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拼的是内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jw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为什么会焦虑
  庄女士是来咨询儿子学习问题的。她的儿子小昊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向成绩优异,颇让她自豪,可是不久前的期中考试,小昊的成绩出现了较大波动,从班级第1名下滑到第9名。庄女士惊慌失措,找到我咨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之后,我认为小昊没有厌学倾向,只是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劝她不要太焦虑。庄女士松了一口气。
  本来,咨询可以到此为止了,但庄女士没有告辞的意思。她给自己的杯子里续上水,稳稳地坐下,郑重地问:“我还想请教,我为什么如此焦虑?”
  这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回答的问题,因为相对于“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孩子为什么跟我不亲”“孩子为什么总是跟我对着干”等具体问题,“我为什么如此焦虑”才是根本问题。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似乎他们认为自己就应该焦虑,如果不焦虑就不是合格家长。但是,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却很难,难就难在家长听不进去。
  我试探着问:“如果小昊成绩一直拔尖儿,别的方面也没出现问题,您还会焦虑吗?”
  “当然不会!”庄女士说,“孩子没有问题,我为什么要焦虑?”
  我接着问:“那您平时关注小昊吗?比如观察他的情绪变化,比如预测他下个年龄段会遇到什么问题,比如知道他有哪些兴趣,有哪些潜力。总之,就是对小昊的成长有一个宏观的掌控。”
  庄女士迷惑地盯着我,缓缓摇头。
  我说:“那我就明白了,您是一个救火队员式的家长,有火警了就马上出现,没火警就基本消失。这叫间歇性关注。我猜,您对孩子、对家庭教育都缺乏持久而深入的理解,也没有长远的打算,看到小昊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他6年后中考、9年后的高考、13年后的事业以及15年后的婚姻。至于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您心里也没底,难怪要焦虑。”
  “大多数家长都这样。”庄女士申辩道,“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父母怎么能确定呢?再说,关于孩子的成长,还是老师和教育专家更专业,父母大多是外行。”
  我说:“别的事,父母可能是外行,但唯独家庭教育例外,因为父母也曾是孩子,即使没有系统地学习,至少有深刻的感悟和丰富的经验。”
  庄女士自嘲道:“父母都老了,早就定型了。”
  “在我看来,这正是焦虑的症结。”我语重心长地说,“许多父母,大学毕业以后就不再读书了,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似乎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圆满,看上去悠然自得,轻松洒脱,于是便放棄了自我探索,年轻时没有得到答案的思考就搁置在那里。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成长的断崖’,也称之为‘寻求安逸的本能’,说白了,就是小富即安的懒惰。有一位作家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事实上,这种安逸最终会变成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庄女士的脸涨得通红,说:“四十岁的人难道还不成熟吗?还需要继续成长吗?”
  我说:“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乎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您不愿意成为极少数的幸运者吗?”
  庄女士问:“如果人到中年不再绘制人生地图,会有怎样的结果?”
  我回答:“所谓人生地图,是靠三组关系来定位,即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许多人不接纳自己,放弃了内在探索,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或者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因为在家人面前,就算再任性也会获得包容。而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许多父母埋头于现实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结果往往罹患或隐或显、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正如派克所说:‘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孩子不是创可贴
  庄女士坦诚地说:“其实,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都对自己不满意,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放弃了努力,选择了逃避,也就是您说的停止成长,不再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事实上,我们也没有不幸到哪里去呀。”
  我说:“是的,大部分情况下,逃避是可以做到的,但有了孩子就不同了。”
  庄女士不解:“这跟孩子有什么关系?”
  我解释道:“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父母的情绪和成熟程度,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等等,都会被孩子感知,并表现在行为中。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会毫不留情地呈现父母的问题,甚至是以放大的方式。这个时候,您就不能再淡定了,不能再假装问题不存在了。试想,如果您处理不好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您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又怎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您抗拒自己的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您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您不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您的期待……总之,抗拒成长的父母,多半会绑架孩子。”
  庄女士静静地听着,但她的目光越来越恐惧。
  我接着说:“不是吗?您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和小昊绑定在一起了吗?如果小昊被老师表扬了,或者取得了好成绩,您会高兴一整天;如果小昊成绩出现了滑坡,您就心事重重。如此一来,小昊岂不成了一个创可贴?您觉得这样对小昊公平吗?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迟早会出问题。”   庄女士流下了眼泪。她哽咽着说:“我不再抗拒成长,我想重新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现在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我用激昂的语调表达对她觉悟的赞赏,“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降生到您家,不是来白吃白喝的,他会用特殊的方式提醒您成长,促使您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模式,最终帮助您的生命走向开阔。换言之,孩子其实也是父母的老师,时刻呼唤父母与他一起成长。”
  栽培自己即教育
  庄女士笑逐颜开:“您快说说,我具体该怎么做?”
