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能作文简介。自能作文能力培养:激发写作兴趣和动机;积累素材,提炼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修改;自能作文指导应注意的问题。结论:具有自能作文能力后定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自能作文;兴趣;素材;立意;修改;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分支,小学作文是写作的基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往往是事倍功半,存在学生愁、教师苦、效率低的现象。要实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关键是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作文大门的钥匙,达到自能作文。
自能作文是一种科学,高效的,优化的教学结构,是小学作文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包括:观察和認识事物的能力,提炼中心的能力,围绕中心选择和安排材料的能力,准确用词造句的能力,修改评议的能力等。
下面我就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
一、激发写作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动力。写作兴趣最适宜从小培养。一二年级时,我经常利用色彩鲜艳,形象活泼,故事性强的图片进行说一句至几句话的训练。多予鼓励,使小朋友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一种表达习惯,这就是兴趣。而中高年级习作兴趣的培养相对来说困难一些。我采用多种方法,收获也不浅。如比赛助兴法,开展习作比赛,符合小学生好胜的特点,力争居先。又如分步练习法,高年级作文综合性较强,内容形式都要兼顾,难度较大,学生易生惰性。我先分步练习,再综合训练,比如先写我的妈妈、我的爸爸,再写我的家庭,由易到难。学生负担较轻,乐于完成,就不会觉得“作文之山高不可攀”。
二、积累生活素材,提炼中心
兴趣只是一座桥梁,要有所倾吐,必须解决生活积累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感官去获取广泛的素材,从生活中各选精华,各取所需,随心所欲地准备,这样素材必定是千姿百态,无所不有。调查访问,开展活动,课内外阅读,电视网络都可获得大量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有了大量的素材,要变成文章,还需要有一个提炼中心的过程。我采用了引导分析法,抓住生活中平凡又细小的实例,从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导出新意,从众多的事物中悟出道理。寻找闪光点,触动学生思想和情感体验,从而正确立意。
三、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训练
有了充实的素材和好的立意,并不等于好的文章,还要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去建构。低年级是词句训练阶段,我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学词、用词,说话、写话的训练。比如以一词学多词;组词成句或用一词说几句不同的话;词句比较评析;背诵精彩词句,化为己用;看图说话,等等。中年级重点是段的训练,我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清自然段、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按逻辑组句成段,把一段话写清楚,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高年级重点是篇的训练,小学阶段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我首先要依据教材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一系列方法:文章要有中心,要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注意详写和略写,表达真实的情感,展开合理想象,运用首尾呼应,自然过渡的方法……其中每一项都要落到实处,训练有素。
四、作文修改的能力
小学生作文批改多半是教师简单的公式化的批语或越俎代庖的文字删改,信息反馈功能很差。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改互改的能力。我认为这应该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和能力后方可实行。通过一二年级踏实的说话写话,学生具有了较为牢固的用词用句基础,从三年级开始起逐步制定自改互改计划。三年级侧重以扶为主,应教给学生局部修改的技能;四年级半扶半放,引导学生由局部到整体,合理地修改和补充,师生共同修改;五年级以放为主,适当扶助,从整体着眼,教师点拨引导;六年级放手让学生自改,从内容形式,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各方面着手修改,从而形成一套修改模式,脚踏实地,逐步提高。最后谈谈自能作文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一)降低要求,循序渐进
叶圣陶说:练习作文是一种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应付考试,也不是当专业作家。我也认为学生能把所见所闻所想,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即可。作文训练阶段性很强,教师每一学年都必须制定一个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由易到难,由单项到多项,由词句到篇章,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
(二)提高素质,因材施教
作文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导”包括诱导兴趣,指导方法,辅导知识,启导思维,疏导疑难,视导过程等,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牢固的写作理论,有授之以渔的能力,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新思想的吸纳,博采众长。每个学生起步不一,水平不一,教师应因材施教,弹性要求,使一般学生写得好,差点学生写得了,较好学生不断有提高。
