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19-01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而小学生在收集处理等信息能力方面普遍薄弱。在数学教学方面,大多数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儿童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信息,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信息,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搜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一、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材中,学生碰到的条件都是现成的,学生只要按一般解题思路按部就班地解决就行了。学生往往考试很行,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了。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尝试让学生学会中众多的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多想像,多思考,多创造,体现“人人学有用价值的数学”的思想。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前,可让学生事先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汇报。由于学生在课前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储备,所以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课堂上想要说的就更多,从而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加信息量,引导学生中生活中留心收集数学信息,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现实中数学问题。这种收集信息,可以是课前准备,课上交流,各自合理处理信息,也可以是课后巩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提供多个信息,培养学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数学应用题一出现条件过多或缺少条件就目瞪口呆,却不会去想哪些条件不需要或者该怎样补充条件。“题目必定有答案,题目中的数据一定是有用而且总是不多不少的”思想,学生特别在年级高一点的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确定哪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认为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多个信息,引导学生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例如:两列火车同时从南京和连云港相对开出。观察下面的图表,求出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解这道题时,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看懂图表,提取有用信息,将三个距离全部相加,造成错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上海到南京的距离就是一个多余的信息。
三、加大信息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未来社会,学生将会面对大量的来处生活社会网络等信息资源。如何在大量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为“我”所用,显得犹为重要。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在平时教学渗透这方面的训练,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及审题能力。
四、呈现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教材,信息呈现方式单一封闭,基本上以文本形式呈现,版面不活跃,很少出现图画,板着面孔迎接学生。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惟一答,案惟一,学生被动模仿例题,变成了解题的机器。《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单一化、封闭性的呈现方式,将实物、文字、图形、表格、对话录像、课件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呈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开放性素材,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加工信息创造性。
1、对话呈现。语文学科有分角色朗读,而数学应用题的出示都是以文字出现,学生练习起来枯燥无味,缺乏生活性、人文性和情趣味。因此在教学应用题时,可尝试运用对话形式呈现原题,再配上图示,学生学得直观,学得生动。
2、实物呈现。例如教学“利息”一课时,可以用真实的存单的形式呈现例题,让学生认一认存单的内容组成,说一说储蓄的有关知识,算一算利息的多少。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利息计算方法的积极性。
3、操作呈现。例如教学“相遇问题”一课,可先让学生带着他们喜欢的四驱赛车,同桌演示两辆汽车同时相向行使的运动情景,或两人到前面演示,再口编例题。这样的例题是能过全体学生的亲手操作、直接感知后,自己编出来的,有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题目结构、运动要素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4、课件呈现。例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我利用课件将生活中的一些对称标识图的半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根据对称的原理,推断出是什么图案。这里“中国银行”、“联通”、“奔驰”汽车等美丽的徽标以及家乡的风筝都成了学生学习的素材,学生的视野大开,课堂上充斥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总之,在我们周围充满了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每个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也随时面临更新知识的迫切需求,如何从中找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它使我们的工作、事业有所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信息的及时掌握和正确评估、使用。我们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而小学生在收集处理等信息能力方面普遍薄弱。在数学教学方面,大多数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儿童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信息,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信息,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搜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一、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材中,学生碰到的条件都是现成的,学生只要按一般解题思路按部就班地解决就行了。学生往往考试很行,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了。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尝试让学生学会中众多的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多想像,多思考,多创造,体现“人人学有用价值的数学”的思想。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前,可让学生事先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汇报。由于学生在课前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储备,所以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课堂上想要说的就更多,从而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加信息量,引导学生中生活中留心收集数学信息,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现实中数学问题。这种收集信息,可以是课前准备,课上交流,各自合理处理信息,也可以是课后巩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提供多个信息,培养学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数学应用题一出现条件过多或缺少条件就目瞪口呆,却不会去想哪些条件不需要或者该怎样补充条件。“题目必定有答案,题目中的数据一定是有用而且总是不多不少的”思想,学生特别在年级高一点的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确定哪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认为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多个信息,引导学生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例如:两列火车同时从南京和连云港相对开出。观察下面的图表,求出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解这道题时,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看懂图表,提取有用信息,将三个距离全部相加,造成错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上海到南京的距离就是一个多余的信息。
三、加大信息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未来社会,学生将会面对大量的来处生活社会网络等信息资源。如何在大量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为“我”所用,显得犹为重要。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在平时教学渗透这方面的训练,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及审题能力。
四、呈现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教材,信息呈现方式单一封闭,基本上以文本形式呈现,版面不活跃,很少出现图画,板着面孔迎接学生。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惟一答,案惟一,学生被动模仿例题,变成了解题的机器。《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单一化、封闭性的呈现方式,将实物、文字、图形、表格、对话录像、课件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呈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开放性素材,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加工信息创造性。
1、对话呈现。语文学科有分角色朗读,而数学应用题的出示都是以文字出现,学生练习起来枯燥无味,缺乏生活性、人文性和情趣味。因此在教学应用题时,可尝试运用对话形式呈现原题,再配上图示,学生学得直观,学得生动。
2、实物呈现。例如教学“利息”一课时,可以用真实的存单的形式呈现例题,让学生认一认存单的内容组成,说一说储蓄的有关知识,算一算利息的多少。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利息计算方法的积极性。
3、操作呈现。例如教学“相遇问题”一课,可先让学生带着他们喜欢的四驱赛车,同桌演示两辆汽车同时相向行使的运动情景,或两人到前面演示,再口编例题。这样的例题是能过全体学生的亲手操作、直接感知后,自己编出来的,有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题目结构、运动要素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4、课件呈现。例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我利用课件将生活中的一些对称标识图的半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根据对称的原理,推断出是什么图案。这里“中国银行”、“联通”、“奔驰”汽车等美丽的徽标以及家乡的风筝都成了学生学习的素材,学生的视野大开,课堂上充斥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总之,在我们周围充满了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每个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也随时面临更新知识的迫切需求,如何从中找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它使我们的工作、事业有所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信息的及时掌握和正确评估、使用。我们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