  我说:“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您要重新审视上述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幼稚。要知道,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年长的孩子。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庄女士笑道:“人到中年了还要思考人生,有点自讨苦吃的感觉。”
  我说:“别说,還真是自讨苦吃。当您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会有煎熬、迷茫和焦虑。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着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只要您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为您打开一扇窗。建议您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现在市面上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阅读中您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您的人生都会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庄女士像是想起了什么,问:“我这样自我培养,会不会冷落了小昊?”
  我说:“恰恰相反。家庭教育,拼的不是技巧和财富,而是内功。所谓内功,即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所以我认为,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懂的,我要懂;孩子不懂的,我也要懂;我和孩子都不懂的,那就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庄女士恍然大悟,惊呼道:“以前常听别的父母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以为是抓早教,后来又听到许多批驳这句话的言论,现在我明白了,这句话其实是真理,但起跑线不是多报兴趣班、幼儿园小学化、非名校不上,而是父母的精神境界。我这样理解正确吗?”
  我没有回答,我用欣慰的微笑冲她连连点头。
  这不是一次通常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因为它似乎没有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但仔细想想,好像又解决了许多问题。希望庄女士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幡然醒悟,用培养孩子的劲头栽培自己,不断增进家庭教育的内功。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问:儿子彬彬的一举一动牵扯着家里两代六个大人的心。因为管教理念的不同,我们常和老人“交火”,而老人也常跟我们叫板。比如,彬彬一边帮奶奶洗菜,一边问个不停:茶树菇是长在茶树上的蘑菇吗?鹌鹑蛋上有花纹,鸽子蛋上为什么没有?我对孩子的奶奶说:“小孩子做家务,纯粹是捣乱。有这个工夫,不如让他多弹一会儿琴。”但是孩子的奶奶不以为然:“小孩子爱劳动、有礼貌,才是正经事。”然后,调过头来鼓励彬彬,“别听你妈的,
一 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个国家中,中国学生最孝顺,而日本学生照料年迈父母的意愿排最后。这项调查由日本国家青年教育机构组织进行,主题是中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看法,来自日本、中国、美国和韩国的大约760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  调查中设置的一个问题是:“在父母年迈后,你是否愿意尽一切努力照顾他们?”四国学生给出的答案相去甚远。在参与调查的日本学生中,仅有37.9%的人表示“愿意”,而
日前,希腊克里特教育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人际关系与心理治疗专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且缺乏关爱,会让孩子对网络产生更大的依恋。  研究人员从技术学校中选取了700多名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要求他们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回答关于他们所出现的孤独、悲伤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以及对互联网的使用状况。此外,这些年轻人还回答了在生命中头16年里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结果显示,被父亲严格管教和
问:我与前夫所生的儿子关系不好,我再婚后和他签了一份协议,约定正式脱离母子关系,我的生活费及百年之后所有费用他概不负责,村委会也在上面盖了章。20多年来,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往来。现在我年老体弱多病,还可以要求他给赡养费吗?  武秀华(山东临沂)  答: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年子女必须承担的法定義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现在您已
身不由己,焦虑成瘾  最近,我的朋友陈姐特别沮丧。一周前,她高高兴兴地去小学给孩子报名“幼升小”,却被告知录取名额早就满了。“那我花200多万买的学区房,岂不是白买了?”陈姐又憋屈又慌乱,为了这一天,她3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3年前,陈姐一家三口住在带电梯的花园洋房里,为让孩子能上名牌小学,她狠心把房卖了,花200多万元换了一套两居室的学区房。学区房是老房子,没电梯,他们每天爬6楼。“居住条件差,
问:为成为学霸,我披星戴月地学习,规定自己每天做多少题,并制订出各种宏伟计划,但每次出考试成绩时,我還是与学霸有着不小的差距,这让我抓狂。我告诉自己,再牛的学霸也是学出来的,他可以,我也可以!但怎么突破瓶颈,进一步提高,我还需要您的意见和建议。  潘雯雯  答:很多人说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差距是坚持,这点我认同,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你学习虽然努力,却没有抓住重点。  不断加大知识的储备和做题的数量,
美 国芝加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数学题可能会让某些人产生疼痛感。研究人员说,对数学题的恐惧可能激活大脑中主管生理痛的区域。  研究员里昂斯和贝洛克调查了28个人,一半人对高难度的数学题有强烈的恐惧感,另一半人则有不明显的恐惧感。对这些人的大脑变化进行观察发现,对数学题有强烈恐惧感的人在解题时,其大脑主管生理痛的区域表现活跃。  以前的研究显示,社会排斥或创伤性精神崩溃及其他心理压力能引起生理痛
美 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的概念。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象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美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教育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会议指出,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是深化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迈出的新步伐。  会议决定,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统一确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
问: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你怎么动不动就生气啊?”我很纳闷:“没有啊!”儿子说:“怎么没有?你总是说,别玩了,要不我就生气了!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生气了!等等。”经儿子这么一提,我感觉确实如此。  请问,我这么说,有什么不对吗?  王素沁  答:有些父母似乎认为,只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生气了,他就会乖乖听话。事实上,父母总对孩子说“我生气了”,是企图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这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