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体育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呈现出较大的变化。本文以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体育类新闻摄影奖项自2005年设立起至2013年共9届的获奖作品为样本,从照片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段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些获奖照片的新闻和艺术价值。提出中国体育新闻摄影应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回归并且体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体育运动的建议。
【关键词】“华赛”体育类新闻新闻摄影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大众化,新闻摄影的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回归,在倡导“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体育新闻摄影所承载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备受瞩目。“华赛”是世界顶级的综合性摄影比赛,其作品是业界最高水平的代表。通过研究历届“华赛”体育类新闻获奖作品,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摄影业界对优秀体育新闻摄影作品的评判标准,以及当今社会对体育及体育摄影的一些理念变化。
目前关于“华赛”的论文较少,主要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注重“华赛”这个品牌本身,从其评判视角,分析它与“荷赛”的异同,以及对“华赛”的相关理念和反思进行研究。如《“华赛”的东方视角与国际认同》《从穆青的“两翼齐飞”到“华赛”的国家品牌》等。另一类则专注于作品分析,从摄影专业技术或新闻价值方向对某年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如《从“华赛”看中国新闻摄影》《“华赛”背后的“荷赛”身影》等。而基于“华赛”体育类新闻摄影作品的研究和分析目前还没有。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着眼于“华赛”体育类新闻摄影的获奖作品,通过梳理自2005年首届“华赛”至今,共9届的体育类新闻单幅和组图获奖作品(第二届资料缺失,未能计入统计范畴),共计78幅(组),并分析其照片题材的选择、照片表现手段及典型照片背后的社会意义,试图得出一些关于体育新闻摄影的基本结论和建议。
一、 照片题材选择
在公冶祥乔编的《体育摄影》中提到,体育新闻的特性指的是体育新闻摄影所独有的、决定其自身价值的本质特征,即具有新闻性、纪实性、视觉性和真实性。”①
照片的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段是体现体育摄影主要价值的两个方面,新闻性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前者,而视觉性和真实性则体现在照片的表现手段的选择。
本文分析指标见表1:
1、拍摄主体
拍摄主体,是指在照片中摄影师作为主要突出和呈现的部分,是整张照片的核心。在全部78幅(组)作品中,只有一组照片以物为主体拍摄。可见,人们关注的仍是人作为体育的主体中发挥的作用和人在运动中表现出的美感,以人作为主要切入点,仍是体育摄影最常用的方式。
在《电视里的北京奥运会》中,整组图片并没有突出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技巧,其特点在于通过北京市内各种空间环境中的电视机播放奥运会实况将“北京”和“奥运”这两个关键词有机联系,凸显出2008年北京浓厚的奥运气氛,是一种全新的拍摄视角,具有很强的新意。该组图片同时获得2009年“荷赛”组图类的一等奖。
在以人为拍摄主体的作品中,以男性为主体的获奖作品占总数的一多半,比例为73.1%,以女性为主体和男女都有的分别为9幅(组)和12幅(组)。
男性自古以来就是体育运动的主角。即便到了现在,强调男性的力量、速度之美的照片仍占据体育摄影的主流。如2006年单幅银奖《与水共舞》,就通过跳水带起的水花而展现男子的力度和力量。同为跳水项目,2010年单幅银奖《跳水》是表现女子跳水的照片,画面就较为柔美,从水下拍摄,通过水的波纹使人感知这项运动的柔美。
女性在早期是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的,女子渴望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被压抑了近千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女性参加体育运动是自身的权利,推动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近两年关注的焦点。2008年组图优秀奖《女孩们——鱼和鸟》,2010年单幅银奖《跳水》都着重表现女子的柔美,而2008年单幅金奖《血染赛场》和2007年单幅银奖《犯规?》则着重表现赛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摄影对女性的关注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女子即柔美”这种刻板印象。
