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与拉里:黑塞与毛姆的东方梦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代,德裔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希特勒暴政下成为“不受欢迎的作家”,被出版界排斥。他隐居湖畔山庄,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玻璃珠游戏》。这本书涵盖着黑塞对现世的批判,对精神乐园的向往。黑塞的好友托马斯曼读完这部作品,发现它与自己正在书写的,但从未给人透露的《浮士德博士》有很多内容上的共同点,他对此感到惊讶。在交流不是那么发达的时代,这样的相似着实让人惊讶。然而,对我来说,至少两位都是德国传统文学的后人,我真正感到惊讶的是,黑塞的《悉达多》与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刀锋》有那么多相通之处。
  毛姆(1874-1965)年长黑塞(1877-1962)三岁,他们是同时代人。虽然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都曾受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两人都显示出对东方哲学与宗教的倾心。或许,是两次世界大战给这两位西方作家的内心创伤让他们不自觉将目光投向东方,于是,黑塞《悉达多》中的悉达多在迷茫之时,印度的大河与老者会适时出现,启悟他,给他宁静;毛姆《刀锋》中的拉里受大战创伤后,在印度寻到救赎与安宁。或许,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与东西方并无太大干系。
  悉达多与拉里的困惑
  虽然悉达多与拉里来自不同的国度与文化背景,然而两人有相似的家庭背景与困惑。悉达多英俊、高贵,是印度的婆罗门之子。拉里潇洒倜傥,曾是门第极好的美国公子。
  不同的是,拉里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已是父母亡故,在父亲的朋友监护下有固定的遗产。黑塞的悉达多的生活要圆满富足些。拉里虽是孤儿,毛姆对他的描写并未有丝毫的悲剧色彩,相反,英俊潇洒,卓尔不群,还有一个美丽的富家女未婚妻对他痴爱。悉达多更是如此,不仅有父母万千呵护与宠爱,还有一个将他视神一样崇拜的好友果文达生死相随。
  没有冲突,故事便无从发生。无论对于拉里还是悉达多,多么富足美好的当下都只是他们内心困惑的一个背景。对比越鲜明,张力愈大,故事也就愈加有江河湖海不宁时的壮观之征。因此,悉达多与拉里注定无福享受作者笔下的这种尘世富足。
  悉达多与拉里的烦恼看上去相去千里,但他们所欲追寻的内心宁静却是一致的,他们的追寻给身边人带来的痛苦是相似的。悉达多烦恼的缘起是尘世的爱,父亲与师长传授给他的宗教知识无法充满他求知的容器,更无从带他寻得真正践行《婆摩吠陀》的《奥义书》中教义的人们。
  在悉达多看来,他们所代表的虔敬者充其量只是一个探索者,一个渴求者,他们并无缘幸福安宁与心安理得的心灵状态。悉达多在街上苦行僧的孤苦伶仃中看到一种他追寻的可能,他决定抛弃一切,加入他们。然而,他的这些追问与决定在他的父辈与朋友心中激起更多的是不满与恐惧。
  拉里的苦恼源于二战中生龙活虎的战友因救他而瞬间牺牲的悲剧。战争的悲剧让他曾经的无忧无虑灰飞烟灭。他疑惑,这世间如果是神创造的,为什么还要将恶播撒于人间?恶的根源在哪里?他去美国的图书馆中寻找答案,他试图在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书中解决疑惑。
  日日夜夜的阅读显然并未平息他内心的躁动,给他带来安宁。他于是决定去巴黎,去各大学中旁听课程,去图书馆中阅读书籍。他允诺自己用两年的时间寻找答案。这个决定激起了未婚妻伊莎贝尔的妈妈与舅舅的不满,他们试图劝伊莎贝尔解除婚约,接受另外一个富家子的追求。
  无论是悉达多的抛弃富贵繁荣投身于苦行僧的行列,还是拉里离开美国的安稳与幸福踏上去巴黎的追寻之途,除了让生命中至亲的人担忧与不满之外,于他们本人而言,也只能在已有的困惑之上平添另外一份无功而返的失落。
  尘世的历练
