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提出的创作理论,至今虽已历千年,但读来仍觉鲜活,富有生命力。面对今年全国各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一百多道作文试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白居易的这两句话能够表明今年作文命题的主流。
  今年全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面临的大背景主要是:南方冰冻灾害、奥运圣火传递、汶川大地震。尤其是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动世界,震动每一个人的心灵。通常的命题一般要回避政治性事件,但是今年像汶川大地震这么重大的事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政治性事件。由于中国媒体前所未有的开放,所有中国人都亲眼目睹了灾区无数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些具体的人物、话语、行动和事件,能深深触动人的灵魂和情感。因而,这样的背景在写作试题命制时是无法回避的,也是不应该回避的。因此。今年的写作背景既是写作试题命制的背景,也成为评析写作试题的一个重要视角。从写作背景的角度评析今年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作文试题,可以把作文试题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直击大事,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一)命题及半命题作文典型示例
  1 《激情,在心中点燃》(江苏省泰州市试题)
  2 《幸福的颜色》(广东省深圳市试题)
  3 《战胜自己,坚强起来》(冰冻灾害、圣火传递、汶川地震)(四川省眉山市试题)
  4 《当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乐山市试题)
  (二)材料及话题作文典型示例
  1 记住我们的老师!(吉林省试题)
  2 写汶川地震破坏力成因的说明文字(湖北省宜昌市试题)
  3 都江堰聚源中学郭婷婷:“先去救我的老师和同学!”(湖北省成宁市试题)
  4 “爱的奉献”话题(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四川省眉山市试题)
  5 “生命的重量”话题(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湖北省益阳市试题)
  直接要求写作社会重大事件的试题,写作内容的确定和素材的选取很关键。大题材大题目,学生写起来易空泛、虚假,难以抒写真情实感;大题材小题目,学生写起来则易以小见大,抒发真情实感。因此,命制以社会重大事件为题材的试题,关键在于命题者所关注的角度、着眼点。命题者应更多关注重大事件中具体可感的人和事,尤其要选取其中感人的、令人深思的细节。写作社会重大事件的目的是写人记事,突显人性和人情。例如吉林省试题:
  汶川地震使太多平凡的师者影像撼动着我们的心灵,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人民教师。
  记住我们的老师,他们不会不知道桌子底下安全,但宁愿张开双臂匍匐在桌子上,死死护住桌子下的学生。
  记住我们的老师,他们不会不知道砸向后背的砖石和混凝土墙体会夺人生命,却毅然地选择7把生的机会留给学生。
  记住我们的老师,他们不会不知道自己的亲人还在废墟下,可仍旧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转移学生。
  这段素材直接选自《中国教育报》的新闻报道。同样是关注汶川大地震,不同人群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教师和学生应当多关注什么呢?倒塌的校舍、遇难的师生,尤其是我们的老师,从他们的身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高贵、灵魂的伟大。
  虽然此类试题是以社会重大事件为题材,但是如果直接要求写社会重大事件还是有一定难度。例如湖北宜昌市试题要求学生结合作文试题前面《地震》一文所介绍的相关知识,写一段350字左右的说明文字,说说汶川地震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虽然此题的材料提供了很明确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时间、经纬度、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级和灾情等相关信息,但学生仍很难写作此文,这种写作要求明显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因为就连为什么地震,专家尚且众说纷纭,更别说准确说明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力了,而且材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是说明破坏力巨大,而无法解释产生破坏力的原因,对写作而言是无效信息。
  
  二、语意含蓄,开放写作的空间
  
  (一)命题及半命题作文典型示例
  1 《向前,向前,向前!》(北京市试题)
  2 《我眼中的色彩》(上海市试题)
  3 《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江苏省湖州市试题)
  4 《震撼心灵的______》(四川省成都市试题)
  5 《那一刻,我们_____》《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河北省唐山市试题)
  6 《当__________来临》(四川省泸州市试题)
  (二)材料及话题作文典型示例
  1 “心存敬畏”话题(湖北省孝感市试题)
  2 关于生命的三则材料(重庆市试题)
  初看这类试题,如果不了解今年的特殊写作背景,会很难看懂,更别说写作了。此类试题语意含蓄,表意双关,虽不直接提及社会重大事件,但也为学生写作社会重大事件预留了空间。例如北京市试题没有任何提示和说明,但是题目和立意却非常明确和直接。对这种立意限制性较强的试题,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如果不联系今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则很难下笔。相对而言,上海市试题的写作范围比较开放,也为今年社会重大事件预留了写作空间,雪灾的白色、火炬传递的红色、地震中的各种颜色都可以纳入写作范围,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所选择的色彩之中。但是这类试题,如果命制时表意太模糊,歧义太大,则会失去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三、回避大事,关注学生的成长
  
  (一)命题及半命题作文典型示例
  1 《成长回眸》(江苏省徐州市作文试题)
  2 《×××你误会了我》(山东省青岛市试题)
  3 《又见枝头吐新芽》(广东省广州市试题)
  4 《我爱我的家》(云南省试题)
  5 《______真有趣》《大海,我的朋友》(福建省厦门市试题)