在以人为拍摄主体的作品中,以青年为主体的照片占了绝大部分,共有62组,为总数的79.5%。其次是以少年为主体的共有9组,占总数的11.5%。以中年和老年为主体的照片均各有一组,比例较小。最后还有5组图片以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为拍摄对象,男女老少并无严格限制。
青年人是体育运动的主力军,也是竞技赛场最主要的选手,因此也成为体育摄影的主体人物。少年群体也是体育摄影的重点关注群体之一。作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摇篮,摄影师对该群体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中国家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基本现况,另一个则是由于社会环境等情况的影响,青少年在体育运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有三组以少年为主体,反映大众体育的照片获奖。中国摄影师王斌所拍的《一個人的篮球》,中国摄影师邱焰所拍的《少林功夫小子》以及第九届组图银奖《和平拳击》。进入后奥运时代,我国的体育事业也逐步由竞技体育过渡到大众体育阶段,国家规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也成为国际体育事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2011年获“华赛”组图类金奖的作品《因为爱 所以爱》通过一组彩色图片展示了西非之角塞内加尔的少年足球爱好者风雨无阻踢足球的情景。这组图片向世界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塞内加尔国家队的实力如此雄厚,是反映体育精神具有强大动力的佳作。这几组图片都选取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大众体育角度进行阐释,表现出在发展中国家少年进行体育运动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2、拍摄项目
根据体育的分类,这78组照片可分为竞技体育项目摄影和大众体育项目摄影,除此之外都归为其他与体育有关的事件或人物。本文的竞技体育项目摄影是指拍摄竞技体育赛事和竞技体育活动;大众体育项目摄影是指拍摄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体育活动。
“华赛”的体育类获奖作品仍然主要以竞技体育摄影为主,占到总数的73.1%。在竞技体育摄影的作品中,尤其以重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以及各类单项体育赛事锦标赛、世界杯等为主要对象。如第九届体育类单幅获奖作品的金奖、银奖、铜奖均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精彩瞬间。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后的第五届“华赛”中,单幅金奖和组图金奖也均为北京奥运会上的“决定性瞬间”。
体育本身的魅力在于其不断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过程,这其中所表现出的体育美为体育摄影创造了较大的表现空间,因此竞技体育成为了体育摄影最为主要的关注点。加之一些举世瞩目的大型赛事的推动,在竞技体育领域出现大量优秀的作品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同时,大众体育摄影的比例逐年增长,除第七届“华赛”获奖作品均为竞技体育摄影外,其他每届均有一定数量的大众体育摄影作品,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全民健身的热情也在逐步提高,体育运动的大众化与平民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19组大众体育的获奖作品中,有一些中国的获奖作品是以民族传统体育为题材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如第五届体育类新闻摄影系列银奖作品——《中国民间体育热》(李泛,中国)以及第六届体育类新闻摄影系列金奖作品——《少林功夫小子》(邱焰,中国)等,代表了中国当代体育摄影的新趋向,即更加关注民间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热情,真正从全民体育的角度来挖掘体育的艺术美,而不是在体育赛场上一味的追求极限的瞬间,回归到体育运动最本真的美上来。
3、拍摄地点
亚州的体育事业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重大国际赛事中,以中国,韩国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表现出色,成为体育事业发展较快的区域。“华赛”是中国发起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关注视角是以世界标准来衡量,以东方特色为着力点,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荷赛”。“华赛”在创办之初就提出要创办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的世界新闻摄影文化新名片,于是在此定位下,更多符合东方视角标准的新闻作品就被发掘出来。②