综上所述,自能作文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师应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作文模式,建立导学——点拨——个别指 导——修改——评议——成文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兴趣,积累素材,提炼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修改成文的踏实训练,相信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自能作文;兴趣;素材;立意;修改;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分支,小学作文是写作的基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往往是事倍功半,存在学生愁、教师苦、效率低的现象。要实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关键是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作文大门的钥匙,达到自能作文。
自能作文是一种科学,高效的,优化的教学结构,是小学作文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包括:观察和認识事物的能力,提炼中心的能力,围绕中心选择和安排材料的能力,准确用词造句的能力,修改评议的能力等。
下面我就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
一、激发写作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动力。写作兴趣最适宜从小培养。一二年级时,我经常利用色彩鲜艳,形象活泼,故事性强的图片进行说一句至几句话的训练。多予鼓励,使小朋友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一种表达习惯,这就是兴趣。而中高年级习作兴趣的培养相对来说困难一些。我采用多种方法,收获也不浅。如比赛助兴法,开展习作比赛,符合小学生好胜的特点,力争居先。又如分步练习法,高年级作文综合性较强,内容形式都要兼顾,难度较大,学生易生惰性。我先分步练习,再综合训练,比如先写我的妈妈、我的爸爸,再写我的家庭,由易到难。学生负担较轻,乐于完成,就不会觉得“作文之山高不可攀”。
二、积累生活素材,提炼中心
兴趣只是一座桥梁,要有所倾吐,必须解决生活积累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感官去获取广泛的素材,从生活中各选精华,各取所需,随心所欲地准备,这样素材必定是千姿百态,无所不有。调查访问,开展活动,课内外阅读,电视网络都可获得大量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有了大量的素材,要变成文章,还需要有一个提炼中心的过程。我采用了引导分析法,抓住生活中平凡又细小的实例,从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导出新意,从众多的事物中悟出道理。寻找闪光点,触动学生思想和情感体验,从而正确立意。
三、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训练
有了充实的素材和好的立意,并不等于好的文章,还要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去建构。低年级是词句训练阶段,我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学词、用词,说话、写话的训练。比如以一词学多词;组词成句或用一词说几句不同的话;词句比较评析;背诵精彩词句,化为己用;看图说话,等等。中年级重点是段的训练,我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清自然段、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按逻辑组句成段,把一段话写清楚,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高年级重点是篇的训练,小学阶段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我首先要依据教材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一系列方法:文章要有中心,要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注意详写和略写,表达真实的情感,展开合理想象,运用首尾呼应,自然过渡的方法……其中每一项都要落到实处,训练有素。
四、作文修改的能力
小学生作文批改多半是教师简单的公式化的批语或越俎代庖的文字删改,信息反馈功能很差。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改互改的能力。我认为这应该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和能力后方可实行。通过一二年级踏实的说话写话,学生具有了较为牢固的用词用句基础,从三年级开始起逐步制定自改互改计划。三年级侧重以扶为主,应教给学生局部修改的技能;四年级半扶半放,引导学生由局部到整体,合理地修改和补充,师生共同修改;五年级以放为主,适当扶助,从整体着眼,教师点拨引导;六年级放手让学生自改,从内容形式,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各方面着手修改,从而形成一套修改模式,脚踏实地,逐步提高。最后谈谈自能作文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一)降低要求,循序渐进
叶圣陶说:练习作文是一种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应付考试,也不是当专业作家。我也认为学生能把所见所闻所想,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即可。作文训练阶段性很强,教师每一学年都必须制定一个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由易到难,由单项到多项,由词句到篇章,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
(二)提高素质,因材施教
作文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导”包括诱导兴趣,指导方法,辅导知识,启导思维,疏导疑难,视导过程等,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牢固的写作理论,有授之以渔的能力,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新思想的吸纳,博采众长。每个学生起步不一,水平不一,教师应因材施教,弹性要求,使一般学生写得好,差点学生写得了,较好学生不断有提高。
综上所述,自能作文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师应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作文模式,建立导学——点拨——个别指 导——修改——评议——成文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兴趣,积累素材,提炼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修改成文的踏实训练,相信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