  悉达多与拉里在取得他们彼此的真经之前,或是声色犬马,或是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经历了尘世中各样的淬炼。世间有两种纯真,一种是不谙世事的纯真,这是我们生命中都曾有过又失去的阶段;还有一种是经历了诸般人生起落与风雨之后洗尽铅华似的澄净,这种则非人人拥有。悉达多与拉里在尘世间的淬炼是他们寻得安宁灵魂的必经之路。
  悉达多离家出走追随苦行僧修行,在修行中摈弃、忘记自我,学会了忍耐饥饿和痛苦,学会了克制欲望。然而,这些便如人类孩童时期的纯真,悉达多不久便发现,它们都是暂时的。他会时不时又回到那个焦躁不宁的自己。他很快发现,他所追寻的苦行僧即使已经年至六旬,仍无望通过斋戒和沉思禅定达到涅槃。他期望在他们身上所学到的东西,似乎一眼便可望到尽头。悉达多依然在忍受内心的焦渴,知识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依然无法息宁。他与追随他的果文达在听说佛陀乔达摩的存在时,便毅然决然離开苦行僧,以望在佛陀乔达摩的智慧中获得启悟。果文达对乔达摩充满向往,而悉达多摆脱不掉自己内心的狐疑。乔达摩柔和、坚定的声音与它所蕴含的思想让果文达拜服,死生追随。
  而悉达多在乔达摩那里收获的仍然是质疑,并且他不畏告诉乔达摩他的质疑。悉达多坚信没有谁通过讲经传道获得解脱,他要自己去体验他从未体验过的纵欲的尘世生活,他期望自己能在那里而不是任何一位智者或学说中获得安宁与解脱。
  离开乔达摩,悉达多离开了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在老船夫的帮助下渡过一条河,他投身自己,投身到五光十色的尘世生活中来。悉达多似乎在这些色彩中看到了事物本来的面貌。他修行时的生活方式打磨了他独特的气质,是他在尘世生活中呼风唤雨,得风得雨的重要手段。他在情场与生意场上春风得意,从一个一文不名的苦行僧成为一个家产无数,在情场和生意场上渐渐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无论是相貌还是内心,都如《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画像一样,充满了腐朽的味道。
  纵欲的尘世生活并未给悉达多带来任何答案,他厌倦了这样的自己,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游戏。在那一刻,他想到了父亲,想到了苦行僧,想到了乔达摩,他离开了属于他的一切,所有家产,以及将他带入寻欢作乐之门的妓女所怀的他不尚不知晓的儿子。离开那座见证他声色犬马生活的城市,他义无反顾地走向毁灭或救赎。是时候回去看看河那岸的生活了。   拉里的尘世经历没有这般声色犬马的纵欲,但这些潜在的欲望亦如撒旦化作的蟒蛇一样,在他每每苦行时探出头来试探。拉里在巴黎满两年后,未婚妻伊莎贝尔要他回美国。他拒绝了这一要求,说自己并未找到答案,还不知道是否存在上帝,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弄清楚这世界上恶存在的理由。他在他寻求智慧的旅途中为未婚妻安排了一个座位,然而却换来了未婚妻解除婚约的赌气回应。伊莎贝尔本想以此事让拉里回心转意,然而,没想到,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拉里探索世界寻得内心安宁的极度自由。
  拉里认为体力劳动是缓解疲劳神经的最佳选择,所以在他在巴黎每天阅读8到10个小时长达两年的生活后,他决定去一家煤矿。体力劳动能让他梳理思想,宁静内心。悉达多在进入尘世前曾经遇到过苦行僧与乔达摩,而拉里进入尘世前所遇到的人是已经作古的古佛来芒民族的神秘主义者鲁斯布鲁克。给悉达多带来爱的初体验者是名妓珈玛拉,将悉达多带入商场的是富商迦马斯瓦弥;拉里曾经与艺术圈内的名妓苏珊鲁维埃同居一时,他甚至想一度迎娶幼时纯真诗性,经历生活变故沦为妓女染上恶习的童年好友索菲麦唐纳。
  悉达多渐渐在尘世中远离自己的追寻初衷,因而他变成了最初鄙视的富商迦马斯瓦弥那样的人;而拉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衷,他在煤矿遇到的奇人考斯第似乎是位隐世的高人,教他德语,与他谈论神秘主义。
  主人公的绝望之时,往往恰恰是故事的柳暗花明之处。悉达多回到了那条河的彼岸,拉里奔去了印度。
  终得宁静
  悉达多在万念俱灰之时听到了曾度他到尘世的那条河所发出的宗教密语,在沉默寡言的船夫瓦苏代瓦的陪伴与鼓舞下,终于悟得他所经历的这一切是为了让他重新成为一个孩子。而这种尘世淬炼后的纯真不再是暂时的,不再是易受诱惑的。在与船夫和河流日久沉默的共处中,悉达多学会聆听大河的秘密,并且慢慢看懂瓦苏代瓦的沉默。