在共九届的“华赛”体育类获奖作品中,以中国为拍摄地点的获奖作品共32组,占了总数的41.0%,接近一半的比例。这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强国,在全球体育事业上占有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体育,不仅仅是赛场上的竞技体育,同样还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及民间体育。
同时,历届“华赛”体育类获奖作品中中国的摄影师的获奖作品共有30组,占总数的39.5%,比例应该是高于“荷赛”的。可见,中国举办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为中国的摄影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不仅能近距离的与世界级大师同场竞技,同时也能不断地推选更多更好的中国优秀的体育摄影师。
二、照片表现手段
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摄影的边界,照片的效果成为评判一张照片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本文将从照片的景别以及照片色彩两个方面来研究。
1、拍摄景别
单幅:将“华赛”历年共42幅单幅获奖作品的景别根据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分类,可发现这些获奖作品在景别选取总体上还是以全景为主,共21幅,占到总数的50%。其次是远景,共8幅,占到总数的19.0%。中景共8幅,占到总数的19.5%。近景和特写的数量比较小,分别为3幅和2幅,各占总数的7.1%和4.8%。
体育新闻摄影通过不同的景别表现不同的环境要素。大景别与小景别呈现的信息含量有很大差别,表现出的环境因素也大有不同。全景、远景是以周边环境要素为主体,着重突出体育活动的全貌,很好的表现了体育运动发生的大背景和场景要素。而中景、近景及特写则属于小景别,通过镜头只能表现局部的信息,用法比较讲究,运用不得当则会“图不达意”,不能表现出作者本来的意图;而如果能够使用得非常巧妙,则会产生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
如2008年第五届单幅金奖获奖作品《血染赛场》,表现的是海地柔道选手在奥运会女子57公斤级柔道比赛中头部受伤,血染赛场的悲壮景象。作者并没有拍摄该选手整个头部受伤的情况,只是巧妙的抓拍了血滴下来溅在地下的那一瞬间和受伤缠着绷带的手。只用这一个特写即表现了比赛的激烈性和惨烈性,这一滴血具有极大震人心魄的作用。远景镜头则如第八届单幅银奖获奖作品《巨浪》,表现的是在澳大利亚悉尼勃朗特海滩,一个冲浪者被浪打倒的景象。一个恰到好处的远景镜头让人们看到了大海的惊涛骇浪,同时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与大海相比的渺小性。
组图:组图即一组图片,通过一个明确的主题将一组图片串联成为一个有机的主体,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新闻思想,或者讲述一个新闻故事。体育类组图也是如此,每组图片经过精心的编排,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形成一个独特的叙事结构。组图可以选取同一景别进行叙事,以着重表现一组相似的图片中的差异性。也可以选取不同景别进行叙事,多用于讲述新闻故事,描绘某一新闻事件或者营造某种新闻空间。
经统计,不同景别的比例较高,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相同景别的作品共十一幅,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不同景别的叙事结构较为完整,能表达出较丰富的信息,全景系列的图片可以很好的概括故事的面貌和空间情况,特写系列的图片则能抓住一些较为细腻的点,着重刻画该组图片的主题。因此这是在体育新闻摄影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叙事方式。而在这36组图片中,相同景别多用于表现某场重大的比赛现场,用相同的景别表现不同运动员在该项目上不同的精彩点。如第七届组图金奖《2010澳网》及组图银奖《广州亚运会沙滩排球比赛》皆是这一类型。
2、照片色彩
在历届“华赛”的作品中,获奖作品也大多是彩色的,共59组,占到总数的75.6%,黑白摄影共17组,占到总数的21.8%,另有2组图片是兼有彩色和黑白的。
如第八届组图优秀奖获奖作品《乡村赛马》,整幅组图是在新西兰南岛拍摄,展现的是当地的乡村赛马活动。明艳的色彩较好的呈现了当地人与这种传统的社交方式的良性互动,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图景跃然于眼前,表现非常具有张力。
作为光影语言,黑与白是摄影这种视觉语言的母语。褪去色彩的黑白影像是恒久不变的主题。自摄影术诞生至今,黑白摄影(或称为“单色摄影”)仍是众多摄影艺术家和纪实摄影师的心头最爱和唯一选择。③
单纯的黑白灰世界更容易展示拍摄者的思考和想象,去除色彩,反而能更好的还原形状、线条、明暗和质感。黑白摄影更注重层次和影调,表现手段的单一使其不断追求细腻层次和优美影调的极致,因此也更加考验拍摄者的摄影技巧。
就竞技项目而言,彩色照片能带给人更逼真的赛场感受,其傳递的信息和图像本身的表现力更加多元。但是就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者大众体育项目而言,正确的运用黑白照片同样能带来不俗的效果,弱化背景的细节层次,而更加突出主体的动作以及神态,也能很好的传达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体育运动之美。如第九届体育类新闻单幅金奖作品《心形跳水》,拍摄的是2012年8月4日伦敦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克里斯蒂娜·劳卡斯在女子三米板半决赛中入水后的景象。摄影师抓住了选手入水的瞬间,水面波纹的“心形”形状,通过黑白影调的不同层次形成的水花的边缘,我们看到了这个纯美的瞬间。而本届其他单幅获奖作品均为彩色摄影,其色彩表现力方面,反而没有这幅带来的震人心魄之美和出色的艺术感。
