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时政资源引入政治课堂的必要性
  1.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政治考试尤其是高考命题呈现出突出时政性、实践性的特点,越来越注重能力的考察,特别是主观性试题,基本上都是以时政材料做背景,突出能力立意,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对社会时政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和对学生综合性评价的要求推向更高层次,这就要求高中政治课要把知识点的讲析与时政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的习惯,克服考试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 弥补现行教材滞后性的不足
  现行高中政治教材基本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高度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但所提供的信息量相对有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这些信息又显得相对滞后。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会使课堂显得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把相关时政热点引入课堂,把党和政府的新提法、新观点、新政策补充进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理论,为政治课堂注入活力。
  二、选用时政资源的具体策略
  1. 结合所教内容,发挥时政的“桥梁”作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找准时政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理论,发挥时政的“桥梁”作用。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模块中的《价格变动的因素》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反映市场消费现象,设计情景:(1)反季节销售。在2011年炎热的夏天,商场大搞促销活动,羽绒服等销售势头随着天气的升温而升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抢购;(2)CPI持续走高,市民“换换口味”。猪肉、汽油等商品的涨价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据此思考:①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者需求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②面对商品的涨价,人们消费的反应一样吗?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同学们在积极的讨论中,生成结论:(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有影响,不仅会影响到消费需求,而且不同商品价格的波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2)价格变动还对企业生产有影响。这个框题,老师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地讲,学生不好理解,也容易搞混,但若能及时引用相关时事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可以发挥时事资源的 “桥梁”作用。
  2. 引用时政材料,把抽象内容具体化
  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老师上课时如果只用阐述的方法讲授,往往会越讲越糊涂;但如果用一些具體事例去说明,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小事例解决大问题。例如:在讲到《政治生活》模块中的《政府的职能》一框时,国家刚好召开了“两会”,我引用相关会议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从九个方面报告了2012年的主要任务来贯穿于课堂中,适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探讨:这九方面分别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履行哪些职能?政府有什么作用?公民要怎样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四个方面,通过事例分析,使本来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显得较为直观、具体,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时政资源中包含了许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3. 引用时政材料,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用时政材料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到人大权力和人大代表权利知识时,我利用了本年度全国人大会议的相关会议内容,包括会议议程中听取、审议和批准的各项工作和计划、议案,闭幕会上表决的各项工作,要求学生讨论:材料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些职权?人大代表在行使哪些权利?根据相关的会议内容,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全国人大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的权力,而且人大每个职权都有具体的内容规定;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利,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人大权力和人大代表权利在材料中的活用,提升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还能准确地把两者区分开来,师生都能在较为轻松的情况下解决重点和难点,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不仅要以理性为指导,以个体经验为基础,而且还应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其中师生在情感交流时的人格融合,是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全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作为语文老师,应如何在无声中润物,在无形中与学生人格相融呢?  一、重熏陶相染  正如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勵、唤醒、鼓舞。”语文老师的职责,不只是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同
《千顷澄碧的时代》是一部自带话题的电影,它关注贫困问题和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贫困是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主要带有外部性的问题。贫困的公共性本质,主要在于贫困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它是南部问题,但北部也有问题;它是东方的问题,同时西方贫困人口也不少。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是人类发展进步进程中需要真诚面对和努力消除的现象。贫困的外部性特征,主要在于即使对于一个处于贫困中的人,没有人可以直接指责他本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教学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問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
友善用脑理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每个孩子都具有天赋,只要我们信念不动摇,措施方法得当,孩子一定尽享成功。三年来,我们致力于友善用脑相适性育人策略的多维度探索与实践,带着友善用脑走进教育,让我们平凡的教育不断走向高效;带着友善用脑走进每一位学生,慢慢去启迪他们的智慧,证明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一、营造相适性的育人氛围  互相尊重、信任、积极的班级情感氛围,是与友善用脑教育场
章士钊:这个运动不能再搞下去  1973年5月25日,一架前往香港的飛机从北京起飞,机上乘坐的是时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已92岁高龄的章士钊。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与台湾方面会谈两岸问题,欲开启“第三次国共合作”。  抵达香港后的章士钊,因频繁活动,劳累过度,37天后病逝于香港。  民国时期,章士钊仗义辩护陈独秀“危害民国案”,长达53分钟的滔滔雄辩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使得“政府不等于国家”这一声音,
近年来,在上级团组织、教育部门和少工委的正确指导下,我校以创建“广东省红领巾示范校”为契机,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大力夯实少先队基础工程,创新少先队工作方法,打造少先队工作品牌,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开展各种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少先队活动,增强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组织观念和组织意识,树立了诚实、勇敢、活泼的良好队风,把少先队建设成为团结、向上、快乐的集体。  一、明确创建目的,发挥少先队对学校德育工
“惯性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同类型题目的效率,一方面却会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限制他们思维的发展。在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解题时运用了惯性思维,从而导致解题出错。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教师必须要引起重视,在教学中双管齐下,一方面避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惯性思维,一方面消除学生存在的消极惯性思维。  一、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惯性思维的策略  1. 教法多样化,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具有新奇性。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新时代的高中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
要吸引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要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通,贴近生活进行物理教学,是吸引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的教学策略之一。那么,如何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贴近生活进行有效教学呢?  1. 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生活化  中学生往往由于感性认识不足而很难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如果只是按照课本的文字硬性地灌输给学生,教学效果是不明显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与这些抽象概念之间建起一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思想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