  6 《我在_______中得到了快乐》(安徽省试题)
  7 《有时,我也想________》(江西省试题)
  8 《___________,你好》(天津市试题)
  (二)材料及话题作文典型示例
  1 蚂蚁哲学、“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辽宁省沈阳市试题)
  2 “日历”话题(浙江省杭州市试题)
  3 “滴水之恩”话题(福建省福州市试题)
  4 “手”话题(贵州省遵义市试题)
  此类试题依然保持关注学生成长的传统主题,在写作题材方面回避社会重大事件,着眼于学生身边的日常小事,这是一种传统的考查。在今年这种背景之下,这类试题会给人以平淡无味之感,远离时代,缺乏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刻意回避社会重大事件,很难命制出上乘之作。其中有相当多的试题似曾相识,没有新鲜感。特别是在大自然肆虐面前,像《大自然,我们的朋友》之类试题就显得不太适宜。
  以上从写作背景的角度对今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作文试题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其实评析作文试题 的角度很多。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在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作文试题命制时也仅仅努力了前半句,而后半句则无从谈起。因为相当多的省市在作文试题中都明确提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写作要求。这就涉及从写作要求的角度来评析作文试题。
  不仅是中高考,就连整个中学的语文教育似乎对诗歌写作都讳莫如深。为什么作文试题禁止中学生写作诗歌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考试的作文为什么偏偏不让学生写成诗歌呢?诗歌也是一种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就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而言,话题作文是一种在以前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基础上新的建构与超越。但是今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作文试题普遍出现了话题、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形式合一的趋势,有些试题很难清晰辨别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话题加材料的模式实际上已经走到尽头,材料如果内涵丰富,那么所要求的话题则没有实际意义,而且有些话题和命题也没有本质区别,特别是在话题的开放性和材料的限制性之间出现了矛盾后。因此,应当加强对传统写作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写作实践的总结,加强对作文形式和要求的改革与创新。在命题时,不必刻意追求话题作文模式,应当注重试题材料内涵的挖掘与外延的拓展。
  有些作文试题的写作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为了突出你的个性,希望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写你最熟悉的内容,尽量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千万不要抄袭或套用!”什么是“尽量表达你的真情实感”,这就如同“我尽量说得真诚一些”一样,本身就是虚情假意的。至于像“尽量少写错别字,少出现病句”之类的要求就更可笑了。
  初中新课程已经施行了八年,确实已经到了重新审视课程改革的阶段。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课程改革中一些西化的、形式主义的、教育学层面上的东西与古老的中国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写作方面,我们也要在理论层面思考和厘清一些关系,例如中国语文的本质、写作在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关系、写作与做人的关系、写作教学和评价的改革等。对于考试评价而言,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解决写作是为什么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似乎只是为了考试能得高分,因此写考试作文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评阅教师来说,评判这些考试作文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初中毕业生所写的考试作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模式化、虚假化,动辄题记,堆砌辞藻,追求浮夸华丽的、似散非散的文风。初中写作教学和评价的重点还是应当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性文章为主,应当提倡质朴的文风。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今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写作命题:你为谁写作?帕慕克认为作家应当为理想的读者写作,要关注作品的真实性,在写作时首先要想象有这么一个理想的读者,然后在创作时脑子里还时刻想着这个理想的读者。其实考试作文的评阅者——语文教师,就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的读者群体。如果说学生考试作文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其本质还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理念和素养出了问题。语文教师在无数次复习中强化了考试作文的模式。反过来有很多人在心里又非常痛恨这种模式。改革写作教学的本质是要改变我们教师的理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等传统写作理念还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当我们的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时,才有可能真正写出好的作文。
其他文献
我高一时的语文老师,姓梁,当年刚从师专毕业就给我们上语文课。他说语文不需教,全在个人悟——他写了个大大的“悟”字在黑板上:“我心,靠自己的心去领会理解。”在课上,他让我们自己走上讲台,讲解课文,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颇有改革气势。  梁老师的课讲得也跟别人不一样。比如,他讲《伐檀》是青年男女的爱情表达。《伐檀》起首三句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他说,大家想一想,如果是奴隶们