“面对越来越快捷而大众化的数码影像,传统黑白摄影通过暗房工艺所能呈现出来的影像质感,将会成为一门贵族式的艺术。”④
在体育摄影中,动作的经典瞬间和摄影技术的结合是一幅好作品的关键。他们捕捉的是流逝的时间,却以静止的影像形式表现出来,这需要摄影师对体育运动非常熟悉,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体育新闻摄影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摄影发展迅速,理论积淀和实践创新都得到长足发展。随着一些大型赛事的举办,对于各项运动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首先,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回归。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全民健身的时代悄然而至。体育摄影师也更加关注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和大众化的体育运动。事实上,近些年大众体育健身的各项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蓬勃兴起,是非常好的体育摄影题材。
其次,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体育运动。一张好的体育新闻摄影作品中渗透着摄影师对体育以及体育新闻的深厚理解,无论是从景别、角度的选取,还是题材,主题的确定上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求获得读者的共鸣和震撼。从近两年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摄影师在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摄影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不断在思索着如何加入中国元素,展示自身特色,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参考文献
①公冶祥乔:《体育摄影》[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
②黄文,《从荷赛获奖作品看世界新闻摄影现状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1(8):21-26
③[英]格拉弗:《纯影调黑白摄影的艺术与魅力》[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5
④邵大浪:《黑白摄影》[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华赛”体育类新闻新闻摄影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大众化,新闻摄影的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回归,在倡导“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体育新闻摄影所承载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备受瞩目。“华赛”是世界顶级的综合性摄影比赛,其作品是业界最高水平的代表。通过研究历届“华赛”体育类新闻获奖作品,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摄影业界对优秀体育新闻摄影作品的评判标准,以及当今社会对体育及体育摄影的一些理念变化。
目前关于“华赛”的论文较少,主要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注重“华赛”这个品牌本身,从其评判视角,分析它与“荷赛”的异同,以及对“华赛”的相关理念和反思进行研究。如《“华赛”的东方视角与国际认同》《从穆青的“两翼齐飞”到“华赛”的国家品牌》等。另一类则专注于作品分析,从摄影专业技术或新闻价值方向对某年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如《从“华赛”看中国新闻摄影》《“华赛”背后的“荷赛”身影》等。而基于“华赛”体育类新闻摄影作品的研究和分析目前还没有。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着眼于“华赛”体育类新闻摄影的获奖作品,通过梳理自2005年首届“华赛”至今,共9届的体育类新闻单幅和组图获奖作品(第二届资料缺失,未能计入统计范畴),共计78幅(组),并分析其照片题材的选择、照片表现手段及典型照片背后的社会意义,试图得出一些关于体育新闻摄影的基本结论和建议。
一、 照片题材选择
在公冶祥乔编的《体育摄影》中提到,体育新闻的特性指的是体育新闻摄影所独有的、决定其自身价值的本质特征,即具有新闻性、纪实性、视觉性和真实性。”①
照片的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段是体现体育摄影主要价值的两个方面,新闻性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前者,而视觉性和真实性则体现在照片的表现手段的选择。
