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wen_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个词在《大雁归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共出现了十多次,其中多处做定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等。事实上,去掉这些做定语的“我们”,文章语言会更精练,意思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个似乎可有可无的词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是第一人称复指,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又包含了哪些对象呢?对这个词语的思考是否可以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呢?
  以下是该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第四段最后一句说“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这里的“我们”似乎是多余的,没有这个“我们”,句子也通顺,而且更加简洁,你认为可以去掉吗?
  生:不能。加上“我们”,觉得作者对大雁很亲切。
  生:我也认为不能去掉。加上“我们”,可以表明喜欢大雁、希望大雁早日归来的不只我一个人,而是有很多人。
  生:去掉不好。我认为这个“我们”还有把大雁当成自己家庭中一员的意味。
  师:课文中的“我们”究竟指的是谁呢?从课文中再找找其他出现“我们”的地方,看看这些“我们”限制的是哪些词,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从课文第八段可以看出,“我们”是指“我和我的学生”,课文还说是“爱鸟者”。那些不爱鸟的人是不能包含在“我们”之中的。
  生:我认为这个“我们”指的是作者及其家人。这篇课文是作者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农场度假时写的,所以这个“我们”指他和他的家人。
  师:“我们”除了指人之外,还包括其他的对象吗?大家再来了解一下作者及其土地伦理思想,也许会对“我们”这个词语有更深切的体会。
  (发放介绍利奥波德及其土地伦理观念的有关资料。)
  师:看了资料,大家对“我们”的理解是否深入了一层呢?
  生:“我们”应该还包括像大雁这样的动物朋友们。这些朋友和我们朝夕相处,作者深深地热爱着它们,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家人、朋友。
  生:我认为“我们”的范围还可以再宽泛一些。不仅指有生命的动物植物,还包括没有生命的沼泽。作者是把自己当作土地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我们”这个词语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平等的观念。
  师:我赞同你的看法。作者在《土地伦理》一文中认为:土地应被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作者还说:“当我们把土地看成是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与尊敬来使用它。”的确,透过这个简单的词语,我们发现了作者的平等意识。我们原先也学过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文学作品,它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狼》也是写动物,但却是讽刺狼的狡诈,赞美人类的智慧。
  生:《斑羚飞渡》从表面上看是在同情、赞美斑羚的团结、合作和献身精神,实际上把斑羚逼向死亡境地的却是人类,那篇文章中的“我们”是无耻的凶手,而《大雁归来》中的“我们”却真正地爱着大雁。
  生:《珍珠鸟》写的也是对动物的爱,只是没有《大雁归来》这么博大的胸怀,它写的是对一只小鸟的爱。正是因为“我”从平等的观念出发,把小鸟当作朋友,所以最终小鸟也把“我”当作朋友了。这和《大雁归来》中“我”把大雁当朋友道理一样。
  师: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好像有道理。
  生:不一样。如果从平等的观念出发,珍珠鸟和作者并不是平等的。珍珠鸟是没有自由的,而这篇课文中的大雁却是自由的,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这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很多思考:从表层看,这个教学片段是通过分析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深层看,它触及的是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独特性的问题。
  文本的独特性事实上体现着作者的个性,但这种个性是有其社会性要求的。相关的社会学批评理论认为:个性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它不能成为纯粹私人性质的个性。只有当这种个性与历史发展的某种内在趋势达成契合时,它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或者说,个性的力量必须与相应的社会意义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力量,否则,过于私人化的个性不免流于庸俗。基于这一理论来探讨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赋予每个文本社会学的意义。我们不妨从作者的视角来探讨几篇动物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社会学意义,以达成对文本独特性的分析。
  比如,《珍珠鸟》虽然写了我与珍珠鸟之间的相互信任,但这种信任的前提是不平等的。我对珍珠鸟的爱是以鸟失去自由为前提的,人与鸟之间是一种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文章背后隐藏着作者俯视的高傲,作者是将自己摆在“人”的位置上俯视众生。在这类文章中,个性的力量没有与相应的社会意义结合,从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力量。《华南虎》是将虎的形象人格化,以它隐喻身处逆境中的强者形象,对这个形象进行赞美。从这个层面来说,《华南虎》中作者的视角是仰视的,这种视角的选择与“文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是相吻合的,作者的抗争精神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使“虎”的形象超越了动物性,提升到了精神的层面。《大雁归来》一文则更具有鲜明的特征,透过“我们”一词,可以感受到作者博大的人文情怀,那种万物皆平等的观念毫不雕饰地显现出来,这是因为作者以平视的眼光包容土地上的万物。在这里,作者的个性力量与时代倡导保护动物的趋势相一致,从而使文本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透过作者的视角,我们可以较好地把握这几篇文本的独特性,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价值。
  因此,对“‘我们’是谁”这类问题的探讨,其实是从一个特定的关键词来分析作者的视角,并从社会学的意义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我们”究竟是谁,可能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重要的是我们要透过文本题材相似的外衣,看清文本的独特性,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其他文献