一、题型把脉    所谓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如“假如我是_____
师:中国幅员辽阔,美景颇多,而且每一处名胜都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譬如寒山寺、黄鹤楼,譬如白帝城。人们之所以不远万里苦苦寻觅而去,不过是因为萦绕于心头的那几句熟悉的诗文。庐山之所以名扬天下,也是因为在其山脚曾住过一位辞官归隐的文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陶渊明于庐山脚下写就的诗歌《饮酒》。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展示的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边看大屏幕边读
编者按:为了解和适应新课程高考要求,贯彻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精神,海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在全省高中学校高三年级举行2007年新课程高考调研测试,并请有关考试管理部门审核试题。现将该省语文调研测试题刊登如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  甲 必考题    一、现
笔者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作文总复查,在高分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的甄别和遴选过程中发现,不管命题形式如何,有一类佳作特别引人注意,我们姑且称之为文化作文。这类作文一般充满文化内涵,其特征是植根于文化的土壤,在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化、经典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记叙文在深刻剖析题意的基础上,应用经典艺术或经典成功人物的经历等构思情节,准确地表达文意。议论文也是应用经典文化或艺术
在中外历史上,曾先后涌现出大批卓越的教育家,如中国的孔子、墨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蔡元培、陶行知等,欧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紐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等。他们的人格激励着志士仁人献身教育事业,他们的思想拓展了一代又一代人认识教育问题的视野,他们的探索丰富了当代教育的实践。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广泛地汲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智慧,中国教育
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由来已久,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作文通病。为什么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弊端,但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在责怪学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教师或者命题部门的责任?由于高考对中学学科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又在各学科试题中所占分值最高,因而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导向功能显得最为突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指挥着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方向。作文的功用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
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步伐,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使学生在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中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开阔全球视野和胸怀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主体的中小学来说,确定清晰的目标、制定持续连贯的内容体系、探索多样化的实施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史家小学)以推进多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为依托,形成“实施教师培训”“创设实施空间”“举办主题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跨学科共读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融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大体现。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中学经过对初中师生跨学科共读一本书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做法与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将阅读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利”,阅读方法单一,对阅读文本缺乏深入、多元、立体地解读。二是忽视非语文学科的阅读及相关指导,导致学生获取知识遇到障碍,自主学
“我们”这个词在《大雁归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共出现了十多次,其中多处做定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等。事实上,去掉这些做定语的“我们”,文章语言会更精练,意思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个似乎可有可无的词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是第一人称复指,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又包含了哪些对象呢?对这个词语的思考是否可以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呢?  以下是该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