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建平,山西省平顺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资经济学博士。现任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西亚非洲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中,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东方。
11月15日,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达成。
统计数据显示,RCEP的成员国覆盖了23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0%;成员国GDP总和超过25万亿美元(1美元约合6.6元人民币),约占世界GDP的29%。协议签署后,15个国家将遵守共同的关税、原产地规则、投资准入、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
“中国加入RCEP带来的益处很多。大家以后去新马泰、日韩、新西兰、澳大利亚旅游,住酒店、吃喝玩、购物花的钱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因为RCEP成员国会大幅削减关税,降低商品成本。甚至你不用出国,在国内通过各种进口渠道,也能更容易地买到成员国的产品和享受服务。”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未来,一件羊毛衫的制作、销售流程可能是这样的:澳大利亚的羊毛免税出口到中国,在纺织厂里织成布料,再免税出口到越南、泰国,由当地的加工厂制作成衣,最后又免税出口到澳大利亚。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消费者能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成员国经济、就业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八年磨一剑
RCEP的谈判经历了漫长的8年时间,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2008年。那一年美国爆发了祸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整个亚洲都被波及,也间接导致中国出台了刺激经济的“4万亿计划”。
张建平有一个观点:每一轮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都有力地深化了东亚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中国与东盟的“10 1”领导人会议,后来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都先后和东盟签署了“10 1”的自由贸易协议。
2008年金融风暴后,东亚经济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提出“10 3”(东盟十国与中日韩)合作倡议,并发展为现在的“10 3”首脑会议;日本则提出过“10 6”(东盟十国、中日韩、澳新、印度)合作倡议,衍生出现在的东亚峰会。正是在一次次的区域合作中,东盟有了构建RCEP的想法。
“在东盟看来,自己手里已经有5个‘10 1’自由贸易协定了,一对一挺繁琐的,为什么不把这些协定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型自贸区呢?”张建平说。
此外还有一个“刺激”因素,就是TPP。
TP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简称。这个由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在2008年之后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视为美国重返亚太的工具,积极参与和推动该协议的谈判,希望达到“亚太再平衡”的目的。
2010年,当马来西亚、越南也成为TPP谈判成员时,东盟感到有被分裂的危机,于是RCEP被提上了日程。
2012年11月,RCEP谈判正式启动。它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个对话伙伴国参加,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起初大家都比较乐观,认为在2015年底能够达成协议,然而实际过程远比想象的曲折。首先是日本,当时它更想加入的是TPP。相对于RCEP,TPP的市场开放门槛更高。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想追求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在积极加入TPP的同时,也对RCEP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在日本具有优势的工业产品方面,它要求发展中国家高度开放市场,但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的农产品方面,日本却不愿开放大米、小麦等市场,目的是保护其国内农业。这就对RCEP其他谈判成员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
另一个阻碍谈判进度的因素,是15个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差距巨大。从人均GDP看,既有超过6万美元的新加坡,也有仅1000多美元的缅甸、柬埔寨,导致在降低关税、市场准入方面的谈判难度非常大。
因此,各国未能在2015年底达成协议。但很快,国际形势出现了变化: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退出了TPP,开始走单边路线。2017年和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掀起的“逆全球化”风潮中,RCEP成员仍在努力前行。
张建平认为,2019年是一个关键年份,谈判艰难地進行到第二十七轮,各国就大部分协议内容达成了一致意见。2020年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再一次面临严峻考验,所有成员国都感到了巨大压力,也更倾向于抱团取暖。同时,最早控制住疫情、实现GDP正增长的中国,给各国带来了新动力,也使日本下定了加入RCEP的决心。
印度为何“退群”
从目前达成的协议看,RCEP的成果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成员国之间90%的货物贸易将实现零关税;二是实施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允许在整个RCEP范围内计算产品增加值;三是拓宽了对服务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准入;四是增加了电子商务便利化的新规则。
作为目前全球唯一一个以发展中经济体为中心的区域贸易协定,RCEP并没有一味追求市场开放程度,而是本着以发展为核心的利益诉求,根据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形成供应链和价值链,加速商品流动、技术流动、服务流动、资本流动,最大程度实现区域经济利益平衡。
《环球人物》:RCEP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建平:首要意义是中国参与到21世纪区域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而且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全球贸易规则体系正在演变,我们通过RCEP谈判,在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参与了规则制定。其次是RCEP的签署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东盟、日韩、澳新的贸易规模,这对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有重大意义。三是从整个亚太自贸区的角度看,RCEP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轨道,对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稳定全球经济,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中,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东方。
