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出更多的人文之果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r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应努力挖掘其自身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宽容等观念,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审美能力,让政治理论入耳入心,让思想政治课结出更多的人文之果。
  一、艺术进课堂——学会审美
  审美能力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的老师”,人的思想和行为源于人的认知,审美能力是认知水平高低的标志。正如席勒所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如何认识美、如何面对美是人的一种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应该有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应该有能力处理闲暇时间,让生活充满情趣,充满欢乐。
  政治课的教学必须要改变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我们要大胆地让艺术走进课堂。一段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一首或朦胧或澎湃的小诗,一幅或寓意深远或包涵历史的美术作品,都可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位教师在讲和平与发展的问题的时候,运用投影展示了毕加索的反战名画《格尔尼卡》,然后介绍了《格尔尼卡》的创作经过,再和同学一起挖掘蕴藏在作品抽象的画面背后的深刻寓意,使学生在欣赏伟大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更为毕加索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用画笔控诉法西斯分子对格尔尼卡无辜人民的野蛮轰炸罪行的壮举而感慨。可见充分返回艺术的欣赏性功能,不仅能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优美和谐,更能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感悟,在欣赏中领略人文精神,收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智慧进课堂——学会包容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各种学术争鸣如同人类智慧的花朵放射着迷人的光彩。我们有的教师过于看重对既有结论的传授,而排除不同的理解。比如:我们对于文化含义的理解有人统计达310多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有10多种。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前苏联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即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如果教师的教学只这样教给学生,那么必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限于一个结论,容易抹杀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消极意义是深远的。再比如哲学生活中对于“哲学”这门学问的理解,是从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界定的,如果教师读过《哲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话,一定会觉得有必要更多地介绍一些对于“哲学”的不同理解。另外,我们经常对某些“错误观点”的批判,其实很多是由于我们没有将观点放在其特定的背景和问题中去分析、理解,而导致不能完全理解或错误理解其原意。开放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以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人类的文明,也要求教师不断的丰富自己,而不能对知识浅尝辄止。
  三、诗歌进课堂——学会鉴赏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斯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而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性、知识性、现实性都比较强的科目,能否让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并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一种高昂振奋的内心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不能否认,有些政治教师的语言非常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条理性,但教学效果往往一般,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缺乏生动性的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堂课的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出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兴奋是随着时间的一维演进呈曲线变化的,而且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想方设法创设教学高潮,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期。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就在于要恰到好处地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这就象相声捧哏演员和逗哏演员之间的关系一样,正确运用生动形象、机智诙谐的语言,是你的相声或者说你的课堂能否扣人心弦的关键所在。俗话说:言语有声,育人无痕,生动的语言将使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所以政治教师的语言除了清晰严谨之外,还要新颖生动,一庄一谐,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会轻松、融洽、友好、活跃。一个生动的比喻往往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针砭时弊的顺口溜往往会发人深省!
  在讲到西部大开发时,介绍了这样的一个情况,在祖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感召下,全国上下已经由原来的“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人才不愿到西部区)发展到如今的“一江春水向‘西’流”了!从形象的比喻中,学生不仅开怀一笑,而且在笑声中理解了党的政策,从而实现了抽象理论和具体现实的有机结合。以我国优秀的诗歌,再现了政治课理论教学的人文精神。
  四、问题进课堂——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重大。”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按照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应该追求批判性的思维。要批判首先要学会怀疑。为此,他们已不满足于教师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学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虽然并不一定很科学、很完美,但是正是学生宝贵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作为社会科学的政治学科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性,观点是可以发展的,说法是可以变化的,理论是可以完善的。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已有结论怀有疑问,并鼓励学生解决疑问。同时更要允许学生怀疑教师。我常对学生说:“不敢怀疑现成答案的教师不是优秀的老师,不敢怀疑教师的学生不是优秀的学生。”在这一要求下,我的学生不仅敢于质疑,而且以质疑为荣。学习化社会的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对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质疑、解疑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历史进课堂——学会担当
  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对于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鲁迅先生曾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实践证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对于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养成客观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及增强历史责任感有着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课中就有着广泛的历史素材可以挖掘和利用。如,通过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货币的本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对中国建国以来片面强调公有制的比重,到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再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艰苦探索历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来之不易。某位哈尔滨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家乡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必要性的时候,首先用史实讲述了东北在建国前与建国初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然后和同学一起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东北所存在的观念陈旧、机制不活、结构单一、改革缓慢等事实,从而使学生深刻了解到家乡的历史,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振兴家乡的责任感。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在新形势下改变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针对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学校体育要从重视体质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思想的重要改革。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實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克服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弊端,迅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学校体育界讨论的热点,体育教师应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1、体育教学中应
期刊
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指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课堂,因此在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与学,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什么是“有效”、如何衡量“有效”、“有效教学”有些什么策略和方法,等等,恐怕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有效”,《现代汉语词典
期刊
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着眼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化学教学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从根本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正如著名教育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
期刊
依法治校,就一个学校范围而言,是指广大师生员工依据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结合本校、本科室、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通过一定形式建章立制并实际运作,以促进本校、本班级工作法制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中,主体是师生员工,依据是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前提是结合本校、本部门、本班级的实际,方式和过程是建章立制并实际运作,目标是促进工作法制化。  调动师生员工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保证各项工作和活动反映民意、
期刊
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
期刊
一、教科研课题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课题研究听起来似乎很神秘——科研课题专家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对国家的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做起来似乎很困难——在我17年的教学生涯中,课题研究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申报的不少,研究的很少,结题的更少。正儿八经结题的只有《初中生体验作文研究》一个课题。  产生这种不正常现象一是由于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不够理想,二是由于教师们的研究意识不够强化。一所真正把“教育科研当作学
期刊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首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网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展了青少年
期刊