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确定三池高菜最佳播种期与栽培密度,降低种植风险,对三池高菜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和栽培密度试验,对不同处理高菜受冻害情况、春后生长势、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和栽培密度对高菜产量的影响差异明显,浙东沿海地区三池高菜在10月10日左右播种、株行距40cm×40cm为宜。
关键词:高菜;播种期;密度;产量
高菜原产于中国,属于叶用芥菜宽柄芥变种,是浙江省加工腌制菜出口日本及东南亚的主要菜种。宁波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引进三池赤缩缅高菜以来,已有670hm2的种植规模。平均667m2产鲜高菜5000-6000kg,产值1800元以上,高菜是本地进行结构调整、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理想菜种之一。宁波地区一般在9月20日以后播种,在适期范围内适当迟播可减轻病毒病和冻害,有利于高菜稳产。但播种期不能太迟,否则会缩短其年前大田生育期,而小苗越冬不利于春后生长。影响产量。同时,适宜的栽培密度也是高菜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为确定三池高菜最佳播种期和栽培密度,降低种植风险,笔者对高菜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及栽培密度试验,以期为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高菜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品种为三池高菜,种子由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三丰可味食品有限公司提供。
1.2方法
试验于2009年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滨海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试验田为壤土,土壤肥力较好。排灌较方便,前作为西瓜。设9月20、30日和10月10日3个播种期,苗龄35d。株距40cm,行距分别为30、40、50cm。小区面积50m。,随机排列,3次重复。试验区均采用一次性集中施肥,667m2基肥用量是三元素复合肥(N:P2O:K2O=15:15:15)40kg,过磷酸钙50kg,尿素7,5kg。生育期间不进行中耕除草,不追肥,不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在严重霜冻后5d,进行冻害情况调查。对调查植株逐株确定冻害程度。冻害程度分0、Ⅰ、Ⅱ、Ⅲ、Ⅳ5级,各级标准如下:O级,植株正常,未表现冻害;Ⅰ级,仅个别大叶受害,受害叶片局部萎缩或焦枯;Ⅱ级,有半数叶片受害,受害叶片局部或大部萎缩、焦枯,但心叶正常;Ⅲ级,全部大叶受害,受害叶片局部或大部萎缩、焦枯,心叶正常或心叶微受冻害,植株尚能恢复生长:Ⅳ级,全部大叶和心叶受害,植株趋向死亡。
冻害指数=∑(该级株数×代表值)/(总株数×最高代表值)1×100
翌年2月23日考察越冬高菜的生长势。在3月底至4月初,高菜薹高在10cm以下时采收。测产小区面积5m2,每小区随机连续取10株,测定植株高度,开展度,单株质量,最大叶片长度、宽度,最大叶片中肋长度、宽度、厚度,最大叶叶柄长度、宽度、厚度等植物学性状,结果取平均值,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对高菜冻害的影响
表1显示,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高菜受冻害程度呈递减趋势,而不同栽培密度问又有差异。其中,9月20日播种、行距30cm植株冻害率最高,达82.00%:行距50cm植株冻害指数最高,为40.75,受冻害最严重。9月30日播种的高菜各栽培密度植株冻害率在34.00%-40.00%,冻害指数在10.00-12.50。10月10日播种的高菜行距30cm植株冻害率和冻害指数在所有处理中最低,分别为19.00%和5.25。
2.2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对高菜春后生长势的影响
表2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播种期和栽培密度的高菜越冬后生长势不同,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植株高度呈下降趋势。至2月23日,9月20日播种、行距50cm的高菜植株高度最高,为33.45cm;10月10日播种、行距50cm的高菜植株高度最低,为23.99cm。9月2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植株开展度最大,为71.04cm×60.00cm:9月30日播种、行距30cm的植株开展度最小,为53.85cm×44.23cm。
2.3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对高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010年3月29日高菜收获时,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的高菜植株高度、单株质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9月2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植株高度最高,为57.67cm;行距50cm的单株质量最大,为1.78kg。9月30日播种、行距30cm的高菜植株高度最低,为45.67cm,单株质量最小,为0.92kg(表3)。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高菜的植株高度、单株质量性状总体以10月10日播种最好;而株行距为40cm×40cm为最佳栽培密度。
结果显示,10月1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小区产量最高,为47.72kg,折合667m2产量达6365.40kg。9月2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小区产量位居第2,为43.70kg,折合667m2产量为5829.58kg。两者无显著差异。9月20日播种、行距30cm与9月30日播种、行距30、40、50cm的高菜产量无显著差异。9月30日播种、行距50cm的高菜小区产量最低,为25.80kg,折合667m2产量为3441.72kg,比10月1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667m2产量低2923,68kg,差异极显著(表3)。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和栽培密度对高菜产量的影响差异明显,9月20日播种的高菜,由于前期温度高,生长迅速,以大苗越冬虽然受冻害最严重,但由于其根系和冬后苗架较大,春季温度适宜时生长迅速,加之密度适宜,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如9月20日播种、株行距40cm×40cm的高菜,667m2产量达5829.58kg。但若冬季雨雪冰冻持续时间较长,栽培风险将较大。同时,在雨水较多年份,冬季冻害造成的伤口也容易加重软腐病的发生,从而影响高菜的产量和原料商品性。9月30日播种的高菜各密度处理的产量均较低,且差异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冬前既没有形成高产苗架,又遭受了较严重的冻害,影响了冬后的生长所致。10月10日播种的高菜,越冬时虽也会遇上霜冻,但由于小苗适应性强,受冻害轻,春后恢复生长较快,故对产量影响较小,株行距40cm×40cm的高菜667m2产量达到了6365.40kg。因此,建议浙东沿海地区三池高菜栽培在10月10日左右播种、株行距40cm×40cm为宜。