11月15日,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达成。
统计数据显示,RCEP的成员国覆盖了23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0%;成员国GDP总和超过25万亿美元(1美元约合6.6元人民币),约占世界GDP的29%。协议签署后,15个国家将遵守共同的关税、原产地规则、投资准入、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
“中国加入RCEP带来的益处很多。大家以后去新马泰、日韩、新西兰、澳大利亚旅游,住酒店、吃喝玩、购物花的钱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因为RCEP成员国会大幅削减关税,降低商品成本。甚至你不用出国,在国内通过各种进口渠道,也能更容易地买到成员国的产品和享受服务。”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未来,一件羊毛衫的制作、销售流程可能是这样的:澳大利亚的羊毛免税出口到中国,在纺织厂里织成布料,再免税出口到越南、泰国,由当地的加工厂制作成衣,最后又免税出口到澳大利亚。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消费者能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成员国经济、就业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八年磨一剑
RCEP的谈判经历了漫长的8年时间,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2008年。那一年美国爆发了祸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整个亚洲都被波及,也间接导致中国出台了刺激经济的“4万亿计划”。
张建平有一个观点:每一轮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都有力地深化了东亚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中国与东盟的“10 1”领导人会议,后来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都先后和东盟签署了“10 1”的自由贸易协议。
2008年金融风暴后,东亚经济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提出“10 3”(东盟十国与中日韩)合作倡议,并发展为现在的“10 3”首脑会议;日本则提出过“10 6”(东盟十国、中日韩、澳新、印度)合作倡议,衍生出现在的东亚峰会。正是在一次次的区域合作中,东盟有了构建RCEP的想法。
“在东盟看来,自己手里已经有5个‘10 1’自由贸易协定了,一对一挺繁琐的,为什么不把这些协定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型自贸区呢?”张建平说。
此外还有一个“刺激”因素,就是TPP。
TPP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简称。这个由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在2008年之后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视为美国重返亚太的工具,积极参与和推动该协议的谈判,希望达到“亚太再平衡”的目的。
2010年,当马来西亚、越南也成为TPP谈判成员时,东盟感到有被分裂的危机,于是RCEP被提上了日程。
2012年11月,RCEP谈判正式启动。它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6个对话伙伴国参加,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起初大家都比较乐观,认为在2015年底能够达成协议,然而实际过程远比想象的曲折。首先是日本,当时它更想加入的是TPP。相对于RCEP,TPP的市场开放门槛更高。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想追求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在积极加入TPP的同时,也对RCEP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在日本具有优势的工业产品方面,它要求发展中国家高度开放市场,但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的农产品方面,日本却不愿开放大米、小麦等市场,目的是保护其国内农业。这就对RCEP其他谈判成员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
另一个阻碍谈判进度的因素,是15个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差距巨大。从人均GDP看,既有超过6万美元的新加坡,也有仅1000多美元的缅甸、柬埔寨,导致在降低关税、市场准入方面的谈判难度非常大。
因此,各国未能在2015年底达成协议。但很快,国际形势出现了变化: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退出了TPP,开始走单边路线。2017年和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掀起的“逆全球化”风潮中,RCEP成员仍在努力前行。
张建平认为,2019年是一个关键年份,谈判艰难地進行到第二十七轮,各国就大部分协议内容达成了一致意见。2020年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再一次面临严峻考验,所有成员国都感到了巨大压力,也更倾向于抱团取暖。同时,最早控制住疫情、实现GDP正增长的中国,给各国带来了新动力,也使日本下定了加入RCEP的决心。
印度为何“退群”
从目前达成的协议看,RCEP的成果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成员国之间90%的货物贸易将实现零关税;二是实施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允许在整个RCEP范围内计算产品增加值;三是拓宽了对服务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准入;四是增加了电子商务便利化的新规则。
作为目前全球唯一一个以发展中经济体为中心的区域贸易协定,RCEP并没有一味追求市场开放程度,而是本着以发展为核心的利益诉求,根据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形成供应链和价值链,加速商品流动、技术流动、服务流动、资本流动,最大程度实现区域经济利益平衡。
《环球人物》:RCEP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建平:首要意义是中国参与到21世纪区域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而且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全球贸易规则体系正在演变,我们通过RCEP谈判,在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参与了规则制定。其次是RCEP的签署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东盟、日韩、澳新的贸易规模,这对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有重大意义。三是从整个亚太自贸区的角度看,RCEP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轨道,对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稳定全球经济,都具有标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