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领域中的幼儿学习品质研究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品质是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对每个幼儿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对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现就其对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并针对此领域中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在社会领域中设置教育情景,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关注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理运用评价,加强幼儿的反思和解释能力。
  关键词:学习品质 社会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40-02
  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早期形成与发展,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将幼儿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归为其良好学习品质。在美国,学习品质首次被提出是在有关“入学准备”的工作报告中,很多州甚至将学习品质单独作为一个培养领域,其中华盛顿州提出了培养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方面的学习品质;在我国,学习品质并没有被纳入幼儿发展领域,而是渗透在五大领域中。仔细解读《指南》发现,社会领域领域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联系非常紧密,反过来讲,学习品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习品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每个子领域下都有一定的目标要求和典型表现,好奇心和兴趣、主动性、坚持、反思和解释敢于尝试、不怕困难等学习品质都蕴含其中。
  (一)学习品质有助于幼儿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
  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幼儿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每个幼儿出生就注定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领域要求幼儿愿意与人交往,好奇心和兴趣促使幼儿在面对新的人、事、物的时候能够有交流的欲望、分享的兴趣。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想加入同伴时,幼儿要学会提出自己的诉求,幼儿的主动性为他们争取和同伴游戏的机会。但是,在遇到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致时,幼儿也要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有助于幼儿接受不同的意见。
  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是相当宝贵和重要的。坚持性非常强调幼儿的任务意识和遇到阻碍时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保证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坚持性有助于幼儿尝试一定困难的任务并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求助。
  (二)学习品质有利于幼儿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要求幼儿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首先就是要对群体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并能够主动参加群体生活,积极、快乐地融入群体。所以,兴趣和主动性这两项学习品质就有助于幼儿更好、更快地融入群体生活,参加亲戚间、同伴间和社区间的聚会,一起游戏,丰富群体活动经验。既然幼儿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那么就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在幼儿园活动中主要是要感受、理解并遵从一定的活动规则,这时就强调合作这个行为品质的重要性,幼儿拥有合作的意识才能尊重规则。
  二、社会领域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的策略
  学习品质的培养渗透于《指南》的各个领域,五大领域和学习品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五大领域有助于学习品质的培养,同样学习品质对幼儿五大领域的目标实现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设置教育情景,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情景设置有助于幼儿通过表演、模仿、参观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丰富其体验。在情境中幼儿通过扮演的社会角色掌握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则,增强判断能力,并能锻炼其主动性和坚持性等学习品质。在活动中,友好相处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养成独立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幼儿为自己任务完成和成果感到高兴,激发幼儿自尊、自信心,锻炼幼儿的自主能力。在情境中,幼儿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和不同意见,幼儿之间如果能够协商解决,互相谅解,接受别人的观点或说出自己的理由,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幼儿的反思和解释能力。情境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幼儿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也会在情境中展露无遗。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观察幼儿的合作性、规则意识等学习品质的表现。
  (二)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上,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部依赖。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②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和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所以,丰富的生活内容更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只有那些被幼儿体验到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有趣的内容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才能被幼儿同化和吸收。因此,教师选择社会内容时,应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设计一个“欢迎同伴来做客”的活动,当同伴和他的父母来你家做客时,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招待小客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生动有趣也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感受活动的乐趣。
  (三)关注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社会领域的活动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幼儿适应社会,建立规则意识。日常生活的随机性和生成性蕴含很多社会规则,幼儿只有接受这些规则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在园中的常规培养中就有很多规则需要遵守,排队、定点吃饭、餐桌规矩等都属于规则的一部分。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长期坚持,锻炼了幼儿的坚持性。但是,在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幼儿能够很好地坚持下去,有些幼儿渐渐失去了兴趣,开始慢慢懈怠,对任务敷衍了事。因此,在常规培养中教师一开始就要设定规则并长期遵守,养成幼儿的习惯。这样幼儿就会在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之后出现规则并坚决遵守。
  (四)合理运用评价,加强幼儿的反思和解释能力
  社会活动的顺利开展、行为练习很重要,同时环境熏陶对于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养成具有巨大影响。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若是能够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及时强化,正確地对幼儿进行评价,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运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对幼儿说“好”“你真棒”,而要针对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予以肯定的、有针对性的鼓励。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讲出他的优点,这样也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满足幼儿的自尊心。当幼儿作出不良的社会行为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地置之不理,先让幼儿进行反思,然后作出一定的解释。若能作出一定的示范,让全体幼儿进行强化,作用将是巨大的,但是不要伤到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在组织社会活动时尽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给幼儿选择同伴的机会;其次,让幼儿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再次,鼓励幼儿相互评价和相互学习。评价活动给了幼儿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幼儿的兴趣,也让幼儿加强了反思和解释学习品质培养。幼儿如果能和教师一起完成评价任务,在自由的环境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评价中提升自己的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提升自己的评价水平,也能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发展。
  注释:
  ①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50.
  ②曾丽君.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6):138-140.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周世华,耿志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
  [3]曾丽君.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6).
  [4]鄢超云.学习品质:美国儿童入学准备的一个新领域[J].学前教育研究,2009(4).
  责任编辑:景 辰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了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够更快速实现,深化教育改革实践势在必行。以“十九大”为背景,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中央3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调了要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效落实,强化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即成为理想信念教育和传播“中国梦”的根本举措,由此也为当代高校辅导员提出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即以此为背景,结合“十九大”精神与工作经验浅谈当
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众多民族携手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在五个少数民族地区施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衷心拥护和欢迎,对加强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1年,有学者对现有民族政策提出质疑,认为民族政策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型到“第二代民族政策”,引起学界的一场论战,笔者在拜读《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一书之后,发现“第二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成熟的技术,还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严谨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然而我国对于工匠精神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从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探讨工匠精神融入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策略研究,以期对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精神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校 应用型人才 实践研
摘要: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但在我们不断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进的同时,在城市的边缘、偏远的乡村、大山的深处等地区,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同胞的苦难不可忽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治贫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才是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完善贫困地区的教育体系,因地因人制定教育方针是最根本的精
摘要:随着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偏向语言能力的培养,一些外国人由于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日常交际中存在说话不得体而导致交际失败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立足于传统文化,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融合,使汉语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 节日文化 教学案例  中
摘要:本文以淄博市周村区为例,对非公企业党建这一党建新兴领域进行研究探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公企业 党建工作 周村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244-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加强执政能力、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
摘要: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的加拿大父亲夏氏与中国父亲林氏各自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为例,从跨文化的视角对他们的教育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方父亲的教育风格的差异。结果发现:加拿大父亲夏氏与中国父亲林氏在同样的三件事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与父子关系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教育 父亲教育 跨文化  中图
摘要:小说《芝加哥》是埃及裔著名畅销小说家亚拉·阿斯旺尼继小说《亚库班公寓》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小说根据作者早年经历创作,讲述了一群埃及留学生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求学的遭遇。反映了从本土保守的传统文化转移到自由开放的美国文化后,埃及留学生受到的冲击和感受到的身份焦虑。本文在女性主义的视阈下,从波伏瓦主张的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以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为代表的旅美东方女性,受到西方文化和父权制社会双重
摘要:广东早茶文化是广东地方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广东早茶文化作为广东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了广东早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广东早茶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及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广东早茶文化 餐桌礼仪 影响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03-04  广东早茶是一种独特的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开展了基于雨课堂的移动学习网络课程资源设计研究。根据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和课程特征,结合雨课堂微信平台的特点,开发适用于在校大学生进行移动网络学习的课程资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课程质量,同时也为进行混合式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移动学习 雨课堂 微信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