本文分析指标见表1:
1、拍摄主体
拍摄主体,是指在照片中摄影师作为主要突出和呈现的部分,是整张照片的核心。在全部78幅(组)作品中,只有一组照片以物为主体拍摄。可见,人们关注的仍是人作为体育的主体中发挥的作用和人在运动中表现出的美感,以人作为主要切入点,仍是体育摄影最常用的方式。
在《电视里的北京奥运会》中,整组图片并没有突出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技巧,其特点在于通过北京市内各种空间环境中的电视机播放奥运会实况将“北京”和“奥运”这两个关键词有机联系,凸显出2008年北京浓厚的奥运气氛,是一种全新的拍摄视角,具有很强的新意。该组图片同时获得2009年“荷赛”组图类的一等奖。
在以人为拍摄主体的作品中,以男性为主体的获奖作品占总数的一多半,比例为73.1%,以女性为主体和男女都有的分别为9幅(组)和12幅(组)。
男性自古以来就是体育运动的主角。即便到了现在,强调男性的力量、速度之美的照片仍占据体育摄影的主流。如2006年单幅银奖《与水共舞》,就通过跳水带起的水花而展现男子的力度和力量。同为跳水项目,2010年单幅银奖《跳水》是表现女子跳水的照片,画面就较为柔美,从水下拍摄,通过水的波纹使人感知这项运动的柔美。
女性在早期是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的,女子渴望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被压抑了近千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女性参加体育运动是自身的权利,推动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近两年关注的焦点。2008年组图优秀奖《女孩们——鱼和鸟》,2010年单幅银奖《跳水》都着重表现女子的柔美,而2008年单幅金奖《血染赛场》和2007年单幅银奖《犯规?》则着重表现赛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摄影对女性的关注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女子即柔美”这种刻板印象。
在以人为拍摄主体的作品中,以青年为主体的照片占了绝大部分,共有62组,为总数的79.5%。其次是以少年为主体的共有9组,占总数的11.5%。以中年和老年为主体的照片均各有一组,比例较小。最后还有5组图片以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为拍摄对象,男女老少并无严格限制。
青年人是体育运动的主力军,也是竞技赛场最主要的选手,因此也成为体育摄影的主体人物。少年群体也是体育摄影的重点关注群体之一。作为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摇篮,摄影师对该群体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中国家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基本现况,另一个则是由于社会环境等情况的影响,青少年在体育运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有三组以少年为主体,反映大众体育的照片获奖。中国摄影师王斌所拍的《一個人的篮球》,中国摄影师邱焰所拍的《少林功夫小子》以及第九届组图银奖《和平拳击》。进入后奥运时代,我国的体育事业也逐步由竞技体育过渡到大众体育阶段,国家规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也成为国际体育事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2011年获“华赛”组图类金奖的作品《因为爱 所以爱》通过一组彩色图片展示了西非之角塞内加尔的少年足球爱好者风雨无阻踢足球的情景。这组图片向世界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塞内加尔国家队的实力如此雄厚,是反映体育精神具有强大动力的佳作。这几组图片都选取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大众体育角度进行阐释,表现出在发展中国家少年进行体育运动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2、拍摄项目
根据体育的分类,这78组照片可分为竞技体育项目摄影和大众体育项目摄影,除此之外都归为其他与体育有关的事件或人物。本文的竞技体育项目摄影是指拍摄竞技体育赛事和竞技体育活动;大众体育项目摄影是指拍摄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体育活动。
“华赛”的体育类获奖作品仍然主要以竞技体育摄影为主,占到总数的73.1%。在竞技体育摄影的作品中,尤其以重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以及各类单项体育赛事锦标赛、世界杯等为主要对象。如第九届体育类单幅获奖作品的金奖、银奖、铜奖均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精彩瞬间。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后的第五届“华赛”中,单幅金奖和组图金奖也均为北京奥运会上的“决定性瞬间”。