  珈玛拉与儿子似乎是神在悉达多成佛前最后的考验。大河与瓦苏代瓦的无言传授在力量方面要大大强过珈玛拉与迦马斯瓦弥曾经对他的影响。瓦苏代瓦虽然沉默居多,在悉达多眼中,这位沉默的智者似是乔达摩的沉默版本,而在某种程度上更要甚于乔达摩。他在大河与船夫的无言密语中获得无限的力量,足够挣脱时间的束缚,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离开了时间这趟列车,认识到生与死,过去与现在的永恒。再遇果文达时,这位昔日的挚友与追随者在悉达多的脸上看到了与佛陀乔达摩一样的微笑,始终如一的,平静的,又神秘莫测的微笑。
  拉里在印度寻找了三年。在大自然中,在庙宇中,像曾经的悉达多一样,根据传闻去寻找一个又一个智者,也如悉达多一样,一次又一次失望,寻不得满意的答案。
  最终,他在山洞里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西里甘乃夏。这位隐世高人与山洞让我不自觉想起悉达多的大河与瓦苏代瓦。阿里的甘乃夏如悉達多的乔达摩与瓦苏代瓦,甚至是二人的一种融合。他有乔达摩的口吐莲花之才能,亦有瓦苏代瓦强大的沉默与平静。甘乃夏告诉拉里解脱并非要出家,只要去掉一个“我”字便可以。甘乃夏只是告诉拉里解脱之道,并未告诉他这世间为什么存在着恶,拉里在甘乃夏的话中,在《奥义书》中悟得恶的不可避免性。对于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事物,拉里认为一个人只能尽力而为。
  悉达多以河与船夫为师,寻得宁静,悟道成佛;拉里以另外一种非出家的方式悟得宁静的真谛:丢掉一个“我”字。他打算回到美国散尽家财,选择一个卡车司机或者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将自己的出租车看作出家人化缘的一个食钵,开启自己大隐隐于市的平静生活。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联合培养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孙云帆
其他文献
读土木工程专业的叶果一上大学就跟学长了解到他们这个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施工方、设计院要不就是房地产公司。到底哪一个更适合自己呢?只有试了才知道。  找到第一块敲门砖  大二、大三的暑假,叶果都没闲着,第一份实习是委托家人的朋友介绍的,第二份实习是通过实习生招聘获得的,这两份工作都是去施工单位实习。在施工单位的工作条件虽然比较艰苦,但他坦言, 这两段实习收获颇丰。课堂上所学都是系统的理论性知识,但到
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过人的天赋,甚至连就读的大学都是平淡无奇的,凭什么打破“平凡”的诅咒?深深的焦虑感自此成为我无法摆脱的魔障。我开始恐慌,开始憎恨自己,我在想为什么我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为什么我不如别人,分明当初是我更加优秀,如果当时我做了另一个选择,如果我也能那样……  这样的焦虑持续了一年,直到那天晚上经历了二号食堂那冷清而又平凡的时刻。  二号食堂位于学校最偏僻的角落,这座古老的砖红建筑在一
科尔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英国人,说着一口绅士的英国腔和海蛎子味浓重的东北话。他出生于英国爱丁堡,在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度过了人生的前三十年,并在爱丁堡大学拿到了心理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双学位。  说到来中国任教的原因,科尔先生的经历可以写成一个传奇故事了。三年前,他还在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爱上了一位中国留学生,那美丽的姑娘有着全世界最清澈的眼神,她那独特的黑发是如此吸引他。所以,毕业后,