作为新中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吴式颖先生非常重视外国教育史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吴先生教书育人,甘之若饴,言传身教,令人敬仰。先生在教学中倡导教学与研讨并行、学生学习与研究合一,引领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带领学生感悟理解人类教育的历史。一、教学与研讨并行:先生教我们如何学习人类教育的历史  1973年11月,先生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恢复招收研究生,先
我高一时的语文老师,姓梁,当年刚从师专毕业就给我们上语文课。他说语文不需教,全在个人悟——他写了个大大的“悟”字在黑板上:“我心,靠自己的心去领会理解。”在课上,他让我们自己走上讲台,讲解课文,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颇有改革气势。  梁老师的课讲得也跟别人不一样。比如,他讲《伐檀》是青年男女的爱情表达。《伐檀》起首三句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他说,大家想一想,如果是奴隶们
一、题型把脉    所谓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如“假如我是_____
师:中国幅员辽阔,美景颇多,而且每一处名胜都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譬如寒山寺、黄鹤楼,譬如白帝城。人们之所以不远万里苦苦寻觅而去,不过是因为萦绕于心头的那几句熟悉的诗文。庐山之所以名扬天下,也是因为在其山脚曾住过一位辞官归隐的文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陶渊明于庐山脚下写就的诗歌《饮酒》。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展示的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边看大屏幕边读
编者按:为了解和适应新课程高考要求,贯彻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精神,海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在全省高中学校高三年级举行2007年新课程高考调研测试,并请有关考试管理部门审核试题。现将该省语文调研测试题刊登如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  甲 必考题    一、现
笔者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作文总复查,在高分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的甄别和遴选过程中发现,不管命题形式如何,有一类佳作特别引人注意,我们姑且称之为文化作文。这类作文一般充满文化内涵,其特征是植根于文化的土壤,在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化、经典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记叙文在深刻剖析题意的基础上,应用经典艺术或经典成功人物的经历等构思情节,准确地表达文意。议论文也是应用经典文化或艺术
在中外历史上,曾先后涌现出大批卓越的教育家,如中国的孔子、墨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蔡元培、陶行知等,欧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紐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杜威等。他们的人格激励着志士仁人献身教育事业,他们的思想拓展了一代又一代人认识教育问题的视野,他们的探索丰富了当代教育的实践。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广泛地汲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智慧,中国教育
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由来已久,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作文通病。为什么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弊端,但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在责怪学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教师或者命题部门的责任?由于高考对中学学科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又在各学科试题中所占分值最高,因而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导向功能显得最为突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指挥着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方向。作文的功用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
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步伐,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使学生在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中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开阔全球视野和胸怀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主体的中小学来说,确定清晰的目标、制定持续连贯的内容体系、探索多样化的实施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史家小学)以推进多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为依托,形成“实施教师培训”“创设实施空间”“举办主题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跨学科共读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融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大体现。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中学经过对初中师生跨学科共读一本书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做法与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将阅读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利”,阅读方法单一,对阅读文本缺乏深入、多元、立体地解读。二是忽视非语文学科的阅读及相关指导,导致学生获取知识遇到障碍,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