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过程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因此探究题作为一个中考题型,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以其形式新颖、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等特点而广泛的出现在中考试卷上,学生在做探究题是失分高,教师在复习时困惑大,本文结合中考复习会就中考科学探究复习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科学探究 复习
“科学探究”是科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探究类的题目以其形式新颖、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等特点而广泛的出现在中考试卷上,这类题目增加了对学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力度,增加了实验的思维容量,综合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及推断能力,学生在解答探究题时往往得分率都较低,这反映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故中考复习时不可忽视对作为科学探究的建构基础——科学探究的复习。下面笔者结合温州实验中学的陈老师的“科学探究复习”一课简要阐述对科学探究内容复习的理解和思考。
一、关于问题的提出
曾经一度在关于科学探究的教学和解题中,笔者对学生关于问题提出方面的要求放的比较低,在平时测试时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且问题没有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一般也就给分了,但是学业复习会上黄老师对科学问题的提出方面作了指导。他把解决问题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践--认识模式;一类是假设—检验模式。而我们平时的科学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假设——检验模式,基于这种模式下的问题应该是可探究问题。换言之应该是高于“是什么?”、“怎么样”、“需要什么条件?”后提炼出的“为什么?”在陈老师的《科学探究复习》一课上,他先是让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从“酒曲为什么能酿出酒”到“酿酒过程中为什么要密封”问题很多其中可探究性问题也寥寥可数,陈老师自己出示了一个问题:酿酒为什么要25 ℃?在问题提出过程中陈老师引导学生从一个现象到对现象产生疑问再到从中发现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然后将这个疑问提炼为问题最后再表述该问题,从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过程来看是非常有益的。
二、整合探究内容中所涉及的方法与知识技能
任何科学探究均有其特定的方法与知识技能要求,如陈老师提出的探究问题“酿酒为什么要25 ℃?”中就涉及如下问题:
1.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采用何种探究方法更为科学?
2.如何确定变量?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如何使结论更具科学性、普遍性?实验中采用了何种数据处理方式?
陈老师在提出“酿酒为什么要25℃?”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听课老师就马上着手设计实验,但是问题就出来了,应该怎么样设计实验才能方便实验结果的得出,传统的家庭酿酒,都是密封在家里的陶瓷坛中,不利观察也不利于结论的得出。学生也很困惑,老师马上点拨可以用酵母菌培养液代替酒曲,无菌葡萄糖溶液代替大米 ,锥形瓶代替酒罐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实验的观察和最终结论的得出。在确定实验原理和选择实验器材后,对变量的确定又成了一个新的难点,学生陆续提到变量可能有PH值、温度、时间、酵母菌数量……接下来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时要针对问题和假设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调节变量。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没有必要对这些变量的概念进行要求,只要求在具体的实验设计过程中进行条件控制就可以了。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明确目的,确立原理,确定变量,设计步骤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情境,结合具体的科学探究,让学生重新经历相关过程,在过程中对探究方法和相关知识技能进行重新整合。
三、挖掘探究内容所涉及的探究思想
任何科学探究均有它的能力要求,如“酿酒为什么要25℃?”中就包涵有“提出问题”“实验设计”探究过程中的“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等能力要求。具体复习时可借助于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能力的培养。学业复习课上采用的流程如下:
1.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家里酿酒吗?能不能说一说酿酒过程?”