关键词:高菜;播种期;密度;产量
高菜原产于中国,属于叶用芥菜宽柄芥变种,是浙江省加工腌制菜出口日本及东南亚的主要菜种。宁波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引进三池赤缩缅高菜以来,已有670hm2的种植规模。平均667m2产鲜高菜5000-6000kg,产值1800元以上,高菜是本地进行结构调整、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理想菜种之一。宁波地区一般在9月20日以后播种,在适期范围内适当迟播可减轻病毒病和冻害,有利于高菜稳产。但播种期不能太迟,否则会缩短其年前大田生育期,而小苗越冬不利于春后生长。影响产量。同时,适宜的栽培密度也是高菜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为确定三池高菜最佳播种期和栽培密度,降低种植风险,笔者对高菜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及栽培密度试验,以期为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高菜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品种为三池高菜,种子由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三丰可味食品有限公司提供。
1.2方法
试验于2009年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滨海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试验田为壤土,土壤肥力较好。排灌较方便,前作为西瓜。设9月20、30日和10月10日3个播种期,苗龄35d。株距40cm,行距分别为30、40、50cm。小区面积50m。,随机排列,3次重复。试验区均采用一次性集中施肥,667m2基肥用量是三元素复合肥(N:P2O:K2O=15:15:15)40kg,过磷酸钙50kg,尿素7,5kg。生育期间不进行中耕除草,不追肥,不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在严重霜冻后5d,进行冻害情况调查。对调查植株逐株确定冻害程度。冻害程度分0、Ⅰ、Ⅱ、Ⅲ、Ⅳ5级,各级标准如下:O级,植株正常,未表现冻害;Ⅰ级,仅个别大叶受害,受害叶片局部萎缩或焦枯;Ⅱ级,有半数叶片受害,受害叶片局部或大部萎缩、焦枯,但心叶正常;Ⅲ级,全部大叶受害,受害叶片局部或大部萎缩、焦枯,心叶正常或心叶微受冻害,植株尚能恢复生长:Ⅳ级,全部大叶和心叶受害,植株趋向死亡。
冻害指数=∑(该级株数×代表值)/(总株数×最高代表值)1×100
翌年2月23日考察越冬高菜的生长势。在3月底至4月初,高菜薹高在10cm以下时采收。测产小区面积5m2,每小区随机连续取10株,测定植株高度,开展度,单株质量,最大叶片长度、宽度,最大叶片中肋长度、宽度、厚度,最大叶叶柄长度、宽度、厚度等植物学性状,结果取平均值,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对高菜冻害的影响
表1显示,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高菜受冻害程度呈递减趋势,而不同栽培密度问又有差异。其中,9月20日播种、行距30cm植株冻害率最高,达82.00%:行距50cm植株冻害指数最高,为40.75,受冻害最严重。9月30日播种的高菜各栽培密度植株冻害率在34.00%-40.00%,冻害指数在10.00-12.50。10月10日播种的高菜行距30cm植株冻害率和冻害指数在所有处理中最低,分别为19.00%和5.25。
2.2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对高菜春后生长势的影响
表2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播种期和栽培密度的高菜越冬后生长势不同,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植株高度呈下降趋势。至2月23日,9月20日播种、行距50cm的高菜植株高度最高,为33.45cm;10月10日播种、行距50cm的高菜植株高度最低,为23.99cm。9月2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植株开展度最大,为71.04cm×60.00cm:9月30日播种、行距30cm的植株开展度最小,为53.85cm×44.23cm。
2.3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对高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010年3月29日高菜收获时,不同播种期与栽培密度的高菜植株高度、单株质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9月2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植株高度最高,为57.67cm;行距50cm的单株质量最大,为1.78kg。9月30日播种、行距30cm的高菜植株高度最低,为45.67cm,单株质量最小,为0.92kg(表3)。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高菜的植株高度、单株质量性状总体以10月10日播种最好;而株行距为40cm×40cm为最佳栽培密度。
结果显示,10月1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小区产量最高,为47.72kg,折合667m2产量达6365.40kg。9月2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小区产量位居第2,为43.70kg,折合667m2产量为5829.58kg。两者无显著差异。9月20日播种、行距30cm与9月30日播种、行距30、40、50cm的高菜产量无显著差异。9月30日播种、行距50cm的高菜小区产量最低,为25.80kg,折合667m2产量为3441.72kg,比10月10日播种、行距40cm的高菜667m2产量低2923,68kg,差异极显著(表3)。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和栽培密度对高菜产量的影响差异明显,9月20日播种的高菜,由于前期温度高,生长迅速,以大苗越冬虽然受冻害最严重,但由于其根系和冬后苗架较大,春季温度适宜时生长迅速,加之密度适宜,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如9月20日播种、株行距40cm×40cm的高菜,667m2产量达5829.58kg。但若冬季雨雪冰冻持续时间较长,栽培风险将较大。同时,在雨水较多年份,冬季冻害造成的伤口也容易加重软腐病的发生,从而影响高菜的产量和原料商品性。9月30日播种的高菜各密度处理的产量均较低,且差异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冬前既没有形成高产苗架,又遭受了较严重的冻害,影响了冬后的生长所致。10月10日播种的高菜,越冬时虽也会遇上霜冻,但由于小苗适应性强,受冻害轻,春后恢复生长较快,故对产量影响较小,株行距40cm×40cm的高菜667m2产量达到了6365.40kg。因此,建议浙东沿海地区三池高菜栽培在10月10日左右播种、株行距40cm×40cm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