许多同行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同学们说:“很温暖,但经常也很事儿妈。”我们对同学们说:“有困难,找导员,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  我是北京科技大学本科2012级学生的一名辅导员。就在同学们参加完毕业典礼,结束四年大学时光后的某天凌晨,我的手机里突然收到一条微信:“冰导,四年里虽然没有很听您的话,但希望以后还刘冰,北京科技大学辅导员,出能听您开会,再拖也是可以的。”我的心
一直以来,大家对我的评价都是:矮油,你可太女汉子了!你怎么这么爷们儿?你走路可以不外八吗?大一时,我便标榜说要走淑女路线,转眼到了大四,从小鲜肉硬生生地变成了老腊肉,却没有一点变化。但即便如此,有些初见我的人也会问:你是模特儿吗?这姑娘怎么这么高?对于176cm的身高,体重只有54公斤,这些先天的优势大概也得谢谢老妈了。很多人劝我可以去当模特试试,但自诩为伪学霸的我,不应该安安静静地坐在课桌前,背
Q:您是怎么来交大读书的?  A:我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所以就来这儿读书了。今年是我到中国的第二年。  Q:您认为“一带一路”对自己的国家有何影响?  A:俄罗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中国关键的合作伙伴。“一带一路”构想的核心是区域一体化,是沿线国家结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首先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实现了对接。  俄罗斯和中国的能源合作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根据
作为南开大学 2011级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我一向关注社会问题。大一从学院讲座了解到“中国环境生态补偿”后,我便深入思考如何帮助因退耕还林导致收入下降的农民增收。在导师的帮助下,我申请了国家大学生创新科计划,进行了两个月的“生态补偿”社会调研后,提出了“林下经济新型发展模式”,并决定创业。  虽说一个政治学专业的门外汉要去做农业创业,无异于痴人说梦。我却反向思考:如果我先去行业里学规则,等规则学完的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陈慈钰,有着多个标签:学霸、复旦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国务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席、志愿者……与她相伴时间最长的当属——世博会志愿者。  米兰世博会期间,在全球青年治理峰会上,陈慈钰作为翻译志愿者,为贵宾现场翻译  习惯做事拼  陈慈钰读小学时就将宣传世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课外活动。多年参与世博的活动,让她早早学会合理安排、分割时间。陈慈钰打小就对自己要求严格,获得“世博小使者”称
碰到过一些爱读《红楼梦》的年轻朋友,他们每每以自己通读过该书多少遍为荣。但是,稍微讨论一下,便会发现,除了对书中的人物身世和故事情节比较熟悉以外,并没有多少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阅读文学名著,如果只满足于记住人物和故事,显然是不够的。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类文学名著,其价值在于,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若干人物命运的叙述,引发读者更多关于人生、社会、历史等的思考,从而得到情感的体验,品格的陶冶,思想的
China Campus  “很多朋友问为什么叫VOYAGE(旅程),2013年刚开始烘焙时,伙伴们一起去看《地心引力》。剧中桑德拉布洛克说:无论是成为传奇,还是化为灰烬,这都是一个非凡的旅程。这句话触动了我们,为了喝到一杯好咖啡,我们走上这条路,喜悦与困难并存,但我们相信这是一段非凡的旅程。”  初识VOYAGE  2月的某一天,我们在798瞎逛悠,一家又一家地看展。时近中午,又累又饿,恰又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