体育本身的魅力在于其不断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过程,这其中所表现出的体育美为体育摄影创造了较大的表现空间,因此竞技体育成为了体育摄影最为主要的关注点。加之一些举世瞩目的大型赛事的推动,在竞技体育领域出现大量优秀的作品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同时,大众体育摄影的比例逐年增长,除第七届“华赛”获奖作品均为竞技体育摄影外,其他每届均有一定数量的大众体育摄影作品,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全民健身的热情也在逐步提高,体育运动的大众化与平民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19组大众体育的获奖作品中,有一些中国的获奖作品是以民族传统体育为题材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如第五届体育类新闻摄影系列银奖作品——《中国民间体育热》(李泛,中国)以及第六届体育类新闻摄影系列金奖作品——《少林功夫小子》(邱焰,中国)等,代表了中国当代体育摄影的新趋向,即更加关注民间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热情,真正从全民体育的角度来挖掘体育的艺术美,而不是在体育赛场上一味的追求极限的瞬间,回归到体育运动最本真的美上来。
3、拍摄地点
亚州的体育事业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重大国际赛事中,以中国,韩国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表现出色,成为体育事业发展较快的区域。“华赛”是中国发起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关注视角是以世界标准来衡量,以东方特色为着力点,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荷赛”。“华赛”在创办之初就提出要创办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的世界新闻摄影文化新名片,于是在此定位下,更多符合东方视角标准的新闻作品就被发掘出来。②
在共九届的“华赛”体育类获奖作品中,以中国为拍摄地点的获奖作品共32组,占了总数的41.0%,接近一半的比例。这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强国,在全球体育事业上占有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体育,不仅仅是赛场上的竞技体育,同样还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及民间体育。
同时,历届“华赛”体育类获奖作品中中国的摄影师的获奖作品共有30组,占总数的39.5%,比例应该是高于“荷赛”的。可见,中国举办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为中国的摄影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不仅能近距离的与世界级大师同场竞技,同时也能不断地推选更多更好的中国优秀的体育摄影师。
二、照片表现手段
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摄影的边界,照片的效果成为评判一张照片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本文将从照片的景别以及照片色彩两个方面来研究。
1、拍摄景别
单幅:将“华赛”历年共42幅单幅获奖作品的景别根据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分类,可发现这些获奖作品在景别选取总体上还是以全景为主,共21幅,占到总数的50%。其次是远景,共8幅,占到总数的19.0%。中景共8幅,占到总数的19.5%。近景和特写的数量比较小,分别为3幅和2幅,各占总数的7.1%和4.8%。
体育新闻摄影通过不同的景别表现不同的环境要素。大景别与小景别呈现的信息含量有很大差别,表现出的环境因素也大有不同。全景、远景是以周边环境要素为主体,着重突出体育活动的全貌,很好的表现了体育运动发生的大背景和场景要素。而中景、近景及特写则属于小景别,通过镜头只能表现局部的信息,用法比较讲究,运用不得当则会“图不达意”,不能表现出作者本来的意图;而如果能够使用得非常巧妙,则会产生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
如2008年第五届单幅金奖获奖作品《血染赛场》,表现的是海地柔道选手在奥运会女子57公斤级柔道比赛中头部受伤,血染赛场的悲壮景象。作者并没有拍摄该选手整个头部受伤的情况,只是巧妙的抓拍了血滴下来溅在地下的那一瞬间和受伤缠着绷带的手。只用这一个特写即表现了比赛的激烈性和惨烈性,这一滴血具有极大震人心魄的作用。远景镜头则如第八届单幅银奖获奖作品《巨浪》,表现的是在澳大利亚悉尼勃朗特海滩,一个冲浪者被浪打倒的景象。一个恰到好处的远景镜头让人们看到了大海的惊涛骇浪,同时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与大海相比的渺小性。
组图:组图即一组图片,通过一个明确的主题将一组图片串联成为一个有机的主体,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新闻思想,或者讲述一个新闻故事。体育类组图也是如此,每组图片经过精心的编排,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形成一个独特的叙事结构。组图可以选取同一景别进行叙事,以着重表现一组相似的图片中的差异性。也可以选取不同景别进行叙事,多用于讲述新闻故事,描绘某一新闻事件或者营造某种新闻空间。
