学生的思维,但学生的思维展现往往是歪的、错的,教师没有抓住错机去推行鼓励学生自我纠错或发动学生寻错、议错、改错的举措,而以教师“
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这样的课堂两极追问,常常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叩问与质疑,被认为是简单的对答,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师生对话形式。最近,读了陈大伟教授《对争鸣的回应》(简称“回应”)的博文,让笔者对当前语文教学有了一种不同的思考。  【案例回放】陈大伟《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看看有关诸葛亮睡觉的文字(课件展示:“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
在平常教学中,经常听到些教师埋怨课本某部分内容编写得太难、难以执行、教后学生不易理解等。但埋怨归埋怨,尽管课本中某些内容的编写“不合心意”,他们仍然按着课本的顺序、内容去教学,从不敢去变通课本。依然“照书请客”,绝对虔诚的课本执行者。  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然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却不是用教材当“例子”,当“凭借”,而是过多地分析、讲解、灌输,硬生生把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语文课,搞成沉闷、单
2014年4月17-18日,浙江省丽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暨送教活动、首期丽水市教研员工作室结业典礼在碧湖中学和碧湖二小举行。来自我市教研员工作室全体成员、相关学科教师等近60多人参加。浙师大王章明教授莅临指导。  本次送教活动内容丰富,共设有6节片段课、2节试讲、4节说课,11位老师在会上作经验交流。本次活动旨在大力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研究教师,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体育教研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从小就很聪明。郭沫若小的时候,有一天和几个小伙伴到私塾的后院去偷桃子吃。老师发现后,十分气愤,想严惩一下这些顽童,于是便让他们几个来对对联,谁能对出,就可以免除惩罚,否则就要受惩罚。  老师出的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几个小伙伴看了上联,个个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对答。郭沫若稍加思索,马上答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晴  老师发了通知,说星期五开家长会。  没错,是家长会—就是老师疯狂批评学习不好的学生,然后家长回家把孩子臭骂一顿的恐怖事件!  完了!我在数学课上说话,语文成绩不好,英语作业没完成……天哪!我以前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缺点!怎么办?怎么办?  英语老师说开家长会时,要将没写作业的同学的“光荣事迹”告诉那些同学的家长。如果那天英语老师不来就好了,可英语老师怎么能说不来
自我介绍  小名:典典。一个爱笑的阳光男孩。爱阅读的同学,希望你们能喜欢我。  最爱的美食:辣椒炒肉、牛排、糖油粑粑。  最开心的事:看电影、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骑单车、下象棋、看书。  最大的愿望: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健康、快乐、幸福、美满。  最骄傲的事:已经在《小猕猴学习画刊》《语文报》《长沙晚报》《小学生导刊》《小溪流》等20多家报刊发表了作品。
前年庄阿姨出差去广州,带回两棵米兰,送给我们家一棵。当时,我看到这棵不起眼的小苗苗,枝单叶薄,心想:有什么好看的!大老远带回来干吗!  可是,现在我家的米兰却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那才好看呢!  你看,它枝叶茂密,远看像大型盆景中的一棵劲松。近看,它的主干已经长到二尺多了,分出了数不清的枝杈。米兰叶子的形状,跟公园里种植的冬青差不多,近似椭圆形,中间还有一道不深不浅的小沟。这些叶子有的肥厚
作者:(挪威)托尔边·埃格纳  译者:叶君健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杜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内容简介: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是挪威当代童话家埃格纳的代表作。豆蔻镇是个童话世界,人们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生活愉快而幸福。美中不足的是。这里还有三个强盗,好吃懒做,不守纪律,不讲卫生,最卑劣的是以偷窃为生。但在他们被逮捕拘留后,镇上的人们像亲人、朋友那样对待他们,使他们受了感动。一次
【摘 要】第二学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开始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挖掘适于指向思维能力的文本或寻找文本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以此设计与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思维能力。《赵州桥》就是这一学段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以此为例,研究培养第二学段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第二学段 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第二学段是学生思维从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