学生回答家庭酿酒的过程,随后教师在课件中展示家庭酿制米酒过程,并提出问题:在这些过程中,你最想了解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后顺势提出自己带来的问题:酿酒为什么要25℃?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下一步思维启发埋下伏笔。操作时应鼓励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概念和知识,进行扩展和迁移,从而内化为能力。
2.实验设计:复习会上的这堂课把侧重点都放在了方案实验设计方面,而在实验设计的预设方面确实令人称道。从三组实验时长较长的情况下,由学生去发现,去完善实验的设计体现出科学探究的层次性和精细化。
问题源于常见的探究,又高于原先常见的探究。重在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真正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学习目标。
3.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结论最终获得是建立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科学概括的基础上,这需要学生有对信息的收集与正确处理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此点应予以关注。
用图像直观表示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对图像的理解要与实际过程结合,要注意理解图像是如何得到的,并在做题的时候多加引导。
四、引导学生将“做”和“想”进行有机结合
只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产生感悟和体验。要使“做”和“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真实、生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收获。而不是在教材规定好的步骤中进行被动的、虚假的探究活动。要努力将实验(方案),观察(现象),思维(问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通过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组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内容的复习不同于单纯的实验复习,它应是基于实验操作基础上的科学探究思想的复习。
【关键词】科学探究 复习
“科学探究”是科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探究类的题目以其形式新颖、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等特点而广泛的出现在中考试卷上,这类题目增加了对学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力度,增加了实验的思维容量,综合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及推断能力,学生在解答探究题时往往得分率都较低,这反映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故中考复习时不可忽视对作为科学探究的建构基础——科学探究的复习。下面笔者结合温州实验中学的陈老师的“科学探究复习”一课简要阐述对科学探究内容复习的理解和思考。
一、关于问题的提出
曾经一度在关于科学探究的教学和解题中,笔者对学生关于问题提出方面的要求放的比较低,在平时测试时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且问题没有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一般也就给分了,但是学业复习会上黄老师对科学问题的提出方面作了指导。他把解决问题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践--认识模式;一类是假设—检验模式。而我们平时的科学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假设——检验模式,基于这种模式下的问题应该是可探究问题。换言之应该是高于“是什么?”、“怎么样”、“需要什么条件?”后提炼出的“为什么?”在陈老师的《科学探究复习》一课上,他先是让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从“酒曲为什么能酿出酒”到“酿酒过程中为什么要密封”问题很多其中可探究性问题也寥寥可数,陈老师自己出示了一个问题:酿酒为什么要25 ℃?在问题提出过程中陈老师引导学生从一个现象到对现象产生疑问再到从中发现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然后将这个疑问提炼为问题最后再表述该问题,从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过程来看是非常有益的。
二、整合探究内容中所涉及的方法与知识技能
任何科学探究均有其特定的方法与知识技能要求,如陈老师提出的探究问题“酿酒为什么要25 ℃?”中就涉及如下问题:
1.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采用何种探究方法更为科学?
2.如何确定变量?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如何使结论更具科学性、普遍性?实验中采用了何种数据处理方式?
陈老师在提出“酿酒为什么要25℃?”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听课老师就马上着手设计实验,但是问题就出来了,应该怎么样设计实验才能方便实验结果的得出,传统的家庭酿酒,都是密封在家里的陶瓷坛中,不利观察也不利于结论的得出。学生也很困惑,老师马上点拨可以用酵母菌培养液代替酒曲,无菌葡萄糖溶液代替大米 ,锥形瓶代替酒罐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实验的观察和最终结论的得出。在确定实验原理和选择实验器材后,对变量的确定又成了一个新的难点,学生陆续提到变量可能有PH值、温度、时间、酵母菌数量……接下来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时要针对问题和假设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调节变量。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没有必要对这些变量的概念进行要求,只要求在具体的实验设计过程中进行条件控制就可以了。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明确目的,确立原理,确定变量,设计步骤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情境,结合具体的科学探究,让学生重新经历相关过程,在过程中对探究方法和相关知识技能进行重新整合。
三、挖掘探究内容所涉及的探究思想
任何科学探究均有它的能力要求,如“酿酒为什么要25℃?”中就包涵有“提出问题”“实验设计”探究过程中的“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等能力要求。具体复习时可借助于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能力的培养。学业复习课上采用的流程如下:
1.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家里酿酒吗?能不能说一说酿酒过程?”
学生回答家庭酿酒的过程,随后教师在课件中展示家庭酿制米酒过程,并提出问题:在这些过程中,你最想了解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后顺势提出自己带来的问题:酿酒为什么要25℃?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下一步思维启发埋下伏笔。操作时应鼓励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概念和知识,进行扩展和迁移,从而内化为能力。
2.实验设计:复习会上的这堂课把侧重点都放在了方案实验设计方面,而在实验设计的预设方面确实令人称道。从三组实验时长较长的情况下,由学生去发现,去完善实验的设计体现出科学探究的层次性和精细化。
问题源于常见的探究,又高于原先常见的探究。重在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真正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学习目标。
3.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结论最终获得是建立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科学概括的基础上,这需要学生有对信息的收集与正确处理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此点应予以关注。
用图像直观表示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对图像的理解要与实际过程结合,要注意理解图像是如何得到的,并在做题的时候多加引导。
四、引导学生将“做”和“想”进行有机结合
只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产生感悟和体验。要使“做”和“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真实、生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收获。而不是在教材规定好的步骤中进行被动的、虚假的探究活动。要努力将实验(方案),观察(现象),思维(问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通过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组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内容的复习不同于单纯的实验复习,它应是基于实验操作基础上的科学探究思想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