经统计,不同景别的比例较高,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相同景别的作品共十一幅,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不同景别的叙事结构较为完整,能表达出较丰富的信息,全景系列的图片可以很好的概括故事的面貌和空间情况,特写系列的图片则能抓住一些较为细腻的点,着重刻画该组图片的主题。因此这是在体育新闻摄影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叙事方式。而在这36组图片中,相同景别多用于表现某场重大的比赛现场,用相同的景别表现不同运动员在该项目上不同的精彩点。如第七届组图金奖《2010澳网》及组图银奖《广州亚运会沙滩排球比赛》皆是这一类型。
2、照片色彩
在历届“华赛”的作品中,获奖作品也大多是彩色的,共59组,占到总数的75.6%,黑白摄影共17组,占到总数的21.8%,另有2组图片是兼有彩色和黑白的。
如第八届组图优秀奖获奖作品《乡村赛马》,整幅组图是在新西兰南岛拍摄,展现的是当地的乡村赛马活动。明艳的色彩较好的呈现了当地人与这种传统的社交方式的良性互动,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图景跃然于眼前,表现非常具有张力。
作为光影语言,黑与白是摄影这种视觉语言的母语。褪去色彩的黑白影像是恒久不变的主题。自摄影术诞生至今,黑白摄影(或称为“单色摄影”)仍是众多摄影艺术家和纪实摄影师的心头最爱和唯一选择。③
单纯的黑白灰世界更容易展示拍摄者的思考和想象,去除色彩,反而能更好的还原形状、线条、明暗和质感。黑白摄影更注重层次和影调,表现手段的单一使其不断追求细腻层次和优美影调的极致,因此也更加考验拍摄者的摄影技巧。
就竞技项目而言,彩色照片能带给人更逼真的赛场感受,其傳递的信息和图像本身的表现力更加多元。但是就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者大众体育项目而言,正确的运用黑白照片同样能带来不俗的效果,弱化背景的细节层次,而更加突出主体的动作以及神态,也能很好的传达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体育运动之美。如第九届体育类新闻单幅金奖作品《心形跳水》,拍摄的是2012年8月4日伦敦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克里斯蒂娜·劳卡斯在女子三米板半决赛中入水后的景象。摄影师抓住了选手入水的瞬间,水面波纹的“心形”形状,通过黑白影调的不同层次形成的水花的边缘,我们看到了这个纯美的瞬间。而本届其他单幅获奖作品均为彩色摄影,其色彩表现力方面,反而没有这幅带来的震人心魄之美和出色的艺术感。
“面对越来越快捷而大众化的数码影像,传统黑白摄影通过暗房工艺所能呈现出来的影像质感,将会成为一门贵族式的艺术。”④
在体育摄影中,动作的经典瞬间和摄影技术的结合是一幅好作品的关键。他们捕捉的是流逝的时间,却以静止的影像形式表现出来,这需要摄影师对体育运动非常熟悉,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体育新闻摄影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摄影发展迅速,理论积淀和实践创新都得到长足发展。随着一些大型赛事的举办,对于各项运动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首先,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回归。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全民健身的时代悄然而至。体育摄影师也更加关注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和大众化的体育运动。事实上,近些年大众体育健身的各项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蓬勃兴起,是非常好的体育摄影题材。
其次,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体育运动。一张好的体育新闻摄影作品中渗透着摄影师对体育以及体育新闻的深厚理解,无论是从景别、角度的选取,还是题材,主题的确定上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求获得读者的共鸣和震撼。从近两年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摄影师在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摄影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不断在思索着如何加入中国元素,展示自身特色,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参考文献
①公冶祥乔:《体育摄影》[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
②黄文,《从荷赛获奖作品看世界新闻摄影现状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1(8):21-26
③[英]格拉弗:《纯影调黑白摄影的艺术与魅力》[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5
④邵大浪:《黑白摄影》[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